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乾隆六年,蒙古准噶尔部禀报清廷拟派使团进藏熬茶(藏区外喇嘛教信徒表达虔诚的方式),乾隆帝虽应承,但鉴于准部尚与清廷分庭抗礼,藏区藏王与宗教势力正盛,而途中又要经过青海蒙古诸部,故对此进行了顾及多方的周详准备与应对。结果,准部使臣恰入藏而折返,虽出人意料,结果却耐人寻味。本文根据入手档案等,希冀对此事予以深究。  相似文献   

2.
清廷为更好地控制蒙古族并维护其在北部边疆的统治,对包括归化城土默特在内的蒙古地区实行了封禁政策,其中包括文化封禁,但这一政策却存在着内在矛盾:首先,清廷对蒙古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倡导的“尊孔读经、礼义教化”相矛盾;其次,清廷对蒙地文化封禁政策与其在全国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大力兴办地方教育存在矛盾;最后,清廷对蒙地人口封禁政策与其弛禁政策相矛盾。上述内在矛盾为归化城土默特地区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茶的故乡,唐宋是我国古代茶业和饮茶之风的盛世,《水浒传》则是第一部大量写及朝野、官私、社会茶人茶事的长篇小说。其有关“茶肆”、“茶博士”、“茶饭”、“茶汤”、“泡茶”、“拜茶”与“献茶”、“茶会”、“会茶”等种种茶人茶事的描写,不仅留下了我国宋元时期茶与社会的文学资料,而且丰富了小说表现生活的角度与手段,形成小说探索与反映社会人生的独特艺术画面。  相似文献   

4.
原以为,历朝历代官吏都是"民之蠹也",不料也有名垂青史之好官。其中清末官员捐款办学是一大风气。试举一二:雍正初年,土默特部首领、归化城副都统丹津与兵部尚书通智等联名奏请清廷将别人捐赠丹津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茶习俗包括了制茶习俗、饮茶习俗等内容。通过详细说明蒙古地区制茶.饮茶的饮食生活习惯,对各地区茶习俗进行具体分析,探究其共同点和普遍规律,并进行了理论阐释.不仅对茶用具、茶习俗等表面形式进行研究,还对蒙古人民族意识、心理特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了茶文化的内在文化特性,认为茶与茶习俗不单是饮食对象与生理需要,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精神需求与享受。  相似文献   

6.
清代有关蒙古的官私著作很多。在私人著述中,涉足蒙古地区的旅行家所留下的行纪,占有相当比例。这类著作都是据作者亲历所著,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笔者试选取清与准噶尔战争期间一些文臣武将在蒙古地区活动时留下的行纪即马思哈《塞北纪程》、宋大业《北征日记》、殷化行《西征纪略》、范昭逵《从西纪略》等四篇,并结合官方文献,对清准战争中双方备战情形、战役经过及蒙古地区的风土人情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清代云南普洱茶的兴起以及发展至空前规模,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云南开发史上值得研究的现象。云南茶马古道的形成,则与内地饮茶的嗜好出现重要改变,清代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大量种植和销售普洱茶,以及明末清初川茶急剧衰落、藏区和青海等蒙古族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出现缺口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8.
旅蒙商兴起于清朝初期,是清朝统治者为征伐蒙古各部需要而建立起的一支随军服务贸易商队,因从事随军赴蒙贸易而得名为"旅蒙商"。旅蒙商在蒙古地区迅速崛起并发展壮大,不仅因其善于经商,还得益于一些客观条件的促进。在鸦片战争前,部票限制着进入蒙地的商队数量,使其减少了竞争对手;蒙古市场对茶叶的大量需求使他们赚取着丰厚的利润;《恰克图条约》拓展了他们的国际市场;海禁政策又使陆路贸易更加繁荣。这些客观条件的推动,使得旅蒙商在蒙古的贸易更加顺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垄断着整个蒙古市场。  相似文献   

9.
《辛丑条约》最后一条:“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前。”对此学生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要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这有何实质性的变化吗?这个问题涉及我国近代外交机构的演变,下面作一简单介绍。 一、鸦片战争前的外交机构 清朝立国之初,中央负责外交事务的机构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负责管理对外礼仪贡举以及学校科举等内部事务;理藩院为清朝首创,主管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地区事务,也参与对俄国的外交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振华  王楠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1):89-90,100
西汉王褒《僮约》中有"武都买茶"或"武阳买茶"的记载,但由于《僮约》原著已遗失,故学术界对"武都买茶"和"武阳买茶"存在分歧。从气候、民俗、交通、经济等因素对"武都"和"武阳"考察后认为,"武都(武阳)买茶"应该是对当时陇蜀茶叶贸易活动的统称,而非"武都"或"武阳"某一固定地点,其覆盖范围是陇蜀交界区的广阔空间,是以贯通陇蜀的贸易通道为辐射轴的陇蜀茶叶贸易区。  相似文献   

11.
清廷宣布“筹备立宪”后,为了将蒙古地区也纳入筹备立宪的统一轨道,对理藩部提出了筹备“藩属宪政”的要求。为此,理藩部拟订了筹备藩属宪政应办各项事宜并设立专门机构,并对各盟旗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随着资政院的成立与第一批蒙古王公议员的产生以及各地咨议局的成立,对蒙古地方传统的制度体制的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灭亡,这些筹备措施未能得到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2.
《全唐诗》中“茶”与“茗”两字共出现1227次,这些诗里涉及茶叶产地的又有不少。首先,分析各产茶地,可看出其分布呈现“多个中心,四面开花”的特点。其次,对产茶地等级作进一步考察,发现各地经济水平与茶叶发展及茶品质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即经济水平高的地方茶业发展快,同时好茶也一般出在经济富裕地区。  相似文献   

