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凸显"本质诉求",同时在其理论言述的自然逻辑发展中,以"透视主义"相制衡,显示出了超越"本质主义"的努力。20世纪60年代之后,文化理论(研究)凸显出强烈的"反本质主义"诉求,但因为"本质主义"以退为进的未来许诺姿态(因果倒置),最终"反本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自行解构的困境中而流于一种"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2.
夏吟 《文教资料》2011,(11):4-5
"诗言志"长时间、全方位、多角度影响了我国古代诗论,本文从"诗言志"的内涵出发,展开"诗言志"对我国诗论深远影响的论述,说明"诗言志"是我国诗论对诗的本质、创作方法、风格、社会伦理色彩探索的逻辑起点,成为我国诗论的经典性线索,也为我国诗论发展带来了开放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道"的本义无他,唯"名"而已。"名"的有无,构成了道的体系,"无名"以言道本,万物之始的状态;"有名"以言道功,万物由生的功用。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抽象地涵盖了天地无极,万物皆在无名与有名间出入往复,而其中妙理,可见于"欲"字。"无名"即无私、无欲;"有名"即有私、有欲。"恒无欲"与"恒有欲"对应的主体非体道之人,而是"无名"与"有名"。观欲而知欲之所由,于无欲中体"无名"之妙,道法即在这个"欲"的有无中隐藏,因此为"众妙之门"。老子道义的确立,是一个严密的逻辑过程,而"名"的概念是这个逻辑过程的关键。"名"非人为命名之名,表示的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无名"、"有名"是贯穿老子思想体系的逻辑元素,知"名"才知"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跨文化重构的目的与手段、文学史的"真实性"本质、"外国文学史"的性质三个方面的论证,为"外国文学史"编写中的主观性辩护。跨文化重构是一种借权力实现制控的再创造活动,主体性介入是其必然的文化逻辑,是确保重构目的实现的重要手段,文化逻辑中的内在冲突是可以克服的。文学史具有主观真实性,这为跨文化重构中的主体性介入提供了可能。作为跨文化重构形式之一的"外国文学史",尽管其观照的对象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但其实质是对多国文学所共有事实进行的总体文学研究,属于文学研究范畴。作为文学研究,它所产生的就不只是客体本身的知识,同时还包括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5.
20-30年代,中国学术界发生了一场"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争论。章士钊、梁漱溟等人从反省西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出发,力主"以农立国",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而孙倬章、吴景超等人则从爱国救亡的思路出发,认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既符合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更是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现状的迫切需要,力主"以工立国"。这场争论,加深了对中国社会特殊国情的认识,对于探索经济建设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决定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影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不同定位和实践路径的选择。澄清对该问题的认识,一方面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寻找出其价值共性;另一方面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逻辑,揭示其特殊性。我们可以把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认识的争论概括为:一元本质和多元本质的分歧、科学属性和价值属性的分歧、关系论与实践论的分歧。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澄清本质与属性的差别,化解意识形态和去意识形态的两难困扰。  相似文献   

7.
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理解的核心,是成功进行科学教育改革的关键。现代科学本质观能让学生正确理解新科学知识和产品、合理看待科学家以及科学事业,做出科学的决策,并发展出良好的科学创造精神和能力,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个日益科技化的世界。围绕"科学本质观怎么教"的议题,本文以文献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支撑,概括出科学本质观教学的"一个方向"和"两条路径",基于科学本质提出若干将科学史融入小学科学教学的建议,以供大家研究与争论。  相似文献   

