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和“意”是《中国小说史略》中使用频繁的两个概念.它们都和《典论·论文》的“文气说”密切相关,“文”和“意”的使用构成了《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批评表述方式的重要特征,《中国小说史略》这种表述方式的运用显示出了《典论·论文》中“文气论”的传统思想资源与现代学术发展相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刘劭的《人物志》内容兼综儒道名法各家思想,博采众长。《人物志》以儒家“中庸”思想为主流。对道家思想则采取了援道入儒的方法,为此后的玄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针对当时名实不符的情况,刘劭在《人物志》中引入名家思想,具体而详尽地厘定了名实问题,并借助法家思想使《人物志》得以升华和深化。  相似文献   

3.
对《典论·论文》的一大误解张虎刚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专门论文之作,理所当然地受到当代文学史家特别是文学批评史家的重视。但是就我所见到的若干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著作来看,它们对《典论·论文》的内容、主旨的把握和理解,却不无可以商榷之处。盖...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不仅展开过一次人才学思想的专题讨论,而且还撰写了一本人才学思想的专门著作。这就是公元三世纪初刘劭所写的《人物志》。一九三七年,美国人把这部著作编译成一本书,题为《人类能力的研究》,在美国东方学社出版。这也是唯一被介绍到西方的我国古代的心理思想专著。刘劭字孔才,三国时魏国广平邯郸(今河北邯郸)人。据考证,劭或邵与孔才意义不协,其原名应为邵,邵有高、美的意思,与孔才义符。《三国志·魏志》卷二十一有《刘劭传》。他的著述很多,留传下来的仅有《人物志》三卷共十一篇。人才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四个方面的问题。正好《人物志》对这四个方面的问题都作了研究;只是有的问题讲的多些,有的问题讲的少些。现依次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作为刘劭的后期著述,《人物志》标志着魏初政治理论开始发生转变。虽然《人物志》的政治理论是由才性论思想家的质疑所促成,但刘劭在回应后者的过程中开启了新的理论视阈。在探讨圣人的德性与选官标准的过程中,《人物志》一方面揭示了德性的实质与类型,另一方面也从功能、所产生的效果以及天性等多重向度上为德性原则提供有效性论证。尽管《人物志》的德性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被限定在政治领域,然而,它关注圣人、综合儒道的主张却成为随后玄学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曹丕的《典论·论文》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著作,不仅有多项开先河的理论贡献,同时也显现出曹丕作为建安时期邺下文人的组织与领导者的自我体验与角色意识。从这两点入手研究,会对曹丕的《典论·论文》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典论·论文》写作时间的论述 ,或轻易否定史料 ,或随便改动史料 ,或以严氏之误立论 ,因此都不能令人信服。比较《典论·论文》与《与吴质书》在内容上的联系 ,可以推知《典论·论文》作于建安二十三年二月三日之后不久。  相似文献   

8.
曹丕《典论·论文》作为魏晋重要的文学批评著作,其中蕴含着很多深刻的文学观点。对"经国大业"说、"文气"说、文本同而末异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从而加深对《典论·论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无庸否认,曹丕的《典论·论文》作为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论,在文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无异于开山的巨响,标志着我国的文学和文学理论自觉的时代的到来;作为高自立标和集大成者,也不难看出世代先贤和诸子百家对它的濡沫和滋润。但在这里,笔者所要说明的是,对它影响最深,滋润最富,作用最为直接的还是一代名理学大师刘邵的《人物志》和他所处时代的文学、哲学思潮。  相似文献   

10.
曹丕的《典论·论文》被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专家给予很高的评价,但研究中人们在《典论》的写作时间、《论文》的内容与主旨等方面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对于这些问题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刘邵《人物志》是中国人才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对当代人事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从人才强国的战略价值、人才管理者的自身价值和职位分析法的实用价值等三个层面,探讨《人物志》对于当代人事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对《与嵇茂齐书》的作者,唐时已聚讼纷纭,房玄龄、李周翰、《文选钞》、陆善经等人,各以《嵇绍集》、干宝《晋纪》为据进行考辩、论争;然而,都未能定论,仍致疑千载。本文即据各种史料,重新排查、考辨。论者以嵇绍"懼祸"而"移书于景真",实不足据,它没能考虑嵇绍刚直、不屈的个性。赵至以"士息"的眼光看待已是太子舍人的嵇蕃,言辞间夸饰、流溢钦慕之情,实属正常。吕安不会有这类言辞。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辨明作者的真实情况。综合而论,作者当为赵至。  相似文献   

13.
杨宏 《天中学刊》2014,(4):85-89
北宋中期诗坛上出现了一位被梅尧臣、郑獬、刘挚等人誉为“李白后身”“谪仙后身”的诗人——郭祥正,他不仅积极参与诗歌创作的实践活动,同时也非常喜欢与他人探讨研究诗歌理论,这些诗学理论散见于其所创作的近200首诗歌当中,涉及诗歌本源、思维创作、语言技巧等诸多方面,是宋代文学批评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李贽,晚明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他追求个性自由和真性情,反对理学对思想的禁锢和对人性的扼杀,猛烈抨击封建礼教和理学的虚伪;他直面现实,批判历史,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然而,他的“异端”思想及行为与现实格格不入,因此世人或以为狂,或以为可杀,对他百般诋毁、驱逐和迫害。李贽狷狂孤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位勇敢的斗士,一位伟大的孤独者。  相似文献   

15.
人本主义思想贯穿李贽思想发展过程的始终,其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人的主体性、自由平等性和自然本真性等方面。人本主义思想对李贽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文学批评鉴赏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建安七子是曹丕、刘勰共同的研究对象,前者是此研究的开拓者和权威,后者继承了前者的观点,并多处引用或复述前者对七子的评论。二人均将文体作为研究七子的切入点,并强调文气对文人和文章的重要作用。刘勰对七子的讨论较曹丕深入和详尽,并对曹丕的观点有丰富且重要的例证和补充,二人的研究也因此呈现出明显的互文特征,其研究多有相互印证之处。刘勰的建安七子研究不但是对曹丕的承续,更是对自身"弥纶群言"之志的明证。  相似文献   

17.
:1 93 8年冬到 1 94 2年春刘少奇在华中敌后战斗达三年之久 ,他认真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加强党在华中的领导 ,放手发动群众 ,发展人民武装 ,领导开辟了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他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正确处理了统一战线与反磨擦斗争的关系。取得了定远、半塔集战役、黄桥战役的胜利。在处理皖南事变问题上 ,他的正确建议受到中央的采纳。他教育团结了大批各阶层人士参加抗日 ,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他十分重视党的建设 ,尤其重视党的思想理论教育 ,创办了华中党校 ,出版了党内刊物《真理》  相似文献   

18.
邵雍思想里的“太极”、“心”、“道”等范畴并不具有传统解释中把这些范畴视为终极的实体性存在的一面,而更具有现代西方哲学的存在论语境下的那种纯存在态势,即一种终极的领悟境域。作为生物之本的太极并不是实体化的终极存在者,而是“一动一静之间”的两极相互倚存的纯存在态势。人心能领悟这种终极的境域性存在,则是“天地之心”的呈现;进而,邵雍还从“道”“神”的维度伸展其存在之思。  相似文献   

19.
刘少奇在皖南事变发生后,处变不惊,及时向中共中央建议调整战略方针,以战略家的眼光,率先提出在苏北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并实现了华中党军领导和指挥的高度统一,创造性地解决了抗日游击战争中战略指挥关系问题。刘少奇对华中抗战尤其是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的发展壮大,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