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对理论研究七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奇 《出版科学》2002,1(Z1):40-45,39
校对理论研究不是从理论体系入手,而是以校对功能为切入点,进而研究校对主体价值、校对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现代校对学理论框架.在出版业进入电与磁时代的新形势下,校对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已成为主要的研究课题.理论研究必须与时俱进,惟其如此,方能继承传统又超越传统.  相似文献   

2.
1988年秋,由于教学需要,我开始对校对学理论进行探索。与此同时,我又以业余校对的方式.从事书刊校对的操作实践,并且开始撰写校对概论的教学讲义和校对论,尽可能做到教学、生产与科研三结合。1992年,在《中国出版》上发表了题为《我国汉字校对传统的初探》的论。从那时到今天,在九年的时间里,我陆续写了一些有关校对理论研究的章,大都发表在《中国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和《出版科学》等刊物上。在这一过程中,我从我国历代校雠学家和当代专职校对人员的有关论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终于看到现代校对学体系的轮廓,并对其中的若干板块有比较具体的认识。这些板块虽然大小不同、层次不同,并且有所交叉,但都是现代校对学体系所应包括进去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校对理论与实践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稿磁盘化和计算机介入校对工作,是出版现代化的表现,是出版生产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磁盘书稿校对和计算机校对,是当前校对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一、提高校对质量,必须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传统校对观念认为校对工作是对原稿、读校样,照猫画虎,是一种简单劳动,没有什么学问而言,充其量是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作,其实不然。校对实在是一门大学问,绝对不是“字对字”、“认得字就能干”的工作,而且,编辑代替不了校对。现代校对不仅仅要完成传统意义上的“校异同”,还要本着对原稿、对图书、对作者、对读者负责的精神来“校是非”。把好校对质量关是达到高质量、高目标出版的关键。通过校对,不仅可以消灭排版差错,确保全书体例、内容完整,而且还能校正原稿中的疏漏,确保图书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报纸校对混同于书籍校对,导致报纸校对的理念、功能、管理体制、考核要求等都处于一种依附状态。如果说,在传统校对阶段,由于二者之间同大于异尚无大碍的话,那么在报纸出版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对二者的异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报纸校对工作的理念,从而确立它的独特性,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校对的源流 校对起源于书籍出版是毋庸置疑的。从春秋初期宋大夫  相似文献   

6.
对现代校对学研究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校对学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而成为一门显科学,首要的任务是需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对校对学的概念、性质、研究对象、内容、理论结构、研究方法、历史变迁、现实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进而确立基本范畴,总结一般规律,建构科学体系。这一点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这一共识的达成,大致历经了20世纪90年代几次激烈的论争,即:(1)1992~1995年对校对“有学”还是“无学”的讨论;(2)1996~1998年对应建立什么样的校对学的商讨;(3)1999年至今,在构建校对学体系方面的深层…  相似文献   

7.
陈彧 《新闻记者》2000,(3):41-43
校对质量的好坏是衡量一张报纸质量优劣的重要 依据之一。毋庸置疑,作为采编部门的延伸和补充──校对在当代报业的出版流程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随着出版系统的电脑化,报纸的出错亦呈现出与传统手工作业时截然不同的态势,即同音字词、象形字词、连串字词或不规范字词混淆出错的渐多。这就要求我们校对从业人员从传统的狠抓字词的基本功或在强调现代古代汉语结构句法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一下一些常见差错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指非知识内在原因即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差错,这些差错一经调整工作心态是可以完全避兔的。所谓非智力…  相似文献   