8.
从言语分析和逻辑认知看《庄子》内篇,相对主义的"齐万物"的言语同类与否之辩,寻求大道和言语的同一性,又作相似性的说明,是先秦语言哲学。绝对自由的"逍遥"圣人的确立多寓言故事,"名者,实之宾"之说是先秦语言哲学逻辑,它的语境外延成了近代启蒙逻辑;"大宗师"以宇宙大道为师,真人的确立允有十论。以生命信息内容、以天道知识为精神的"养生主"及其环比论文,皆一如"齐物"和"逍遥",系于人和人性论,不仅其内在逻辑、名理思想一致,且出于天道而入于人生,处处人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亦即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所有制经济结构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以至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整个中国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才得以实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辩"的教育,"克智"在彝族文化结构中对人性发展起重要平衡作用。从本质上看,"克智"活动是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教育。我们在喜德民族小学对"克智"文化进校园进行了田野实验,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其实践逻辑为:在课堂学习中融入"克智"对话精神,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学校仪式中用"克智",以培育"对立"之人文精神;学校各种知识竞赛中用"克智"方法,以便传授知识;学校课外生活中组建"克智"论辩队,以便学习历史。这种把"克智"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校教育中进行传承和建设的思路,给我们民族文化进校园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针对"磁感应强度"教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展开商榷,并依据比值定义法的逻辑和本质进行了磁感应强度概念教学的高端备课,同时总结了对教学的3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王文"以数理逻辑否定普通逻辑、批判性思维逻辑、非形式逻辑是以小逻辑观否定大逻辑观;"王文"混淆传统逻辑与普通逻辑,混淆数理逻辑与现代逻辑,其"以数理逻辑完全取代普通逻辑"的错误主张偷换为冠冕堂皇的"以现代逻辑取代传统逻辑"的口号;绝对不能以数理逻辑取代普通逻辑,"王文"所提出的以数理逻辑取代普通逻辑的种种理由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拙作是对《反思启蒙:中国呼唤"逻先生"》一文中"中国传统无逻辑"、中国儒家经典中存在"大量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的"反逻辑传统"、"中国无科学"等观点的反驳。以近代西方关于"逻辑"、"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古代中国是不公正的。近代科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思维方式、方法的差异,直接原因是望远镜、显微镜等一系列观察工具的发明,由此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奥秘才被发现。  相似文献   

14.
李峰 《教师》2011,(16):125-125
一、概念辨析 杨文轩教授在主编的《体育概论》中将体育界定为"以身体运动为手段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活动"。其本质在于以运动为手段促进人的发展和增进健康。此项界定,从自然与社会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体育,从旧的"狭义"与"广义"的争论束缚中解脱出来,比较科学地揭示了体育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5.
"逻辑是否可修正"问题因其语义的模糊性和多义性,可被划分为不同的论点.而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争论大多是基于不同的语义解释下"逻辑是否可修正"观点,因而未能凸显该问题的核心本质甚至迷失了讨论的价值.文章试图在探寻该问题的核心论点的基础上,对"逻辑是否可修正"进行语义上的修正.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美学"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改革是以审美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它不但是审美素质教育的技术手段,而且为审美素质教育建构了必要的精神语境。从本质上看,它们两者处于一种价值共在与同构的关系,审美素质教育为"美学"课程提供语境支持和意义边界,而后者则为前者建构新的价值内容与逻辑秩序。  相似文献   

17.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长期以来人们就一直在追问和争论的问题,在不断的探究和争论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本质观。近年来,关于教学本质问题的探究已经呈现出开放与动态的态势。实际上,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教学就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教与学的活动。好的教学应该是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也应该是在教师参与和引领之下的,还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本质上是"以学为中心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的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8.
"非竞争型弱势化"现象是当前社会转型期值得警惕的社会问题。"非竞争型弱势化"的本质问题是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贫困"问题。权利"贫困"决定了社会利益分配的不平衡,加剧社会分化和社会结构失衡,从而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社会对立和冲突,妨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此,必须适时进行社会的改革,使社会弱势群体更多获得生存、发展、医...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社会"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推出的一门综合课程。作为综合课程,各学科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的、本质的联系是该课程的重要特征。由于  相似文献   

20.
文学语言既有规范语言的一般性特征,又有其自适性的一面。它的自适性表现为它常常打破语言规范和理性逻辑,运用陌生化、零度偏离、格式塔"完形"学说等理论,实现其独特的艺术范式和审美追求。从这三个方面探讨文学语言从"言意无穷"到超越自身的过程和路径,有利于揭示语言运用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