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浸提-沉淀联合方法提取茶中多酚类物质,考察浸提时间、沉淀剂的选择、pH值、溶剂用量等参数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提取茶多酚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60℃,乙醇浓度65%,浸提时间30 min,浸提次数2次,选择氯化锌作为沉淀剂,m(氯化锌)∶m(茶粉)=0.2,转溶pH值6~6.5,转溶时间小于10 min.在此工艺条件下茶多酚产品提取率大于10%,纯度大于95%.最后,确立了以茶末等茶叶生产脚料为原料提取茶多酚的综合工艺流程,为工业化流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使用纯水、乙醇水溶液及乙酸乙酯为溶剂,对茶叶中的咖啡因及茶多酚进行综合提取,避免了常规方法中有毒试剂氯仿的使用。系统考察了溶剂浸渍次数、加入量及萃取时间对咖啡因和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筛选出了综合提取咖啡因和茶多酚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3.
单因素实验设计在茶多酚水提取工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洱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利用水提取方法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考察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料液比三个因素对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验证实验对单因素考察结果进一步确定.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茶多酚溶解度增大,但是过高的温度不利于多酚的稳定;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茶多酚浸出量也随之增加,但时间过长茶多酚在溶液中发生氧化损耗;随着料液比的增大,茶多酚的浸出率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最终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浸提温度为90℃,浸提时间为40min,料液比为35倍.  相似文献   

4.
以常熟"沙家浜"粗绿茶为原料,水为提取溶剂,研究提取时间、料液比和微波功率对茶多酚和茶多糖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茶多酚和茶多糖的超声-微波辅助联合提取工艺.确定茶多酚和茶多糖的超声-微波辅助联合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40 min,液料比1:30(g/mL),微波功率80 W,固定超声功率50 W,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茶多酚得率为10.57%,茶多糖得率为3.25%.  相似文献   

5.
超滤膜分离技术提取茶多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安溪铁观音茶叶的茶梗为原料,联合采用超滤法和沉淀法,水浸提其中活性成分茶多酚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温度(80±3)℃,料液比1∶20,浸提时间40 min.使用10万分子量的超滤膜,在25℃的温度下,驱动压力0.15 MPa,料液比1∶80下进行超滤,使茶叶中的活性成分得到保留的情况下有效地澄清了茶汁,改善了茶饮料的感官品质.进一步探讨了金属离子沉淀法自超滤后茶汁中提取茶多酚的条件,结果表明,最佳沉淀提取条件:Zn2+为沉淀剂,Na2CO3溶液调节pH=6.00,茶多酚的沉淀率为91.7%,纯度97.1%.  相似文献   

6.
温控炭焙结合传统炭焙的优点,并结合现代温度控制技术,对于保持茶叶品质的稳定和高效利用能源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武夷岩茶为材料,在130℃、120℃和110℃温度下分别烘焙6h,分析不同炭焙温度对武夷岩茶水仙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温控炭焙130℃6h处理的茶样感官审评得分最高。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呈下降趋势,水浸出物含量差异不显著。汤色RGB值CK处理最大,A3处理最小。  相似文献   

7.
茶叶是备受人们喜爱的饮料之一,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均具有许多生物学活性和药理效应,除了能增强大脑皮质的兴奋过程,振奋精神,减少疲劳,活跃思维,增进工作效率外,茶中的茶多酚还具有抗基因突变、抗肿瘤形成、抗炎、抗病毒及消除自由基和抗氧化作用。现就茶叶的抗癌、抑癌机制作一综述,以帮助中老年教师增强防病健身意识。一、茶叶对多种肿瘤形成的抑制作用。肿瘤的形成是多因素、多基因突变的过程。已知有许多化学致癌物能诱发和促进肿瘤的形成,而绿茶及其成分茶多酚对肿瘤形成的多个阶段有抑制作用。在多种动物肿瘤的生物鉴定系统中,绿茶…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拟生活中泡茶工艺,泡制白茶、铁观音、普洱茶、碧螺春、正山小种、高山云雾、西湖龙井及云南红茶多种茶叶水.在高效液相色谱仪上开发适用于分析茶水中咖啡因浓度的色谱方法,并用以检测上述各种茶水中咖啡因的浓度.结果表明,模拟泡茶a,经1小时浸泡白茶茶水中咖啡因含量较高,接近200mg·L-1,碧螺春其次,而正山小种的含量最...  相似文献   

