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太军 《历史学习》2004,(12):14-14
在学习“洋务运动”一节时,教材有一幅“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除了教材正文和表格中讲到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外,图上还出现了基隆煤矿和漠河金矿两个工业。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对此都未做出说明。这两个工业是什么时候由谁创办的?属于什么性质的工业?下里我们  相似文献   

2.
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展开了激烈争论,迄今尚无定论。本文从洋务派的指导思想、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原则以及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的发展趋势等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不当之处请指教。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是受什么思想支配?目的是什么?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洋务派的思想体系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就是指孔孟之道,封建的纲常名教:所谓“西学”,主要指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西学  相似文献   

3.
一、课堂设计指导思想: 1.人教版新编教材《中国历史》第三册的“洋务运动”一课和统编教材“洋务运动”一课,在教材编排上,有很大变化。统编教材的章目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把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相联系。新编教材的课题是《清朝政局的变动和洋务运动》,把政局变动与洋务运动相联系。怎样的编排更好,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新教材是从一个新角度去分析这一段历史。把握好这一点,是讲好这节课的关键之一。 2.中国近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各阶级各阶层寻求富强道路的探索史。洋务运动是这一  相似文献   

4.
洋务运动是什么?沉淀在学生心里的洋务运动又是什么?在时间和感情上,晚清离我们有多远?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痛苦会不会被学生漠视?基于这一系列的追问,我有了这样的认识与设计思路:历史研究需要思辨的意识、分析的方法,在思辨、分析中缩短距离拉近情感,有事实、有情感我们才能衡量今天和历史的距离;每节课都要有“灵魂”。不同人对于历史的解读是不同的,站在不同的角度,历史解读的深度也不一样,结合学生情况,试着从洋务运动对中国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让学生明白洋务运动是“中国人”对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5.
洋务运动是晚清的一场“求强”、“求富”的改革运动,它是中国现代化的最初尝试。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具有阻碍和促进并存的相互矛盾的双重作用。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对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最近,徐泰来同志在《洋务运动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以下简称《新论》)中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新论》认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与同洋务运动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只是“洋务运动发生助产士”,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除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一、它是世界近代运动的一部分。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在资产阶级时代,“是这个时代世界性的近代化历史潮流所卷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意见分岐也很大,有的认为其是一次爱国的、进步的运动,应给予肯定;有的又认为其是一次卖国的、反动的运动,应加以否定等。总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众说不一。为此,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着手,对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和“求强”、“求富”内容中存在的正反两面性加以分析,并借此对洋务运动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洋务运动的有关问题展开了争论,诸如对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的阶级基础;洋务运动的性质作用;洋务运动的分期演变;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洋务运动的产生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关系;洋务运动军用企业的性质作用;洋务民用企业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洋务派海军建设的目的作用;洋务运动的最终结局等等都存在有各种不同的意见。为了使大家更好地学习、研究这段历史,我就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作一些介绍: 一、洋务运动的产生及性质长期以来,不少论者认为: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也称“同光新政”,因为经历了同治,光绪两朝。洋务派提出的“新政”口号,实质上是为了维持其封建统治,但洋务运动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近代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总计有80年,洋务运动却占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在洋务运动中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都是明显的。“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那么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10.
洋务运动从1861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几乎占中国近代史一半时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问题之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关系到当时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大事。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通过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一、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洋务运动的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即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西学为用”即以学习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手段是矛盾的,这对矛盾是洋务运动最后破产的根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创办民用企业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洋务派进行“求富”活动的中心内容。因此进一步研究民用企业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对于评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是有意义的。一、民用企业在洋务运动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关于洋务运动的论著中,多注意军事工业的重要性,而较低地估计民用企业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以为民用企业是围绕着军事工业而建立起来的附属物,所以就得出了洋务运动“是一个反动的、买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的结论。其实,纵观洋务运动的始终,它不完全是“以军事为中心”,尤其在中期和后期,民用企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军事工业,而成了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部分,相反,军事工业的地位越来越不如民用企业的重要。民用企业是不同于封建主义经济的一种新式的生产方式,在旧中国,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的生产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程。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军事工业,一类是民用企业。在一八六一年至一八九五年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共五十一个,其中民用企业占了三十二个,军事工业仅十九个。民用企业不仅从数量上占了优势,而且在规模和投资方面也都超过了军事工业。  相似文献   