13.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人认为中国甘肃、陕西地区出产的大黄是最具强健脏腑、镇静清热等疗效的药材。因此,他们希望透过各种管道取得大黄。自雍正五年(1727)年起,恰克图开市之后,清廷准许穆氏家族在恰克图卖大黄。俄国也派商人,前往恰克图买大黄。乾隆三年(1738),俄罗斯官方独揽大黄生意,以毛皮或其他物资向穆氏家族换购大黄。穆氏家族与俄国人买卖大黄时有纠纷,例如:拖欠俄罗斯人货期、缺额,或者压低大黄产地价格,高价卖给俄国人;优质与劣质大黄混充卖给俄国人。俄国人也曾拿优劣参半的毛皮与穆氏家族交易,或者不依合约另找商人买大黄。因此,中、俄双方官员不时得监督两方商人交易大黄情形,减少纠纷与冲突。因为大黄贸易利润丰厚,穆氏家族得应付恰克图章京事务处、衙门差派与陋规,而且家族成员之间也常发生利益纠葛,数度请求库伦办事大臣调解家族纷争。由此可见穆氏家族与中央、地方衙门关系匪浅。中、俄的政治情势、经济状况、外交政策、市场需求等诸多因素,均影响中、俄商人大黄交易量与换购商品种类。例如:18世纪,清廷数度关闭恰克图市集,大黄因法令限制不得出口俄罗斯,但欧洲市场需求大黄热切,俄罗斯商人转向走私贸易。由于俄国购买中国大黄数量、价格受欧洲市场影响。在俄国官方垄断大黄贸易期间,经常面临走私竞争压力,数度设法制裁走私活动。自1782年以后,俄罗斯开放大黄自由交易,大黄贸易逐渐由莫斯科、沃洛格达和库尔斯克等商人垄断。19世纪起,俄罗斯手工业逐渐兴盛,加上在西伯利亚过度猎捕动物,毛皮逐渐短缺,使得俄国商人改以毛纺织品、棉纺织品、皮革制品等取代毛皮向穆氏家族换购大黄。  相似文献   

14.
萧梁的集兵方式大致包括世兵制、征发民兵、强迫降兵与降民为兵、将领招募私兵四种。由于世兵制的严重衰落,世兵与民兵战斗力低下,部曲多为用钱财招募而来、战斗力较强,因而萧梁时期的部曲制极其盛行。梁武帝推翻萧齐的武装力量基本是私兵部曲,侯景叛军与镇压叛乱的军队也来自招募的部曲,梁朝的招募部曲从始至终都在持续进行,从而成为活跃在军政舞台上的主要武力。平时部曲在身为政府官员的主将率领下,维护地方治安或抵御外侮、镇压内乱,或在主将家乡从事生产或协助地方政府维持治安。侯景之乱爆发后,有的部曲能参与平叛或维护地区安全,有的则趁机劫掠,或加入叛军祸害百姓,还有的主将举地降魏。部曲主将控制了从地方到中央的政权,萧梁随之灭亡。  相似文献   

15.
为了避免在青藏高原南部、印度平原北部出现威胁唐朝西部安全的强大政权,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发生了茶铸和罗城战役。该战役奠定了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力量均势,达到了维持权力、增加权力和显示权力的战略目标,维护了唐王朝对这一地区的政治威权,从而在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形成了有利于唐朝政权安全的准国际关系体系。  相似文献   

16.
《滨州学院学报》2020,(5):49-54
清朝时,官修方志在趋向规范化和程式化且要求周期性地进行的同时,也存在年久失修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士人就会倡修和私修。同治《信邑志稿》的修纂者峻皆氏,即是在山东省阳信县百余年未修县志的情况下,基于地方文献缺失的担忧而以一己之力完成是志修纂。是志虽然自称承袭乾隆志,实际上却改变了乾隆志的体例,调整了乾隆志的细目,并通过订正、补遗和增加等方式处理乾隆志收录的内容。作为一部私修方志,是志具有较强的能官期望、严格的正统观念和凸显的个人情感等特点,也存在细目数量过多、收录内容不确和有待补充完善等不足。修纂方志属于地方公共文化事务,是文化担当意识的体现。峻皆氏虽然籍籍无名,是志又长期湮没无闻,但他修纂是志与参加官修方志的士人一样是在践行文化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播州土司地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民族较多,要经营这一地区,就得仰仗地方势力加以开辟,故杨氏自唐乾符伊始,就积极经营这一地区,辖区从唐朝仅据有遵义、绥阳等地,到元朝统今遵义市全境、黔南州北部及凯里市西北部诸地,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然万历年间,蒙古势力突破明朝的西南边防,直驱云南,恰在此时,播州杨氏为乱,对抗朝廷,为维护湖广经黔入滇道的畅达,朝廷在此不得不改土归流,置遵义、平越二府,分隶四川、贵州行省统辖。雍正时,遵义入黔,至此,播州杨氏辖地完全隶属贵州省了。故揭示历史时期播州土司辖地变迁过程,对于正确理解元明清诸王朝的西南经营策略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