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身体与休闲     
身体与休闲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也是身体美学和休闲美学的两个核心范畴。身体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自身存在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在审美关系中,人的身体应该具有三个层次:物质身体或者肉体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人的身体美应该也有这三个层次的内涵:物质身体美,符号身体美,精神身体美,最理想的应该是三者统一的身体整体美。休闲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非实用性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超越功利性、外观形象性、情感感染性规定了休闲美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相统一、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个体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自由创造性。因此,在身体美学和休闲美学的共同视野下,休闲活动实践必须关注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的整体全面发展,并且一定要遏制物质身体欲望化的纵欲主义,防止符号身体消费化的过度消费,阻止精神身体平庸化的"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时尚,努力提倡在休闲生活实践中全面发展人的身体,做到物质身体、符号身体、精神身体的整体平衡,和谐发展,自由展现。  相似文献   

2.
休闲审美是以一种美学的生命情怀观照人类休闲活动,从而提升休闲的审美境界。闲情即“休闲感”,具有这种休闲感的人,会在心中升起想去休闲的冲动与愿望;闲趣意味着在休闲当中主体自我获得了审美情趣或审美趣味;闲适昭示了一种审美境界,它是生命意义的获得,是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是本真自我的回归。人类的休闲审美活动正是由闲情而闲趣,进而上升为闲适的境界,这既是中国古代休闲审美文化的智慧,也对现代人类的休闲文化有着普适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消费时代的到来,不仅把消费问题凸显出来,而且把休闲美学问题推到了前台。消费与休闲的关系是经济的、制度的,亦是文化的。其生产性特征足以说明在消费中期待休闲当是必然。休闲也是消费的对象。然而一旦消费作为必然的社会逻辑,就极易造成休闲悲剧。必须从生存论维度重审消费与休闲的关系,特别是要摆脱消费审美化的陷阱,提升休闲为一种审美境界,才能审美地而不是审美化地生存。  相似文献   

4.
休闲生活是生活世界的重要场景之一,当哲学超出关于世界本体问题的纯抽象地争论转向生活世界时,休闲问题就成为了倍受关注的焦点。把休闲作为人的一种存在形式和生活方式,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以20世纪西方生活世界理论为参照,充分重视中国哲学的生活智慧,对休闲问题加以研究,我们就会发现:在作为休闲活动的劳动、社会交往和消费中,人不断展现着创造的力量,印证着交往的自由,彰显着理性之力与审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休闲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之缘。休闲的美,美在休闲活动进入了生命的本真;美在休闲的最高境界同时又是审美的境界;美在休闲体验是诗与思的统一;美在休闲境域的和谐;美在休闲主体自在、自得、自足、自由的情状;美在休闲活动的审美化。美的休闲应具备有益于休闲主体身心健康、有利于人的精神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有利于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等条件。  相似文献   

6.
老子在休闲与养生方面的思想是中国休闲思想史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积极有为的生活方式就是追求个体生命与自然社会的整体协调与共存,而老子的养生理论与休闲智慧正是以“体道”为理论宗旨,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休闲核心的具有自然主义思想的哲学。老子主张人要长生久视、活得自然,那么身体就要健康,心性就要悠远闲淡。老子的休闲与养生思想主要包括:“随化自然、少私寡欲、致虚守静”的养生原则;“自然无为、知足常乐、回归自然”的休闲境界。所以,老子的养生与休闲智慧对现代人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正向"休闲时代"迈进,而休闲不仅是消遣娱乐活动,还将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态存在论美学关注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这对休闲理论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休闲活动中也应将生态美学所倡导的理念予以实践,创造和谐、诗性的生态式休闲。  相似文献   

8.
"技术"是反思休闲美学的一个重要视域。技术变革引发了现代时间观念,进而改变了人类的休闲观念;现代社会由于技术规训而导致审美救世主义的产生,但这种虚幻的构想注定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落实;随着"审美化"时代的到来,技术与休闲全面统合,这迫切需要我们提升休闲的美学品质。允诺休闲,重要的是借助于技术"沉入"审美而非"沉溺"审美化。唯其如此,人才能在日常休闲中通达诗意的生存境界,休闲美学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夏焕堂 《职教论坛》2007,(23):34-36
休闲是人的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全面发展自我的必要条件,是人类生存状态的追求目标。我国已渐渐进入休闲经济社会,我国成人休闲生活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对休闲的认识不足,缺失休闲教育。为此,我国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国民的休闲教育。具体来说,政府应积极介入,参与调控、规划和引导国民的休闲生活;将休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中,使国民充分了解休闲、认识休闲;加强休闲生活体验与实践,积极鼓励社区参与。  相似文献   

10.
休闲是"成为"的过程,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休闲哲学强调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超越。文章从主体性、日常性、勿执性、有时性四个维度探讨禅宗的休闲哲学。禅宗指出,"本性即佛"、"自净其心",使个人通过对生命本性的认识,以自我对生活目标的设定与行为方式的选择为途径实现身心的解脱;"平常心是道",将理想与追求外化于人的日常生活,实现随缘人生;"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处于日常事务之中又不执著于妄念、杂念;"日日是好日",瞬间即永恒,全心于当下,在生命的分秒中感受休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