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新闻报道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因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坚持新闻工作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受众意识,经常倾听群众意见,时刻注意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不断改进报道方式,使之更加符合群众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以人为本是新闻工作的本质特征。新闻报道的对象是人。远离受众、脱离了人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新闻稿件是让人阅读的。提升新闻的吸引力,除了在标题上下工夫进行“精耕细作”外,在新闻的主体中使用群众语言,让新闻“接地气”,使文章读起来有土地的味道,有群众的声音,让群众感觉不费力,很亲切,同样非常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语言是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新闻事实的“服装”,它不仅仅构成了新闻的外表,还是吸引受众阅读、提升媒体魅力的不二利器。  相似文献   

3.
新闻标题的主要功能,是提示新闻的主要内容,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受众最需要、最易读、最准确的信息,并对新闻内容进行评价,表明立场、态度、好恶等感情色彩。好的新闻标题如同人的眼睛,通过它可透视文章的灵魂,使新闻所体现的精神、道德、观念见诸报端。好的新闻标题如同一块磁铁,能在第一时间里吸引受众,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使之产生继续阅读全文的欲望。好的新闻标题,既遵守新闻客观原则,又尽可能使用一切语言中的修辞手段,打造出和谐整齐的句式、生动鲜明的语句。新闻标题运用语言中的修辞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语言表现力,帮助新闻言语者更…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使媒体更贴近受众,媒体群众开始水乳交融,这是民生新闻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原因。究其原因,是因为民生新闻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对现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新闻实践出发探讨了民生新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也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新闻写作作为一门科学,新闻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因此,记者在日常的采访工作中,挖掘、收集生活中各种富有个性特色的优美语言,以使得写出的新闻具有语言的美感。真正美的新闻语言不仅其本身渗透着真挚、纯洁、热烈、动人的感情,它能使受众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而且从感情上给人激动,给人愉悦,给人启示。那么,什么样的新闻语言才具有美感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杨力 《新闻前哨》2006,(9):41-42
新闻有美。新闻美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新闻作利用审美感知去发现、感受新闻美,伴随着审美情感的进发和对美的感悟,在新闻作品中创造艺术的美。新闻作品中的素材、语言、结构等因素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吸引受众,使受众也能进入审美,获得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7.
新闻摄影作品的感召力是评判新闻摄影对社会影响力和作用力大小的重要标准之一。要提高新闻摄影的召唤力,除了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外,还要求从业者提高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有影响力的新闻素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要使形象生动的作品与受众产生对话,在思想、感情上引导和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达到强化新闻摄影的社会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近年来各新闻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都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报道能以重要、深刻、新鲜的内涵,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像人民日报这样高层次的党报,一方面也在不断改革新闻写作和版面面孔,力图以新颖的新闻、生动活泼的版面语言与群众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又在专刊、专版上花大力气以使稿件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适应不同读者口味的需要。时下,追求贴近、探索贴近、崇尚贴近,已成了新闻写作和读者品评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贴近,这既是社…  相似文献   

9.
新闻摄影作品的召唤力是评判新闻摄影对社会影响力和作用力大小的重要标准之一。要提高新闻摄影的召唤力,除了有效地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外,还要求从业者提高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有影响力的新闻素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要使形象生动的作品与受众产生对话,在思想、感情上引导和激发受众的参与意识,达到强化新闻摄影的社会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新闻科学,既有基础理论的“学”,又有应用理论、操作方法的“术”。本文拟就新闻写作的贴近术谈点看法。面对国内、国际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近年来各新闻单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都想方设法在贴近受众上苦下功夫,努力使自己的报道能以重要、深刻、新鲜的内涵,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像人民日报这样高层次的党报,一方面也在不断改革新闻写作和版面面孔,力图以新颖的新闻、生动活泼的版面语言与群众沟通、交流;另一方面又在专刊、专版上花大力气以使稿件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适应不同读者口味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把"群众需要"作为新闻业务改革的推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同样来自"社会需要"。就国内而言,主要推动力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尤其是对新闻文化的需求;就海外而言,主要推动力是受众对新华社播发新闻信息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把"群众需要""受众需要"作为新华社新闻业务改革和发展的推动力,符合新世纪新阶段中央的大政方针,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比较符合新华社的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12.
新闻要求真实、准确、及时、有趣,这就要求用最佳的报道手段来反映客观事物.对新闻事实作模糊处理就是这种手段之一。在新闻报道中,模糊处理是指主要运用模糊语言或模糊语境来报道新闻事实。需要指出的是,模糊处理并不排除使用精确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信息越精确,受众的接受率反而越低,有时,精确语言反而使受众产生模糊感。模糊处理虽然有模糊色彩,但却能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如“喧闹的集贸市场,噪音高达100分贝”。100分贝是精确语言,但受众并不觉得噪音大,而“喧闹”,“高达”反而使受众对集贸市场人声鼎沸、高声叫卖的热闹场面有了准确体  相似文献   

13.
对语言进行审美,已不仅仅是文学的专利,随着新闻界采编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报刊新闻在抢夺受众的竞争中,也更加重视语言的研究,从而使新闻语言体现出较高的美学价值。新闻应是新闻事实和文字表达艺术的汇流和统合。对新闻语言进行审美,实际上就是看新闻语言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情感体验。讲究语言艺术的新闻作品,往往把美感传递给受众;缺乏美的蕴涵,不能勃发出美的情趣的新闻作品,往往读来枯燥无味,更不能成为通向受众心灵的“长虹”。笔者根据自己的新闻实践和粗浅认识,大体上把新闻语言的美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新闻语言的朴素…  相似文献   

14.
尹一凡 《新闻世界》2008,(10):41-41
穆青先生热爱文学.提倡“散文式新闻”,常把描写和抒情等文学手法运用到新闻通讯的写作当中,增强美感和表现力。本文试就散文式新闻作品的一些表现手谈点体会。“散文式”新闻作品文字优美,情景交融,它是一篇新闻,却有诗的语言;它在叙述事实,却揉合着深情。能使受众加深印象,难以忘怀,能激发受众情感,打动受众心弦。  相似文献   

15.
新闻需要什么样的语言?新闻语言需要怎么样的表达?这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新闻语言的表达,就是新闻工作者通过语言的表达,让受众了解新闻。换句话说,就是新闻工作者借助语言这一工具,经表达架起的桥梁,将信息过渡(传达)给受众。要想完成  相似文献   

16.
电视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因此电视新闻记者更需要锤炼报道语言,本文从电视媒介性质和媒介与受众的关系阐述了电视时政新闻需要讲究语言修饰的原因,并从注重风格、细节描写;"要展现、不要讲述";延伸报道主题三方面介绍了改善稿件语言的方法,以此达到使报道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县报的读者主要在农村,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适合农村读者的“口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怎样才能办出这一特色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 一是用群众的语言写新闻。我们《襄阳报》自1980年复刊后,就明确提出了“用本地群众的语言写本地新闻,让识字的能看懂,不识字的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联系,使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新闻行列,为此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在新闻理论、新闻记者、主流媒体三方面所形成的影响作用,并立足于新媒体实际运转情况,论述了自身对新闻传播主体出现变化这一问题的建议,期望能进一步地将新媒体科学有效地渗透至群众当中,使新媒体传播变得更加透明化、公正化。  相似文献   

19.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其次是“快”。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不仅可以传播信息,还可给人乐趣。新闻在提供信息的同时,如何使受众得到一种乐趣、享受,这是业内一直在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一定程度上讲,新闻的愉悦功能关系到信息的传播效果。受众爱读爱听爱看,能给受众以乐趣的新闻,其传播效果肯定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