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大学生双性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  许佳君 《文教资料》2007,27(28):182-185
双性化现象由来已久,而超女比赛使得这种现象更加凸显。本研究以南京师范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自编双性化影响因素问卷,探讨大学生双性化的现状及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结果显示:大学生双性化约占62%,影响双性化形成的主要因素与家庭所在地、家长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及父母亲的个性特点关系较大。此外,不同性别伙伴的交往、教师的鼓励、集体活动的参与、社会文化大背景等都对双性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儿童的人格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场所,所以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重点分析了父母教育观念、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共同养育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四方面因素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儿童版)对石家庄市城市、农村两所中学389位在校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第一,初中生的个性特征存在性别和来源差异;第二,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个性有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在大连市三所小学选取574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父母共同养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对小学生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有负向预测作用;(2)父母共同养育对立冲突维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性维度与小学儿童人格情绪稳定性维度之间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儿童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因素以及生活环境,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研究表明,家庭影响因素是影响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观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共同养育、教养方式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儿童人格发展的家庭影响因素,对家长和保教机构帮助儿童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6.
李霞 《考试周刊》2010,(4):201-202
本文作者采用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将被试分为双性化、未分化及单性化。甄别出6名性别倒错的大学生,在此基础上,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对典型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以探究大学生性别倒错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性别倒错形成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自我因素四大因素影响;父母期待、自我认识、父母个性特征、对两性性别角色的认识、同伴、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玩伴、消极自我调节是主要影响因子;性别倒错形成具有复杂性、早期性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双性化人格教育已经被认定为较为理想的性别教育模式。双性化人格是一种集男性和女性优点于一身的性别模式,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家庭作为儿童早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及家庭环境对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实施双性化人格教育势在必行。要求家长摆脱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束缚,因性施教,鼓励儿童向异性学习,增加父亲参与教育的时间,为儿童营造一个幸福平等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8.
研究综合了来自中国大陆18570名3-12岁儿童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的30项研究的数据,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考查了二者相关的强度,并分析影响相关强度的因素。从总体上来说,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弱相关;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儿童年龄、父母性别会对二者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建议在教养儿童过程中要采用正向的教养方式,要给予年幼儿童充分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和自由,鼓励父亲参与教养,这有利于降低儿童的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9.
欧阳秋琼 《中国教师》2014,(Z1):165-166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性别人格教育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出来,而双性化人格教育对传统性别人格教育方式提出了挑战,双性化人格教育不仅受到父母家庭性别教育的重视,成为未来性别教育的发展趋势,将来还有可能成为正规的学校课堂教育。因此,本文就成功塑造孩子的双性化人格,提出了一些途径和方法;同时,也对双性化人格教育存在的质疑和困境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社会化从家庭开始,父母教养方式是诸多家庭因素中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本文旨在介绍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给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带来的影响,以及探讨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形成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1.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大连市3所幼儿园3 ̄6岁382名幼儿责任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调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责任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容易促进幼儿责任心良好发展;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幼儿责任心不良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五”模型与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人格结构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Horney,Sullivan和Rogers等临床心理学家很早发现亲密关系对心理健康有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心理学家开始了亲密关系的研究。大量研究表明伴侣的人格特质是亲密关系的众多影响因素之一,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类型和归因风格对伴侣间的亲密关系起调节作用。作为人格分类理论的“大五”模型能够较好描述和解释伴侣的人格结构,并通过NEO-PI五因素调查表对伴侣的人际行为作出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父母教养方式角度揭示大学生人格成因,阐释影响大学生人格特质的家庭教育因素,以求促进大学生人格状况的改善。方法对山西省某高校350名2009级大学生进行父母教养方式、人格特质测评。结果男女生人格特征在P因子和L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大学生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相关显著(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多项因子对大学生人格特征有预测作用。结论新时代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依然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高一学生的应对特点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采用解亚宁的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Perris编制岳冬梅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的中文版,对三所普通中学、市级重点中学和职业中学的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高一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统计结果表明:1)高一学生仅有积极应对方式在不同类型学校有明显差别。2)无论在学校类型、是否独生子女、还是性别方面,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一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都存在较多的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多数高中生的应对有明显的关系。4)独生子女更加在意父母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5.
Parents' marital conflict styles were investigated as mediators in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parental dysphoria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symptoms. A community sample of 267 children, ages 8 to 16, participated with their parents. Behavioral observations were made of parents' interactions during marital conflict resolution tasks. Questionnaires assessed parents' dysphoria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problem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indicated that marital discord, in particular, depressive conflict styles,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dysphoria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problems. Furthermore, whereas for dysphoric mothers, depressive conflict styles partially mediated the links with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for fathers, depressive conflict styles fully mediated the links. Destructive and constructive marital conflict were associated with parental dysphoria (positively and negatively, respectively) but did not mediate the relations with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为家庭教育提供依据,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了湖北省省委和政府所在社区某重点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学生。结果表明:三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著高于五年级;父母对女孩积极的教养方式多于男孩,父亲对高年级的孩子采用更多积极的教养方式,而母亲对不同年级儿童教养方式无显著差别;父母教养方式对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因此得出结论,自主学习能力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相关。所以家长应该积极调整教养方式,以促进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父母养育方式与大学生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其子女人格特质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卡特尔16项人格特质问卷(16PF)两种方式对146名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认、过分干涉,与被试的稳定性、有恒性、敢为性、自律性呈显著负相关,与敏感性、忧虑性、紧张性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良性教养方式,如温暖、理解、平等,与被试兴奋性、稳定性、敢为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敏感性、世故性呈显著负相关.这一结果说明父母养育方式对其子女人格特质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Family Interact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Reasoning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The study examined parents' role in their children's moral reasoning development. Parents' level of moral reasoning and interaction styles used in discussion of moral issues with their child were used to predict the child's moral development over a subsequent 2-year interval. Participants were 63 family triads (mother, father, and child) with children drawn from grades 1, 4, 7, and 10. They individually responded to a moral reasoning interview and then, as a family, discussed both a hypothetical and real-life moral dilemma. Children were reinterviewed 2 years late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rents did accommodate to their child's level of moral reasoning when in actual dialogu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interaction style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2 contexts (hypothetical vs. real-life dilemma discussion) and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was best predicted by a parental discussion style that involved Socratic questioning and supportive interaction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ation of higher-level moral reasoning.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parents' role in children's moral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阴盛阳衰"现象作为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种现象受现行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家庭教育方式、文化传播、教师的性别角色观等因素影响。其中,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尤其值得关注。对301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性别角色观调查显示:教师的性别角色观存在双性化倾向,理想男生和理想女生的主要特质没有显著差异;教师的双性化性别角色观利于女生发展。理想男生和理想女生的独有特质体现了性别刻板印象,说明教师的性别角色观也受传统文化的一定影响。总的看,双性化是教师性别角色观的一个误区,也是"阴盛阳衰"现象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20.
针对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多发的态势,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成年人量表、家庭环境量表(FES)对181名法院已判决在押25岁以下犯罪人员的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进行调查,并选取全国常模作为对照比较,得出在押青少年罪犯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以此探讨家庭主要因素与其人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