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足“非心理学”视角,追溯人类关于灵魂和心灵的认识史,并针对多学科通用而又未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重要术语——心灵——的“含糊”问题,本剖析西方心理学在心灵面前的困惑。实为人格之根的心灵,既不能无条件地混同于灵魂,亦不可简单地等同于心理。人格生病,病在心灵,可命名为心灵病;有别于对待一般心理病,它需要心灵医学来处置。  相似文献   

2.
人的心灵是极为复杂的,在当今的科学条件下仍有许多的心灵密度难以解释。对人的心灵的“进口”和“出口”进行分析研究证明,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形成和变化,特别受到心灵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的指导和制约,这为我们开展学生思想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实践证明,塑造人的心灵,培育人的心灵,心导人的心灵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还需要讲究工作的艺术。  相似文献   

3.
杨娜 《小学生》2010,(7):30-31
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心灵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能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的面前。”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就要关心备至、小心翼翼地触及每个幼小的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一朝一夕都不能脱离人文性,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袒露,每一篇文章或多或少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就是和学生一起走进人类的精神家园,走进痴情的作者,走进跳跃的心灵,一起用心灵去撞击心灵,用真情去感悟真情,用爱拥抱美丽的生活。所以,在教学中师生在不断地创造着享有幸福和自由的资格,  相似文献   

5.
记得-位教育家说过:一位教师,每天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学生的脸,而应当是学生的心灵,应但看到他心灵的组合方式,看到她心灵变化过程及变化的原因。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作为肩负跨世纪人才的合格的班主任老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世界的本领,使自已不是站在学生心灵世界的外面观望,  相似文献   

6.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不可能不受伤。尽管引起心灵受伤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由于自身的过失或错误导致的心灵受伤,应该不在少数,著名演员刘晓庆由于自己的原因伤及自己心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法律意识淡薄的她,其公司拖欠国家税款达到1000多万元,2002年6月从一位受人尊敬的名演员一下变成了阶下囚,被关进北京郊区的秦城监狱;可是,心灵受伤的她并没有因此倒下,而是振作精神,被取保候审后拼命地拍片,用片酬还清了国家税款,让受伤的心灵得以愈合。  相似文献   

7.
触摸心灵     
静摸心灵,无法宁静,遥望深遂的夜空,不知内心空白而无所依的心灵,将在何处憩息?  相似文献   

8.
刘琍琍 《江西教育》2004,(19):31-31
孩子的心灵是幼稚的、孩子的心灵是纯净的,要真正教育好孩子就要从敲开孩子的心灵人手。在心灵的交流中唤醒每个孩子内心深处向上、向善的本性。  相似文献   

9.
当人们从自身寻找美的原因时,认为美只能来自于人的心灵。本文认为,人的心灵由浅入深,包括感性、知性、志性三个层面的内容,关就是由心灵这三层面的内容在对象中的自由活动而最终形成的。而且真正的美不能单独存在于心灵三层面的任一层面上,美是心灵三层面的内容在对象中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10.
苏金开 《云南教育》2005,(25):30-3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正逐步建立,数学课堂正在走向和谐的心灵对话。这是师生问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的心灵之约。  相似文献   

11.
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写作的过程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作应该是绽放在学生自己心灵的智慧花朵,是学生诗意心灵话语的自由表白,是欢笑、叹息、忧伤合奏的交响曲,是学生独特个性魅力展现的无比宽阔的心灵空间,是学生创新花朵怒放的美好田园,是学生想象之鸟自由飞翔的广阔天空,是学生与生活、本、大师、自己的心灵真诚和平等对话的自由平台……  相似文献   

12.
谈锤炼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提出大学生的心灵素质、行为素质和比较素质等概念的基础上,强调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应该关注比较素质,激励行为素质,追求心灵素质,并指出大学生的心灵素质、行为素质和比较素质主要是通过群体活动锤炼出来的,参与班级活动管理是锤炼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河流的秘密     
苏童 《中文自修》2004,(7):26-27
河水的心灵漂浮在水中,无论你编织出什么样的网,也无法打捞河水的心灵。这是关于河水最大的秘密。  相似文献   

14.
王丽娟 《宁夏教育》2004,(12):14-15
“心灵施暴”是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它是指教育者忽视学生的个体,在教育的过程中施用冷漠、恐吓、贬低、训斥、辱骂等手段对学生所造成的心灵伤害。“心灵施暴”比起“体罚”一词来人们对它可能有点陌生,但对“心灵施暴”的现象却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15.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走进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单亲学生,能否走进他们的心灵,显的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足迹     
《海外英语》2011,(12):57-57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很少有时间停下脚步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理,殊不知,在忙碌之间,心灵或许已经缺失了该有的滋养,等我们发觉问题存在时它已经枯萎不堪。“心灵良方”为我们提供贴心呵护,让心灵得到宽慰和启发,给予希望和灵感。  相似文献   

17.
做好职校生的思想工作,要以人为本,充满爱心,实现师生心灵对话,实现师生心灵相通;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师生的感情在活动中深化,使思想教育在活动中升华。更要不断提高师德水平,这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要努力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育的本源是心灵的唤醒与启悟,语文教学的对象只能是学生的心灵。课标提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元的心灵交流与互动;教师从事的本来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的伟大而艰巨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心灵对话”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19.
心育是教书育人的美好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说:“教书育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只有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这种以心发现心的艺术、师生心灵沟通的艺术,正是最重要的教学艺术。”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灵教育的重要性。在教书育人实践中,无论教师采取了什么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塑造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孩子,我们常常强调打动孩子的心灵,却忽略被孩子打动,其实,成功的教育往往是在师生心灵的真实交流与和谐碰撞中激起的绚丽的浪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