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座文化"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非主流大众文化,究其本质属于一种唯心主义思想,在内地并不值得提倡,然而,近年来它在中国内地的扩散传播愈演愈烈,被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认可和接受,甚至出现种种令人不可思议的星座迷恋文化现象。本文借助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对"星座文化"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2.
KUSO文化(俗称"恶搞")是2006年开始在中国内地产生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本文主要探讨KUSO文化对中国内地电视节目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内地KUSO文化、尤其是电视媒体中KU-SO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分析,并就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3.
星座文化是互联网线上线下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在青年群体中有着无穷的吸引力和很强的参与度。星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反映了他们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信念系统等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因社会的压力和传媒影响的共同作用而成。文章从新媒介传播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星座文化如何迎合青年的需求,探究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对星座文化依赖的心理与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方言电视节目横空出世,吸引了大量本地受众的注意力,引发了空前的收视热情,把电视观众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世界。方言电视节目在沿海的广东、福建两省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今又作为一种原生态文化和新的电视节目形式由沿海扩散到内地,  相似文献   

5.
当前两岸三地跨境合拍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生产的一种重要制作方式,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三地电影越来越紧密的融合更新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格局和观念,呈现出"华语片"的未来大趋势。在这种格局下,台湾部分电影自《海角七号》后仍然与内地电影保持一定的疏离,一方面叙事模式有别于以往的台湾电影"曲高和寡"的艺术性,另一方面坚持台湾在地文化,保持创作的自由度、文化主体性,呈现出一种个性化的新局面,成为亚洲电影的一股新势力。文章将这部分电影放置整个华语电影大格局下,探讨其特殊的品格,从而展现出它是如何成功地征服台湾观众,占有台湾市场的。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90年代日本动画片《圣斗士星矢》在大陆热播,星座文化开始流行.①尤其是2000年之后随着网络的发展,关于星座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各种星座分析和测试让人目不暇接,甚至有些人以星座特点作为选择工作、伴侣的标准.2007年贺岁片《爱情呼叫转移》中一男遭遇12女,引发了人们关于影片人物与星座契合度的分析.网站上关于星座的信息泛滥,在百度输入"星座"两个字,找到相关结果约100,000,000个,而输入"星座文化"也能找到相关结果约3,650,000个.  相似文献   

7.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关于星座及基于其内涵之上的文化衍生产品层出不穷,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对星座文化进行分析,试图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及其盛行于国内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媒体的传播力?它是指一个媒体通过各种传播方式的组合,将信息扩散,导致产生尽可能好的传播效果的能力。在特别注重"影响力"的媒体环境下,媒体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传播力的竞争。而影响传播力最重要的因素是"人"而非"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体企业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文化强国"的决议,这对于蓬勃发展的中国地方报业以"文化强报"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如何制定"文化强报"的发展战略规划,到底是"向外使劲"还是"向内使劲",是地方媒体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交媒体极大地助推了星座文化的传播,作为星座领域后入围者,陶白白凭借独特的内容营销策略,将星座情感话题集合,通过场景化表达、总结式陈述提升内容质量。在媒体营销策略上,陶白白丰富星座的表现形式,设置衍生话题形成裂变传播,积极与其他品牌合作提升IP影响力。在用户营销策略上,陶白白满足网友认识自我、社交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成为网友风险社会下的指引。在“陶白白热”的背后,也要警惕星座标签化对个体的限制,防止星座文化的过度狂欢。  相似文献   

