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量感是数学学科教学重要目标和任务,教师借助情境设计、实验组织、合作活动、实践探索、叠加尝试等学习手段,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量感体验环节,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实践探索中形成量感认知。“公顷和平方千米”属于典型的度量教学内容,是训练学生量感能力的重要素材,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时,要针对学生量感认知培养展开教程安排,以提升量感培养效率和品质。  相似文献   

2.
蒋智能 《广西教育》2023,(16):61-64
本文以“认识面积单位”教学为例,论述量感素养的培养需要经由“量”的认知发展最终实现“感”的能力提升,提出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经过初步感知、稳步发展、实践延展三个教学实施步骤,逐渐培养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的具体策略,包括:通过课前自主探究,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聚焦课堂新授内容;通过课中多维认知,拓展学生活动经验,发展学生量感素养;通过课后综合实践,增强量感体验,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量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量感”是指学生对数学中各种量的大小、比较和变化趋势等方面的敏感性和准确判断能力。具备较强的数学“量感”能力,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数学的本质特征,理解与应用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特点数学“量感”是指对数量、大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4.
陈翔燕 《福建教育》2023,(45):48-49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度量单位、运用度量单位、联系度量单位,使其逐步理解什么是“量”,进而在深化对“量”的感知的基础上构建度量认知结构,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5.
<正>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主要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数据意识等。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象为主,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量”。本文就如何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促进“量感”的培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表现中增加了量感的学习要求。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其是一个人对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的感性而科学的认识,是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量化。量感的形成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习进阶,是对学生连贯且逐渐深入的思维层次的描述。“阶”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各个“脚踏点”,一个个连续且有层级的“阶”支撑着学生的认知过程。教学中,  相似文献   

7.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致力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量感”是核心素养之一。具身学习着重于身心一体,从而实现大脑与环境及身体的互动生成,学生的量感培养离不开丰富的具身体验,而具身学习贴合量感培养的切实需求,通过情境具象化、体验具身化、操作具体化等具身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测量活动中提升“量”的认知、增强应用意识,并逐步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8.
量感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本文以“什么是周长”教学为例,依照量感发展的三个递进水平——感性的量感、理性的量感和辨析的量感,以及具身认知的相关理论,从三个不同维度探索发展学生量感的教学策略。即:在实感具身中体验感性的量感,在实境具身中生成理性的量感,在离线具身中升华辨析的量感。通过丰富的具身体验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量感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量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启发学生对世界本质的认知与思考。这一领域仍然是教学实践的盲点,教师对此缺乏结构化认知、体验式感悟和本质性理解。研究者基于教学实践探寻教学对策:厘清度量本质,强化度量意识,理解度量单位,掌握度量策略等,从而助力学生对量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刻。  相似文献   

10.
砂国民 《考试周刊》2023,(39):83-86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关于量感的内容安排得比较分散,导致在教学时,教师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没有使相关知识的结构连接性得到有效体现。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培育。因此,教师要认清当前教学工作的不足,以不同形式帮助学生体验“量”生成,并掌握“量”的概念,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1.
杨丽琴  张郁 《地理教育》2010,(12):52-54
一、地理概念教学中运用认知冲突的重要意义 1.认知冲突的教学方法 运用认知冲突进行教学的方法,来源于苏格拉底的雅典街头教学法。“认知冲突即当个体意识到个人认知结构与环境或是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当个体遇到认知冲突时,会产生一种可称为认知冲突感的感受,这种感受会让个体困惑、紧张、不适,  相似文献   

12.
量感是一种直觉、感悟,类似于数感、方向感、空间感等。欲培养学生的量感,就要让学生体验物质的属性,建立量感模型,以对“单位量”“标准量”进行尝试叠加,最终将相关联的量编织联结,促进量感的生长。量感的发展不仅要求学生心中有量,还要求学生眼中有量、手中有量,如此才能将量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3.
程丽华 《亚太教育》2022,(3):127-129
“量感”是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自觉地理解运用“量”的主观想法,是一种“准确运用量”的直觉、对量的敏感性、对量的精准性。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量感?量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量的理解、对量的应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估算、估测能力,对于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怎样培养量感?教师应该智慧放手,不断创设活动场...  相似文献   

14.
度量是数学的本质,其关键是度量单位的建立,具体操作路径是度量单位的累加。“度”是角的单位,教学时要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引领学生经历单位多样化、统一化和合适化的全过程。通过摆、找、画、量、猜和赏等活动,促使学生对度量单位的认知由模糊变清晰、从特殊到一般,进而有序发展其量感和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15.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面积是学生最早接触的几何概念之一,对面积的感知属于量感的范畴.经验化面积认知、直感化面积认知、定量化面积认知、辨析化面积认知是学生面积量感发展的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因此在面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观察操作为基础,以直观想象为动力,以量化意识为引领,以转换意识为突破,统筹规划学生面积量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雪艳 《江西教育》2022,(20):74-75
“量感”类似于“数感”“方向感”“空间感”等,是一种直觉、感悟,是一种心理感受、内在感觉,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物质属性进行感受、体验;对单位量、标准量进行感受、体验;对累积量、叠加量进行感受、体验等,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17.
从长度到面积再到体积的学习过程代表了从一维到二维再到三维的度量概念的逐渐升级,这是学生认知上的重要飞跃。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通过知识迁移、动手操作、对比分析,让学生亲身经历从“不知所以然”走向“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累积“量”的学习与活动经验,让学生的量感顺势而生。  相似文献   

18.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素养——“量感”,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测量”和“常见的量”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度量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度量单位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对像“公顷”“平方千米”“吨”等这样的大单位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应用量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大单位呢?为改变目前大单位量感教学“缺乏深度、缺少体验、缺乏体系”的现状,我们提出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多角度量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对面积相关内容的教学,教师除了让学生掌握概念、计算方法等知识点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量感:聚焦量感,集“思”理“量”;着力教材,理“感”论“量”;重组教学,践“学”明“量”;建构模型,回“看”悟“量”。这样,学生经历充分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不断建立、发展和丰富量感。  相似文献   

20.
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这里的可测量属性便是长短、轻重、二维平面大小、三维空间大小、时间长短等,这些都是抽象的属性。新课标把“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加以强化,使得“常见的量”这原本不起眼的角色熠熠生辉,只要学习量,就必须渗透量感。“计量单位”的教学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让学生在活动中、在估测中、在体验中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