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视阈中的先秦"德刑之辩"及其现代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先秦时期,以周公“敬德保民”、孔子“德政”、孟子“民本”、荀子“隆礼重法”为代表的儒家德治理论和以管仲“法制”、子产“铸刑书”、商鞅“严刑峻法”、韩非子“重法轻德”为代表的法家法治理论相互辩诘。两学派在治国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存在根本分歧,但在其“人治”本质上又是一致的。借鉴先秦“德刑之辩”的历史经验,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与西方法治的差距,我国推行法治任重道远,另一方面要坚持德法并举,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
“德刑之辩”发端于我国春秋战国之际,是在儒法两家之间展开的一场关于德刑关系的争论。儒家认为以德治为本,法家认为以法治为本。随着秦灭汉兴,德治为本成为大势所趋。“德刑之辩”的历史昭示我们,要适应当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必须在加强法治的同时,努力加强德治,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3.
重新认识“义利之辩” ,首先必须尊重“义”和“利”的本来意义 ,并且必须根据文字学的知识从辨析“义”和“利”的本义入手 ,而不应当急于将“义”和“利”当作伦理学的重要范畴并直接在伦理道德领域展开所谓“义利之辩”。今天伦理学的许多词汇 ,如伦、理、道、德以及义和利等 ,当初并非就一定含有伦理或道德上的解释。甲金文字“义”和“利”的本来意义或最初含义是“杀羊”、“己之威仪”和“以刀断禾”或“用‘刀’犁地”。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言语”与“辩论”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人对巧言善辩一向持反感态度,认为它是产生不和谐的祸道之一;而美国人则认为言语是表达思想的最有效途径,有利于解决分歧。不同的古代哲学是导致中美“言”“辩”观之差异的原因。中国古代儒家对“仁”、“礼”、“和”的追求以及道家对“无为”的追求是其“言”“辩”观的哲学基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修辞学则直接导致了美国的“言”、“辩”观。  相似文献   

5.
王船山“以德治国”思想,在吸取前人优秀理论成果和批判宋明理学禁欲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德治与法治要本末相依、主辅结合而不能相割裂,德教要遵循“性教一贯”的原则和“循情”、“顺性”的方法而不能空洞说教,德教的重点要放在培养官德上,要使官吏能从内正心明志而不受“物之浊”。这些极富创见性的见解,对我们深刻理解江泽民“以德治国”方略有一定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成为其在诗意语文探索道路上实现自我教学风格超越的经典课例。课堂上师生“辩日”的片段让人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方略的产生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从未单独而孤立地提出“以德治国”方略 ,而是将其作为“德法兼治”方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提出来的 ,因此也就不存在以德代法的问题。“法治”与“德治”是两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历史范畴。“法主德辅”是“德法兼治”及其法治本质的属性规定 ,明法分教是初级阶段“德法兼治”的现实规定 ;依法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司法独立”是“依法治国”的保障 ;官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关键 ,德政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返朴归真"--老子《道德经》的养生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性的典辩之一,蕴含了丰富的养生学思想。文章分别从“长生久视”、“道法自然”、“柔弱处上”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和诠释了《道德经》中有关养生学的内容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9.
重释"灌输"的内涵及实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灌输”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对它的争论日益激烈。这主要源于人们对“灌输”的解读存在分歧。通过对西方教育界对灌输批判的历史考察,我们发现,西方所用“灌输”一词与我国有别,而且西方批判的“灌输”是强制性与封闭性相联的方法论意义上的使用,而不单纯是一种具体方法的使用。这对分析我国教育领域“灌输”争论的原因和澄清我们在真正批判意义上使用的“灌输”的内涵和实质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墨辩》的核心范畴是“辩”,近、现代学者就“辩”的范畴的研究有成就,也有不足;墨家之“辩”是指对同一对象观点相矛盾的双方所进行的争论,这种争论是有结论的,观点正确、论证与反驳恰当的一方为胜;墨家在对“辩”的定义和说明的过程中所提出的“辩”的基本原则是逻辑学的基本规律,“辩”是探求真理的科学方法,认识“辩”是理解墨家、儒家、道家对辩论所持不同态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以先秦“言意之辩”为切入点、勾勒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由此凸显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先秦的“名实之辩”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讨论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言意之辩”则是在“名实之辩”基础上的思想上的转进,主要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人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具体的语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表意功能,二是在哲学层面,语言对于形而上问题能否把握,如果能,又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12.
《大学》本为《礼记》之普通一篇,在宋前并未受到特别关注。二程始表彰《大学》,称之 为“孔氏之遗书”,“初学入德之门”。朱子进一步为其作传,《大学》一跃而成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朱子承袭程子将古本《大学》之“在亲民”,改为“在新民”。而王阳明《传习录》第一条即是对此改法的质疑。但现代学者在讨论朱、王《大学》今古本之争时,多收紧在“格物”、“致知”、“诚意” 等条目。虽偶有提及“新”、“亲”二字,但亦止于蜻蜓点水。惟在徐复观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那里,新、亲之辩上升到重要的理论高度被加以认真检讨。本文拟重新追溯“新”、“亲” 之争的思想谱系,并将以徐复观、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家德治思想的解读,置于这种思想光谱之下加以检视,藉此揭示不同时代的儒者之不同诠释进路,同时进一步阐发儒家“新”、“亲”之辩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行知与胡适的分歧贯穿了五四之后的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大事。二人之间的最初教育分歧不在教育观点本身,而是“教育界分歧”,始于1926年“庚款风波”;其次是30年代的政治9牾,基于两种基本爱国观的难于兼容,但非以政见分歧为主要内容;其三,双方主要的、根本的分歧是30年代形成的关于基本价值观——五四价值观的分歧。陶推崇一二九“大众”运动,反思并批判五四“小众”运动;由此出发,陶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教育观,及总的大众价值体系,全面否定了新文化运动及胡在其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德才兼备”“干部四化”“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新概念”,这三个选人、用人标准在表述形式上,所处的历史时代,在实践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不一致,但三者的基本“内核”却是相同的,即要求干部有“才”又有“德”。三者的区别在于“德“与“才”具体内容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之一,虽然推重法术和追求刑德并用的一面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德则无德”等形上的道德问题,至今仍然缺乏应有的正视。在韩非那里,“道”不仅是万物的始源和是非的纲纪,而且是一物之所以为一物的本质所在,而它本身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存在;“德”是万物在“道”的轨道上运作实践的价值积淀,是万物德性的外在化;外在化必须在自然无为的轨道上因循万物本性来进行和完成;这样的道德是无名称的,是真正的道德。从这些思想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与儒家思想的区别,而且可以明了与道家思想的紧密联结,这些对正确认识法家思想的内在本质以及历史的遭遇,无疑将有着积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零声母”的理解是现代汉语语音理论中分歧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这种分歧直接影响到对现代汉语语音的其他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定位。本文试图从分析“零声母”的发展情况以及古今“零声母”体现出来的本质特性入手 ,寻求对现代汉语“零声母”更为切实明了的理论定位。  一、对零声母的理解及表述分歧  零声母音节是指以元音开头的音节。例如 :安 (an)、盐 (yan)、允 (yun)、问 (wen)等 ,这类音节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占近十分之一。一般教科书和现代汉语语音论著中 ,对零声母音节中“零声母”的理解及表述分岐很大 ,归纳起来 ,主…  相似文献   

