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方偲 《巢湖学院学报》2005,7(2):160-164
20世纪最后20年是中国新闻传媒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尤其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本位论在我国的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代替传者、信息为中心的观念,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我将从受众观念逐变的嬗变、"市场"层面上的"受众本位论"以及我新闻媒体树立理性的"受众本位"理念三个方面阐述科学的"受众本位论",以期迎来新闻媒体和受众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其内涵十分丰富.在思想观念上,要实现从"权力本位"转向"权利本位",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这对于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现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在处理涉及子女事务时的最高准则.针对我国亲子法的立法状况,并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提出我国婚姻家庭法也应摒弃"父母权利本位"的思想,引入以"子女权利本位"为核心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则",并为完善体现"子女最佳利益"的离婚制度提供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按照"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阐述,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表现为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而由初级形式转变为成熟形态的过程.因而,所谓的"审美意识形态",其实际意义是"审美意识"的"形态",而不是"审美"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外来的、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本性无关的.这种认识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据,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文学实际.  相似文献   

5.
"是"字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用法也比较复杂,在译成英语时,可采用具体译法、省译法、改译法等多种方法,灵活对待.  相似文献   

6.
可读性是受众本位观的体现.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的写作中,作者可以通过故事性、镜头感、细节化、人情味等手段来构建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召唤结构",以增强通讯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应用"探讨互动"教学模式,符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探索与创新精神,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以人为本",即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强调入的主体本位,要求"以人为中心"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建立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新的社会秩序."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9.
(一)转变人才观与教育观.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也要求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目前职业院校英语课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知识为本位",而这种课程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以"能力为本位"课程理论已成为当今世界职业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载体,而课程模式是课程开发的指向.职业教育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育, "学科本位"课程模式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已凸显不足, "能力本位"的各种课程模式尚不成熟,构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的课程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相对传统道家文化的“为我”思想而言,林语堂的“为我”思想既继承了其“贵己养生,葆真全性”等内涵,又抛弃了其鄙薄现实生活与人生的成分。林语堂还把道家的“为我”和西方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融汇在一起,建立了一套“为我”理论。  相似文献   

12.
从“群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看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而个人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体出了西方价值观念的根本性质,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加,两种不同的阶段观念体系在相互比较,借鉴,交流中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笔者试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发展的历程,并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13.
西方有识之士为何对东方儒学产生兴趣?儒学群体本位的价值与西方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互补是原因之一。儒家道德规范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精神自律”的历史建构,涵盖了西方“情商理论”的内容。它倡导敬业乐群的精神,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体现了人际交往的一般性、共同性成分。若能对儒学的合理内涵作出现代化的诠释,使其融合于个人意识中,将有利于健全的现代人格养成。  相似文献   

14.
在"成 集合量词"格式中,"成"是附着在集合量词前的一个粘着成分,整个格式是一个以"成"为强调手段,以量词为中心的半凝固性结构。"成"和集合量词存在着选择关系。从构造形式看,"成 集合量词"有基本形式、重叠形式和复合形式。从句法功能看,"成 集合量词"经常做谓语和修饰语,做谓语时具有强韵律性和非自足性,做修饰语时具有强描写性和趋焦点性。从表达作用看,"成 集合量词"用来强调数目之多,其重叠和复合形式表示整体叠加。对"成 集合量词"格式的探讨,有助于深化对集合量词的认识以及对量词和数词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原鲁迅":在传承与超越中的跨文化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藤虎丸认为,形成一种"真正的个人主义",即"个"的思想的"原鲁迅"构成了后来鲁迅思想与文学的原型,但是这一"原鲁迅"并不仅仅是鲁迅留学日本与西方近代相遇而形成的。鲁迅与西方近代的相遇早在1898年赴南京求学时便已经开始,并且始终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展开的,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涌流着的争取人的解放、反抗专制和精神奴役的思想暗流构成了鲁迅"个"的思想的中国"固有文化血脉"。因而是一种复杂的中西跨文化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6.
论“师”     
人类文化活动以符号为中介,其教育传承和发展能够跨越时空,"师"于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东西方文化不同角度出发,对"师"的词源本意分别进行了解读。在西方,教师成为专门职业,且教师专业是大学必须开设的专业之一。在中国,古代"师"更讲究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万物运行思想。推及教育领域,"师"首先要探究学问的"中庸"之道,进而对学生讲求因材施教,最终形成"道统",这是创造、传承、发展文化的关键。"师"的地位不能用形而下的东西衡量,而是应重视内在的学养。  相似文献   

17.
孔子“游于艺”思想阐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于艺”是孔子政治失意后所采取的一种生活和心灵安顿方式,也是后世失意者医治心灵痛苦的屡试不爽的良药和文化艺术得以产生、兴盛的动力之一。孔子的“游艺”是朝着超越世俗、恢复自我的天性发展,庄子的“游心”则进一步要求摆脱一切世俗的、功利的、工具的羁绊,完全返回到人的本性,使心灵有着更为开放,更为广阔,更为纯净,更适合想象的自由驰骋和人格的自我张扬。因而,庄子的“游心”是对孔子“游艺”的逻辑展开,庄与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兼容,共同对后世艺术家、文学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朱子语类辑略》中的“般”只有量词词性,“一般”在还没有固化为一个词时是数量短语,在已经固化为一个词时是助词或形容词。由此窥见现代汉语中的“般”和“一般”既继承了近代汉语中的用法,又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由于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使得社会教化在汉代得以复兴,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教化"一词的流行,在此之前的战国时期,"教化"并未流行,而先秦诸子之中,只有荀子使用过"教化"一词。汉末魏晋时期,由于各种原因,名教一词取代教化一词,成为当时的流行词,这一变化在《全晋文》中得以体现,在文中,名教出现了51次,教化仅出现5次。通过分析词语的变化,进而反映出教育历史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贵州省从江县有一个神秘的苗族聚落,叫"岜沙"(当地音读"bia sε")。当地人说,"岜沙"是苗语音译,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但是,在黔东南苗语中并没有"bia"这个发音。从意思判断,"岜沙"应该源自苗语"bi sai"。"bi"指"山坡","sai"意"荫茂",按修饰语后置于中心词的苗语语序翻译,就是"草木茂盛的山坡"。至于"bi sai"为什么会变成"bia sai",这主要是因为苗族在传播稻作文化的过程中曾与古越族结成苗越族群的缘故。"bia"是古越语,"sai"是苗语,两者结合起来才形成"bia sai"这个苗越混合语。笔者认为,"bia sai"是苗越两族共同传播稻作文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