8.
徐力生  顾淑云 《出版科学》2007,15(3):40-41,53
本文分析了传统校对流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阐述了校对流程如何改进及改进后的校对流程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写作、编辑、排版的工具越来越频繁地应用于出版部门。计算机自动文字校对软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工校对工作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状况,也为改变传统的人工校对模式,实现文稿的自动校对,提高校对质量,把校对人员从大量枯燥、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中文与西文有很大的差异,汉语词与词之间无明显分隔,词的切分具有很大困难,目前所使用的软件均无法达到独立完成书稿校对工作的能力。因而应将汉语校对系统的功能定位于人工校对之外的辅助工具,计算机校对以词语检…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人员配备、硬件配置、校对程序的组织和管理、质量监督几方面来谈一谈如何抓好校对工作。   一、合理配备校对人才是做好校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要做好校对工作,就要有一定数量和达到一定水平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选拔一个懂管理、认真负责、工作细致、业务能力较强、协调能力强的校对负责人。校对负责人负责着全社书稿校对工作的组织管理,与社内出版部、编辑室等部门协调,对社外校对、工厂的校对质量进行管理。校对负责人日常工作琐碎、具体,除完成自己的校对任务外,还要负责收稿登记、退稿登记、整理稿件、分配校对任…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出版业带来了全新的变革,许多报社都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采编人员在网上写稿、发稿、签收稿件、编辑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告别了纸质稿件的繁琐,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种种好处。采编网络化后校对工作的参照物(纸质原稿)已不复存在,这对传统校对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校对工作的内涵、操作方式和程序已发生了变化,校对该如何适应这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理岭 《出版视野》2006,(1):14-14
西南、中南校对理论研讨会2005年12月13日到19日在昆明召开。会议听取了中国出版协会校对委员会主任周奇的重要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校对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优势”(本刊全文转载)会议进行了热烈讨论,认真研究了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部分代表在会上作了论文交流,会议形成了共识,“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校对工作是和编辑工作同等重要的职业又是编辑工作必须的追续和补充;校对工作不可替代;校对工作是图书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现代校对该做什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书稿磁盘化已成为我国出版业的发展趋势。就笔所在的出版社而言,2000年校对作的带盘书稿是1999年的2倍。由于磁盘原稿增加,传统的校对工作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要求;校对客体的改变,向校对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高新技术的发展,现代校对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14.
江华秀 《新闻窗》2006,(5):83-83
有了新闻报纸,就有了新闻校对。勿庸置疑,新闻校对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校对工作特别强调的是博与专。校对工作中的“博”,是指校对人员应具有对汉语语法和修辞等规范用法的知识,以及对古今中外、文言白话、人文自然、天文地理等专业术语的熟练运用,虽不必精通,但须广博。  相似文献   

15.
校对人员注意力深层机制的研究和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字数浩繁、专业领域各异的书稿,在一定的编校质量要求下,校对人员除了要有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校对专业知识、语言文字知识、编辑学知识、文学知识、逻辑知识等构成的完善的知识结构,又要有健全的身心素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注意品质,是搞好校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注意品质越好,校对人员对清样差漏处越敏感,越有利于消灭错误,确保校对质量,从而有效解决精品出版物塑造过程的瓶颈问题.为此,校对人员注意品质的改善,是校对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往关于校对理论的研究,多局限于校对步骤、方法、组织及校对者的态度等方面,对于注意品质等心理因素涉及较少,为此拟就本文.即将发稿时,忽然收到<编辑之友>杂志,当看到刘晓平、张平<注意和记忆在校对中的作用机制>一文时兴奋不已,诸君与我心有戚戚焉.然而,通读此文数遍,总觉得谈得不过瘾,故仍坚持投寄拙作,以应和前文,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脑的普及,报纸新闻校对工作面临巨大变革,传统校对工作的定义、方式等都需要更新和完善。没有原稿作依据,意味着校对工作的重心从校“异同”转移到校“是非”上来。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我们认为,要想胜任网络时代的新闻校对工作,校对主体——校  相似文献   

17.
周奇 《出版视野》2006,(1):29-30
2005年本刊第五期刊登了刘杲同志“出版改革莫忘图书质量第一”的文章。引起不少出版社领导的重视,全国一些社来电来信索要这期刊物。今天我们又向大家推荐一篇我国著名出版家,中国版协校对工作委员会主任周奇在最近召开的西南、中南地区校对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他谈校对工作,实质是图书质量问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申军 《编辑学刊》2015,(3):94-97
当今时代,计算机介入出版业以后,校对工作将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在传统印刷出版物校对中的多种校对方法,是否适应对电子原稿的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等内容方面的纠错,以及在语言文字表述、图表公式排列、体例格式统一、字体字级批注等方面的纠错,都是对校对传统方法和技巧的继承和发展提出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9.
笔进入报社近15年,不管干副刊,还是从事编辑、采访、组版等工作,几乎没离开校对。因为认真校对,曾饱尝成功的欢乐,也因一时疏忽吃过出错受罚的苦头。可以说,校对直接关系报纸质量与宣传效果,是新闻工作是否精通业务的“试金石”,是一门颇为高深的学问。在这方面,心得有三:  相似文献   

20.
我们知道,传统的校对工作大量地集中在对照原稿校异同上。新闻出版署颁布实施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明确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根据这项规定,要求校对人员至少要做到两点:一是对照原稿“校异同”,这是对校对的最低的要求,是必须做到的;二是如果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漏或不妥之处,应交由责编解决,校对人员无权擅自修改,即“校是非”。随着磁盘书稿的出现,使图书出版从作者定稿后即具有了最大的保真性。编辑只是对书稿进行取舍的选择,很少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