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背景下,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对数字特藏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系统阐释数字特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按内容和形式将数字特藏划分为七种类型:实体特藏数字版本、数字灰色文献、多媒体资源、公开的互联网内容、个人社交网络文书、科学数据、NFT数字藏品。在调研国内外实体特藏数字化和原生数字特藏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图书馆数字特藏建设的不足:对数字特藏的整体重视程度和认识不够,没有形成图书馆行业完整、规范、普遍的数字特藏管理与服务模式,缺乏长期可持续的入藏计划和技术保障。建议:图书馆应以“当下即历史”的理念,以专题形式收集互联网内容、多媒体文献、科学数据和个人社交网络文档等未来可能成为特藏的原生数字内容;应制订完善的数字特藏建设规划,研发采集系统和管理平台,研制收集、整理和服务标准体系;重点要树立特藏观念、进行方法革新,依托特藏进行服务创新,加强数字特藏的版权控制与隐私保护等。图1。参考文献22。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 特藏是图书馆重要的馆藏资源,特藏建设和服务对于提高图书馆精神内涵、推动学校学科建设有积极作用。[方法/过程] 调研17所英国高校图书馆,对其特藏资源建设方法、文献范围类型、标准化建设、宣传推广、相关制度、服务项目6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其特藏文献类型多样,涵盖多个学科主题,数字化范围及文献资源揭示度高,通过展览宣传、新媒体推广等方式,完善政策体系,并基于特藏开展分级特藏服务和教学科研支持服务。[结果/结论] 在调研国内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基础上,为国内特藏建设提出6项建议:强化外部合作,推行特藏标准化建设,多途径创新宣传,完善特藏资源政策体系,创建需求驱动的特藏服务,重视对教学科研的支持等。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特藏建设符合全球化发展的趋势,符合网络时代资源共享的精神,承担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职责,为高校科研提供文献保障,是图书馆未来生命线之一。特藏对象不一定非得是古籍,高校馆可以围绕专题搜集特色文献,应该对特色文献进行数字化,加强特藏宣传和服务。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实现特藏文献的数字化和资源共享已成为高校图书馆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以新疆大学"新疆地方古籍数据库"建设为例,阐述新疆建设多语种地方文献特藏数据库的现实意义,分析多民族地区地方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的主要特征和注意事项,论述建库的必备条件、标准、规范和平台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5.
特藏服务模式是图书馆以特藏资源为依托,为满足特藏用户的需求而进行的活动。根据信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需要制定新的特藏服务发展策略:定位特藏用户和用户需求、展开原生数字资源建设和实施大规模数字化策略。特藏服务的价值通过理念、方式和技术的变革来实现创新,价值创新体现在服务性能的改善、满足更多样化的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提高特藏的可及性和可用性上。特藏服务的价值创新最终推动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合作存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资源数字化环境和共建共享趋势引起大学图书馆在馆藏布局、资源结构和信息保障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其理念、功能和使命的日益改变,给大学图书馆的古籍特藏文献资源的存储与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文章在分析我国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存储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的合作存储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及构建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合作存储模式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7.
信息资源数字化环境和共建共享趋势引起大学图书馆在馆藏布局、资源结构和信息保障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大学图书馆的理念、功能和使命也随之改变,这给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资源的采访、管理与服务带来巨大挑战。以上海大学图书馆为个案,探讨新信息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古籍特藏文献的建设、管理与服务。  相似文献   

8.
皖江文化特藏文献的分析与采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皖江文化为切入点,对皖江文化特藏文献的特征、分布情况、特藏结构、形式和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结合实际需求,对特藏文献采集的要求、原则和途径进行论述,以避免皖江文化特藏文献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相似文献   

