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历来为翻译界学者们褒贬不一。为了通过译作重塑中国文化身份,使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的真正价值,并由此改变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否定态度,译者采用了相应的语言翻译策略和文化翻译策略,但结果却导致译作承载了浓重的西方文化概念,与译者的预期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2.
张云英 《海外英语》2015,(6):132-133
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历来为翻译界学者们褒贬不一。为了通过译作重塑中国文化身份,使西方人认识中国文化的真正价值,并由此改变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否定态度,译者采用了相应的语言翻译策略和文化翻译策略,但结果却导致译作承载了浓重的西方文化概念,与译者的预期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3.
当代翻译研究呈现多元化趋势。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受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的影响和制约。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辜鸿铭作为东学西传的代表为了传播中国文化,在将中国经典古籍英译时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源于西方文化作为强势文化的巨大压力。当今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主体的中国译者在中学西译中,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语境,应采取适度异化的翻译策略,体现中国文本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在与强势文化的对话中喊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辜鸿铭的汉译英诗的经典之作《痴汉骑马歌》,分析了辜鸿铭在汉译西方诗歌中的归化翻译,从而揭示了归化策略是译者对读者关照的体现,同时也发现辜鸿铭在英译儒经中的翻译原则同样也存在于辜鸿铭汉译英诗的翻译中。  相似文献   

5.
殷小娟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9):109-112,115
基于对韦利﹑辜鸿铭﹑刘殿爵和丁往道四个《论语》英译本中有关"仁"思想内涵的译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文化背景不同的译者对原著思想的理解和使用翻译策略的不同对中国古籍翻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也是中外交流重要的内容,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译本在西方广受传诵。本文使用语料库工具对比分析两译本翻译特点,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特别是宗教文化词的翻译,能反映两者对中西方传统宗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实根据译者经历和翻译目采取不同翻译策略,进一步分析两译者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是2001年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他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笔者通过对辜鸿铭英译《论语》生态环境的解析和分析其英译《论语》,指出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进而提出译者在翻译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书籍时,首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尽可能地从文化、社会、交际、原文世界和译者所面对的世界等等方面多维度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8.
徐俊娥 《海外英语》2015,(3):142-144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辜鸿铭是第一位独立完整地向西方译介儒经的中国人,《论语》英译本为其主要代表作之一。该文采用价值哲学中“价值选择”理论来研究辜氏的翻译活动,拟从价值选择目标、价值选择手段和价值选择结果三个方面对辜氏译经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辜氏采取“以西释中”的翻译策略,从西方读者的知识结构出发,省译专有名词,巧借西方概念,善用名家言论对儒经进行了诠释性翻译。其结果基本达到了翻译目的,不失为成功的翻译。在21世纪的今日,研究辜鸿铭的翻译活动对推动中国典籍走向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玉娇  程林华 《海外英语》2013,(19):162-164
"忠实"是众多译者所追求的翻译目标,也是译本好坏的评价标准。本着让西方人改变对中国的态度,辜鸿铭的英译《论语》采用了高度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运用增译、改译和加注的方法,巧妙引进了诸多西方事物对儒家经典予以阐释。该文从目的论视角分析了辜氏译文的各种翻译策略,总结出其译文是忠实于原文的。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的文化态势,中国典籍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读者的青睐,中国典籍英译也自然成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典籍文化的有效渠道。谁来译?如何译?就成为典籍英译工作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还通过实例探讨了"传神达意"原则对中国文化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形象学是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这里的异国形象并不是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在形象学的框架中,很多中国古典名著都可以看做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呈现。《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反映出典型的中国形象。《论语》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在西方,《论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同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传播。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语境的落差和译者决策的不同,译者对中国形象的创造会因为个人主观感情的渗入而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14.
形象学研究的重心是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问题。《论语》是中国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中国人生活中的哲学道理,是中国形象的典型呈现。《论语》被多次翻译成西方语言,成为在翻译中展现中国形象的突出代表。由于中西方语言与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中国形象的描绘时也会产生偏差。《论语》中的关键词与隐喻英译就很能说明问题。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英语译者英译中国典籍时体现出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为什么英语译者会有选择地翻译中国典籍;二是英语译者对中国典籍的误解与误译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这两个问题关乎到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以认知心理学的心理框架为诠释手段,从心理框架的逻辑层级入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文化闻对话、交流日趋加强。先秦典籍英译,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精髓,毋庸置疑地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主流力量。在经典作品的传输过程中,不同翻译策略面临各自的“悖论”。阐释辜鸿铭“归化”翻译策略产生的背景、原因可知,在多元系统指导下,任何一个现象,都不能孤立的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与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进行典籍英译。  相似文献   

17.
西方学者《论语》翻译中的文化利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西方哲学和宗教文化概念代替中国思想;二是从中国经典中寻找《圣经》的痕迹;三是利用翻译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论语》翻译中的文化利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也要反对那种抛弃原文精神实质的滥用。  相似文献   

18.
根据形象学的理论和语言的零度和偏离原则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形象偏离问题。由于制约译者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引起对原文理解的偏差,在译文中出现偏离原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文章以翻译汉语古诗词为例,对译者产生形象偏离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缩小偏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论语》承载了华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中西译者对其的翻译也必然存在差异性。通过翻译目的,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思维方式的宏观角度,以及中西译者对称呼、文化专有项、数字采取的不同策略的微观角度探讨这种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杨沁 《鸡西大学学报》2012,(10):114-115
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已是文化传播者的重大任务之一,而中国典籍英译便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结合实例阐述典籍英译过程中考辨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倡导译者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更精准地传播典籍里的知识、文化之美,这对中国典籍翻译研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