9.
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一种氨基酸.与茶叶品质有密切的关系;因其具有各种重要生理特性,拥有极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作用.因此对茶氨酸的检测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茶氨酸检测的研究现状和拉曼光谱技术的原理和特点,以及茶氨酸拉曼光谱技术研究的现状。利用inVia显微共焦激光拉曼光谱仪测试了茶氨酸纯品的拉曼光谱,并对其进行初步谱峰归属和分析,在898、937、1152、1311、1357、1452、1647cm找到了7个明显的拉曼信号,作为茶氨酸的特征峰.结果表明:拉曼光谱可能提供一种直接、准确和快速的检测茶氨酸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色/质联用测定茶叶中咖啡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色/质联用(GC/MS)的方法测定茶叶中的咖啡因,程序升温下分析,初温155℃,以10℃/min。升自225℃,得到了良好的分离效果,并且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共存组分不干扰测定,分析速度快等优点,7min即可完成分析,可以用于茶叶中咖啡因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以粗老茶叶为原料,超声辅助提取其中的茶氨酸,用分光光度法测试含量,考察超声提取温度、超声作用时间和浸提剂的用量对提取率的影响。正交试验表明,以水为浸提剂,在温度60℃、时间30min、固液比为1:50时浸提效果最好,浸提率为1.91%。该方法具有简便、有效和节约能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将四种梅州名优绿茶的茶多酚提取物分别添加到鲜榨花生油和食用山茶油中,研究其对食用油脂的保鲜效果.通过测定油脂酸价变化评价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四种绿茶茶多酚提取物中以马图绿茶的保鲜效果最好,在两种食用油脂中的最佳添加量均为0.03%,当存放温度为20℃时,自然保质期可达30 d.  相似文献   

13.
为了同时测定女儿茶中4种儿茶素(DC,EC,GC和EGC)及咖啡因(CAF),对女儿茶质量评判奠定基础,笔者采用伊利特C18(250mm×4.6mm)色谱柱,甲醇-水-乙酸为流动相,流速1ml/min,检测波长278nm,在所选用条件下,各组分理想分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水提醇沉法制备商南泉茗茶茶多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优化热水浸提乙醇沉淀法提取商南泉茗茶中水溶性多糖的最佳工艺。根据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液料比以及乙醇浓度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情况,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商南泉茗茶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商南泉茗茶茶多糖提取率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最佳浸提条件为提取时间2.0 h,提取温度80℃,液料比为30:1,乙醇浓度为100%;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验,得到的多糖提取率可达4.15%。  相似文献   

15.
采用超声波提取茶叶中的茶多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品种的茶叶及同一产地不同档次的茶叶中的茶多酚成份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采用Hyper-sil ODS柱,超纯水、甲醇和0.36%的乙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柱温40℃,在280 nm波长处可对儿茶素进行检测,其线性范围为0.6~3.0 g.L-1,R为0.999 6~0.999 9.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自制交联PVP(聚乙烯吡咯烷酮)凝胶对绿茶茶水浸取液中的茶多酚的吸附。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对2mLTP试液,用4mL交联PVP凝胶,吸附60min,茶多酚的除去率达到50%以上。其吸附机理为:交联剂的活性吸附中心与茶多酚上的酚羟基形成氢键。  相似文献   

17.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分析普洱生茶、熟茶与红茶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普洱生茶、熟茶及红茶在278 nm处具有截然不同的色谱图及化学成分.普洱生茶保留了较多的ECG,EGCG以及C等多酚类物质;红茶因其酶促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氧化产物—茶黄素类和茶红素类,也保留了一定量的未氧化的多酚类物质;而普洱熟茶的湿热作用却只形成一定量的TR,未氧化多酚类物质的含量(质量分数)也较低,ECG和EGCG几乎完全氧化,且氧化产物中不含茶黄素类.  相似文献   

18.
探讨超声波浸提技术在白茶纯茶饮料生产中的应用,针对与超声波浸提效果直接相关的几个主要因素(超声波频率、浸提时间、温度、料液比)对自茶水浸出物的溶出动态进行模拟,并以感官审评为指标研究超声波浸提最佳工艺参数组合:超声波浸提频率45kHz;浸提温度45℃;浸提时间27.5min;茶水比例1:40,浸提影响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茶水比例、浸提时间、浸提温度。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可以保持白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19.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提取温度、时间、固液比等因素对庐山云雾中茶多糖产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庐山云雾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温度75℃,提取时间2 h、固液比1∶35,庐山云雾茶多糖产率为4.58%.  相似文献   

20.
紫外光谱法比较乌龙茶和乌龙茶嫩茎中的茶多酚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水溶剂提取乌龙茶和乌龙茶嫩茎中的茶多酚成分,利用紫外光谱法进行分析,乌龙茶和乌龙茶嫩茎中茶多酚的最大吸收波长均在540 nm处,乌龙茶和乌龙茶嫩茎的茶多酚含量分别为26.4%和1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