9.
季甲  杨芹 《图书馆学刊》2013,35(4):30-32,35
介绍了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波音、空客、赛峰特藏室及其他民航特藏文献建设现状。以本校民航特色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学位论文,相关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及学术论文为数据来源,统计其对特藏文献的引用情况,并进行了比较分析。据此揭示出民用航空特藏文献的利用情况,提出了特藏文献建设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厦门大学图书馆的特藏建设为例,对本校特藏、珍贵文献、特色文献的现状分析及后续的开发利用进行探讨,总结出本馆特藏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特藏文献资源是衡量图书馆及所在高校文化传统和特色的重要指标。加强特藏资源的有效著录与揭示,将特藏文献融入本馆的资源体系,提高特藏资源的利用率,是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章结合浙江大学图书馆艺术与考古外文特藏资源建设实践,分析高校图书馆纸质特藏资源著录与揭示中的经验与不足,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目录管理与检索、文献著录与揭示、资源收藏与利用、宣传推广与服务营销等,引发思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进行ISO9000贯标的实质就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文献资源建设质量是衡量高校图书馆存在价值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志之一。海南大学图书馆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建立了ISO模式下文献资源建设质量体制、文献资源建设流程监控机制,并严格按照ISO要求对文献资源建设进行质量审查与监控,通过文献资源建设质量监控进行持续改进,以ISO标准提升图书馆服务,实现海南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文章梳理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特点,回顾和总结了兰州大学图书馆特藏工作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并以兰州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了西部地区高校图书馆开展特藏资源建设与服务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改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抢救、整理与保护名老中医从医经验的特藏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特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我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保护的代表性项目。本文以特藏文献资源文献建设为标准,通过本校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 床经验、方药使用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收集、整理,形成特藏文献,建立数据库,使名老中医从医经验的特藏文 献能够完整保存,丰富了图书馆馆藏资源和完善特色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探索数字环境下研究型图书馆特藏建设的新内涵与新形式,分析海外研究型图书馆特藏建设的规划与实践情况,梳理总结发展经验及策略,为国内图书馆特藏建设提供参考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对18所英美研究型图书馆战略规划调研,梳理分析研究型图书馆特藏建设的发展方向及支撑科研的要素;从战略规划文本中提炼行动要点;根据特藏建设报告总结在国内的适用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满铁特藏提出规划方案。[结果/结论] 在数字化环境下,特藏不仅涵盖传统珍稀资源,亦包括具有独特价值的特色资源。英美研究型图书馆重新定位特藏价值,在馆藏规划、馆藏数字化、空间设置、展示与传播、深度融入教学科研等方面对特藏进行整合,合作与服务的理念值得借鉴。针对特藏案例,发现问题,并提出适用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新上海档案》2005,(12):26
黄项飞在《天津档案》2005年第4期上对特藏档案的选材标准提出了看法:文章说,国家档案局领导在国家档案馆特藏室建设座谈会上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特藏室建设要严格把握特藏档案入选标准。属于抢救范围内的全国重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档案以及实行分级管理的国家一级档案要予以优先考虑。反映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重要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也应纳入特藏室管理范围一从这一原则出发,特藏档案的选材,具体判定标准可以有这样几条:一是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关键性原始文献;  相似文献   

17.
文献的酸度对文献的保存寿命具有重要影响,为了掌握善本古籍特藏文献的酸化状况,笔者于2001年对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特藏文献纸张的酸度进行了全面检测,取得了大量而又十分珍贵的数据。本文介绍了国家图书馆善本古籍特藏文献酸度检测结果,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分析,还提出了对善本古籍特藏文献防酸去酸建议。对于掌握善本古籍特藏文献的酸度现状,以及制定防酸、去酸计划和规划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需求情况的调查,分析了民航特藏文献收藏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高校图书馆特藏文献资源建设的深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巴中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从建馆初就围绕巴中地方文化特色、自然资源及馆藏资源特点,相继建成了红军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现代文化专档,在此基础上创建和启动了特藏文献库(室)的建设,通过资源整合、共享,使巴中地方文献建设步向社会信息化、系统化、数字化.  相似文献   

20.
国际组织与外国政府出版物是国家图书馆重要的特藏资源之一,有着广阔的利用需求前景.面对数字化时代纸质文献量减少、信息利用需求猛增、用户使用信息的行为习惯发生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国家图书馆探讨了应对之法,提出国际组织与外国政府文献信息资源整合服务平台建设的理念和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