17.
从表层上看,无论是在“以自然景物为主要素材”、“将美学观注于其中”,还是在“以回归自然为理想”方面,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歌都极为相似,但从深层进一步分析,便会发现二者相似的背后存在着分歧与差异。文章试从文化历史角度对王雏与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哲学、宗教背景”等作综合性比照,指出其间的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近一两个月来,围绕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话题,历史教育界同仁和网友们自发地在本刊博客(http://blog.cersp.com/userlog6/80343/1ndex.shtml)上,掀起了“历史有什么用处”“我们使历史更有用”的大讨论,从题目变化即可看出,讨论从理论到实践,已经有了一定升华,值得欣喜。这样的讨论,本刊将分专题继续深入讨论下去,祈能对大家的有效教学实践有所启示和帮助。 这里选登德罗伊森《历史知识理论》的片段(只反映了德氏的部分观点),仅供读者思考讨论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育时作参考。德氏强调“历史”是由今日所关怀的问题出发而回溯重建过去,他说:“历史研究的对象不是过去;因为过去已经逝去。历史研究的对象是此时此地,还没有完全逝去的过去。”认为历史知识是活着的有生命的,“历史知识是现今(社会及个人)借着过去事迹为媒介的自我认识”。其意图似在彰显历史学和历史教育的实用功能和现代意义。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并非意味着德氏主张“影射史学”——把历史按现实需要而随意取舍、任意打扮——这一贻害无穷的做法,我们应当倍加警惕和戒绝。全面了解德氏观点,还是去阅读他的原著吧。  相似文献   

19.
国家利益决定一切,欧洲国家林立,是不可能用一个声音说话的。伊战却把分歧展示在世界面前,而美国防部长拉姆斯斐尔德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新老欧洲”论。欧洲怎么了?本文拟就其产生的原因及欧洲的走向作些探究。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举的社会主义治国方略 ,具有极其丰富、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文章即从中国古代和现代西方两个历史阶段对“法德并举”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理论渊源进行追溯和回眸 ,深入地阐述了中国古代的“德治”、“法治”思想和“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模式以及现代西方国家的“法治”思想与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这些治理模式和治国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