10.
高欣雨 《东南传播》2010,(7):142-144
"文化移转"可以用来分析一种文化被调整后,融合于另一种文化并推广至世界的过程。本文将依据这个过程,分析在动画片《美国龙:杰克龙》中,中国文化是如何经迪士尼化,"熔合"产出一个中美混血小英雄的角色,并被推向世界。通过比较《美国龙:杰克龙》第二季与第一季的不同,本文尝试将这个过程进一步扩充到反馈和调整的部分,对已有"文化移转"的过程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1.
卢彬 《声屏世界》2012,(5):32-33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审美意义和文化价值,开办30年来备受社会关注,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观众在除夕夜收看央视春晚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而每届春晚的"零点报时"由于其特殊的时间和意义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2.
广告本身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形态,具有相应的文化含义。而广告文化就是通过广告作品以及广告营销活动,向受众传播相关信息的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广告文化对广告活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广告活动体现着广告文化。本文以桔子水晶酒店十二星座广告为例来谈论广告文化传播的表现和作用,并以此提出相关举措希望能让广告传播主体以正确的广告形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豫剧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中原人民基于深厚的生活基础的文化创新产物。本论文借助创新扩散理论,对豫剧的传播扩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其扩散的一般规律,并得出了对当代豫剧文化市场机制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张涛 《中国广播》2014,(1):44-47
"后回归时代",对港澳新闻传播媒体的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对此,内地媒体需要调整对港澳新闻传播策略。包括立足服务时代、服务经济发展的要求审视对港澳新闻传播,变内地视角为港澳视角,变"碎片化"传播理念为"战略传播"理念;加强与港澳同行以及在港澳的中央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等。  相似文献   

15.
浅析微信公众平台的营销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亦非 《新闻世界》2014,(8):210-211
微信营销作为一种低成本、有影响力和扩散力度大的营销方式,是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模式的一种创新。本文以"微信公众平台的营销"为例,分析其营销的优势,并对商家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营销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曹文欣 《新闻世界》2014,(8):134-135
在网络时代,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网络中的个体不断追求自我表露和实现,而置身其中的年轻一代更是将基于"萌"这一概念的语言、行为等演绎成了一种能代表自己独特表达方式和生活风尚的"萌文化"。本文从"萌"的起源谈起,探讨青年"萌文化"的表现形式,并从青年自身和媒介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青年"萌文化"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当李鸿章出使欧美时,他并没感到自己像一个古人来到了"现代",而只是来到了与中国文化不大相同的另一种文化中。实际上,洋务派的想象力大多是空间性的。中国和西方"同处现代",没有这种共时性,就不可能在空间上遭遇,只不过它们在两个相隔甚遥的地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各有优长的文化。因此,洋务派用"新/旧"这一组本来标示时间先后概念的词来替换"西/中"这一组表示空间并立的词,  相似文献   

18.
黄钦  钟长革 《东南传播》2010,(10):75-76
开发利用传统孝文化资源是增强新形势下典型报道引导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央视电视专栏《身边的感动》正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报道通过展示慈善感恩的老人形象倡导一种"互喻文化",通过展示陌生人之间的帮扶倡导一种基于非血缘关系的关爱,通过展示社会底层群体的仁爱之举使得孝行由私德升华为一种公德。可以说,在"孝"的基础上升腾而起的"博爱"精神是典型报道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9.
当今社会,娱乐在"全息镜像"的烛照与映射之下无孔不入,于无声之中渗透到生活的各个角落,新闻娱乐化、访谈节目娱乐化、红色经典被改变、历史被戏说以及琳琅满目的真人秀如火如荼。娱乐本没有错,它意味着身体的放松和人的主体性的提高。但是在"消费文化"的利益驱使之下,快乐的"娱乐"发生了变质,成为了感官刺激、虚拟体验以及商业利益相互"胶着"与"内爆"的虚构性产物,并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蔓延、传播与扩散。"三俗"之风泛滥电视荧屏,物欲膨胀、价值颠覆、无序竞争破坏了电视娱乐文化的生态建构。电视娱乐:渐行渐远的交错泛化的娱乐。  相似文献   

20.
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广告对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玮 《东南传播》2010,(8):157-160
本文首先对"中国元素"进行解读,认为"中国元素"并不仅是一种符号,且应该更注重其所蕴含的动态的文化内涵,把"中国元素"本身发展成一种文化。其次分析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模式以及与"中国元素"内在的关联。最后针对中国广告如何运用好"中国元素"对外传播的问题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