12.
“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时期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语境,必有其合理的诉求。首先,“中体西用”观念的提出,是当时先进士人为引进外来先进文化唯一能够选择的模式。其次,“中体西用”论的提出在洋务运动期间具有进步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它突破了传统的“华夷之辨”,实现了从“鄙夷”到“师夷”的转变;它突破了不识西学、轻视西学的观念,开始向引进西学、重视西学的观念转变;它作为洋务运动的思想路线为洋务运动扫除了思想障碍,为洋务运动开启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开辟了道路。但“中体西用”的宗旨毕竟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体”,所以从其语境生成之始它就内含消极与落后的一面。随着西学引进的深入,其合理诉求逐渐被消解,进步作用渐渐丧失,愈来愈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和障碍。  相似文献   

13.
第一部曲:“这堂课你想学 到些什么?” ——自定目标意 识的培养 学习目标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而目标这一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此,我把“今天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改为“这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例如,教学《季度和旬的认识》时,揭示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学到什么?”短暂思考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想知道什么是季度和旬?”有的说:“我想知道季度和旬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也  相似文献   

14.
关于洋务运动性质和作用,经过学术界近30年的讨论争鸣,至第五届全国洋务运动学术讨论会时,基本得到统一认识,确认洋务运动的资本主义性质,是清政府实行对外开放、借法自强的结果,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倡导及开创性的作用。但是,对洋务运动的产生起了重要催化作用的《局外旁观论》及《新议略论》(以下简称《两论》)仍被部分学者视为是“侵略”和干涉中国内政外交的文件。《两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两论》对洋务派官员的影响如何?到底是侵略还是友谊?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界在评价洋务运动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是学术界贯彻党的百家争鸣方针的正常现象。现在,我对一些值得商榷的观点,发表一些看法,向大家请教。错误和不妥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洋务运动应当包括当时的一切外交活动吗? 关于洋务运动的不同评价的产生,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对于洋务运动所包含的内容,有不同看法。有些同志认为,洋务运动应包括洋务派当时的一切外交活动。他们认为,从头到尾,洋务运动都是反动的运动。我认为,洋务运动在历史上有它的特定的涵义,并非当时的一切外交活动,都属于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洋务派从十九世纪六  相似文献   

16.
高三学生对洋务运动有基本认识:这是一次地主阶级在危机下的学习西方技术的失败自救,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深渊的命运。基于这样的情况,本课设计试图以“挑战和应战”为重点,围绕材料主题整合教材,将理论认识贯穿其中。通过“时代的挑战…‘中国的应战”“历史反思”“继续应战”四个环节引领学生认识洋务运动:通过材料,分析洋务运动的背景和影响;借助材料呈现的不同观点,多维度评价洋务运动;通过联系与对比,认识中国近代在挑战和应战中器物之变到制度之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教育的四重构建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其目的在于育人,因此,教育应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育人价值。一、人的生命的内涵 人之生命是什么?笔者认为:“三个统一”和“四个面对与和谐”构成了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  相似文献   

18.
洋务运动是指 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洋务派大规模创办洋务事业的活动,它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而掀起的自救运动。过去对它的评价颇有微词。但历史评价必须充分关注历史运动的总趋向。洋务运动涉及的范围相当广,主要包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报刊学堂、派遣留学生等。虽然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历史功绩,应该说洋务运动大体上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造就了一…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对洋务运动持全面肯定评价的观点颇为流行。其论点概括言之有三点:一,向资本主义迈进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二,中国近代的历史任务是发展资本主义;三、洋务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运动。这在实质涉及到近代中国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本文则把洋务运动放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斗争的历史长河中,从中国近代的国情与任务,性质等,剖析其发生的历史背景。至于洋务运动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实际起的作用等方面,因篇幅所限,另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体西用”论不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较为通行的观点 ,认为“中体西用”论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实 ,洋务运动发生于 19世纪 60至 90年代中期 ,而“中体西用”论却形成于甲午战后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初阶段 ,它遵循“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路 ,以引进西方的生产技术为目标 ,没有涉及政治制度层面 ;而“中体西用”论却突破了单纯学习“西技西艺”的限度 ,容纳了学习“西政”的内容。可见 ,两者在时间上不重合 ,在内容上又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 ,“中体西用”论不可能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是清末“新政”的思想先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