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鲁迅通过对看客的描写与刻画,暴露了国民的病态,揭示了国民病根之所在。文章用扫描的方式研究和探讨了它的存在方式,外在特征和精神特征,从而揭示出看客存在的历史根源和深刻的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
《大连大学学报》2022,(1):14-18
“看客”是鲁迅小说文本中的主要意象,意象特征、启蒙意蕴、角色特征是其在叙事中的三个重要方?。看客蕴含鲁迅先生对启蒙与革命的深沉思考,暗结鲁迅先生悲悯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尼采狂人式的批判精神。他以速写的方式勾勒看客之形,塑造看客形象,通过剖析看客的精神和心理,揭示看客文化存在的普遍性,呈现看客文化深广的影响,突出“写意”目的,凸显角色典型化特征,以更直接的笔触实现“为人生”而艺术的启蒙主张。  相似文献   

3.
“看/被看”是鲁迅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情节、结构模式,从而构成了“看/被看”的二元对立。鲁迅通过“看/被看”的二元对立,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地白描、勾勒“看客”形象,从中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和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4.
鲁迅收入《呐喊》、《彳旁徨》的25篇小说中几乎三分之二的小说都着墨不同地勾勒、描写了看客的形象。鲁迅以其敏锐的眼光窥探到了我们民族的病根,捕捉到了国民的恶习,揭示了深刻的悲剧意蕴。分析鲁迅笔下的看客,对于处于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从鲁迅对"看客"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其对国民精神的探索和改造,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鲁迅先生毕生最重要的贡献,其中,"精神胜利法"随着"阿Q"形象而家喻户晓.然而,所谓"国民性"问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精神胜利法"所能概括的,鲁迅先生还在各个方向就此作了深刻的探究和剖析,对"看客"人格的批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看客"人格的核心是"看戏的虚无党",通过"看"这一活动,看众不断地拒绝和解构"崇高",于是,悲剧和正剧在"看"中被转化成了滑稽剧."看客"的心理是残酷的鉴赏、无聊的起哄、敌视的嘲笑与幸灾乐祸."看客"其实是"吃人的同时被人吃".为了使"看客"们"无戏可看",鲁迅进行了不懈的奋斗.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鲁迅研究者们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到了国民劣根性及阿Q精神胜利法的研究上,较少谈鲁迅对国民灵魂的示众。而鲁迅弃医从文的动因之一,就是要把对国民灵魂的剖析、暴露和示众,作为唤醒国民灵魂的一个武器,作为他文学创作的一个主题。在《示众》这篇小说里,鲁迅正是通过对看客与犯人间的相互示众,揭示出麻木、冷漠的国民灵魂的缭绕存在。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收入《呐喊》、《彷徨》的25篇小说中,有看客粉墨登场的几乎占了半数以上,这些人面目混沌、思想模糊,有时仅作为背景或人物生存环境出现,却能给主人公施加巨大的影响。先生用如椽巨笔写尽了看客群体的人生百态,深刻揭示了我们整个民族的病根和国民的劣根性,以期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下面,笔者就对先生小说中的看客现象做下浅显的分析。一.看客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对看客十分憎恶,他在文章中多次对看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揭示他们麻木、冷漠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而实现重塑国民人格的理想。可是七八十年过去了,时至新世纪,看客们少了么?其表现又如何呢?前些天本人从媒体上看到关于看客的几则新闻,内心一阵酸楚,不能不为之震撼,为之愤怒。鲁迅先生批判了一生、拯救了一生的看客,不但不见其少,其心态之恶劣程度又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善于从特殊的社会场景,如酒店的柜台和茶馆的桌面上来透视社会及国民心态.本文主要以中学教材中鲁迅小说为例,探究其中"看客"形象的悲剧美意蕴.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对看客十分憎恶,他在文章中多次对看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揭示他们麻木、冷漠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从而实现重塑国民人格的理想。可是七八十年过去了,时至新世纪,看客们少了么?其表现又如何呢?前些天本人从媒体上看到关于看客的几则新闻,内心一阵酸楚,不能不为之震撼,为之愤怒。鲁迅先生批判了一生、拯救了一生的看客,不但不见其少,其心态之恶劣程度又有了新的发展。职业的敏感,让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上好的材料。如何把教材与现实联系起来?如何把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鲁迅笔下茶馆、咸亨酒店、坟场、刑场等与哈贝马斯描述的“公共领域”具有本质区别的“伪公共领域”中“看与被看”模式等国民性特征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揭示鲁迅对于国民性批判和国民启蒙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鲁迅的短篇小说《示众》所表现和揭示的国民性问题展开论述。作者认为:《示众》中诸多看客形态各异的外貌及言状举止是以国民劣根性为其性格核心和意蕴内核的象征表演。这一表现形式的成功把握,促成了小说意蕴结构的最佳表达。本文还应用接受美学的观点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国民劣根性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常见的人物群像,由此衍生出的“看”与“被看”二元结构是其基本主题模式。莫言《檀香刑》依循鲁迅的批判精神,把“看客”形象升华到了更高的艺术层次。比较分析二者笔下“看客”形象的异同,透过“看”与“被看”之间的权力关系,凸显“看客”形象的审美价值及其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对存在于国人身上的奴性、精神胜利法及看客心理做了深入地剖析和猛烈地抨击,并对造成国民劣根性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彻底的否定.他的改造国民性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造就现代人格的历史要求,至今仍是我们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呈现了一大批国民形象,他们身上都有国民的弱点,或者就是纯粹的变形人物。鲁迅表现的不是个别人的状态,他大多反映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历史积淀的集体无意识,人物病态心理带有较强的普遍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国民的奴性心理和精神胜利法。除了这些,鲁迅在其作品中还极力描写了一类麻木的看客,展示了这类人物的卑微灵魂。  相似文献   

17.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文章在梳理近百年以来学界对《孔乙己》主题归纳的基础上,将其主题的探讨纳入鲁迅作品反"看客"母题系统来加以解读,通过揭示《孔乙己》的主旨在于揭露抨击"看客吃人"的现象,得出"看客"扮演着悲情刽子手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其作品中的"看客"形象,并具体分析其"看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姚可欣 《文教资料》2013,(35):79-80
鲁迅的《孔乙己》对中国看客精神多有表现,而蹇先艾《水葬》,对看客也有所描写.本文将二者进行比较,对于鲁迅和蹇先艾笔下的看客与其表现的人性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对于王德威《从“头”谈起——鲁迅、沈从文与砍头》再讨论开始,从早期西方摄影和明信片中的中国人被砍头的内容及这些影像资料的生产方式,揭露这种生产方式背后隐藏着的西方殖民者的嗜血的本质。再结合鲁迅“幻灯片”事件,指出鲁迅也是在客观按照幻灯片的部分真实的基础上,从揭示国民性的创作意图出发,对原幻灯片进行了再生产。鲁迅的取舍虽然突出了揭示“看客”国民劣根性的主题,达到了从痛苦中汲取心灵精神的升华和国家民族的理想的目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无意中忽略了揭露帝国主义者凶残屠杀弱国人民的暴行,弱化了对被屠杀者等弱者的同情。  相似文献   

20.
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体现了病态社会国民素质的某些共性特征,透露出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人际关系及人的价值和命运。他们所形成的“看客”效应,使民心难以凝聚,民众难以奋发。他们是“立人”事业最强大的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