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虽然小学阶段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淡化体裁,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却总在思索不同的文体应有不同的教法。对于现代诗歌教学,以前思考得比较少,觉得不会上,问其他的老师怎样教,有的老师也是淡淡一笑,说,这种课文最好上,写写生字,读读课文,然后背过就行。然而总觉得不妥,凭借自己的认识,觉得应该注重朗读,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但在指导朗读的策略上又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2.
从前年下半年以来,我们从农村小学的实际出发,开展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识字教学试验,就是:以统编教材的生字为基础,根据汉字构字法,按照音形义的特点归类,带教新的生字,扩大识字量。这种教法,可以吸取集中与分散两种识字教法的优点,又用不着重新编写教材,在农村小学容易推广。现在,  相似文献   

3.
中年级的识字教材编排形式相同,均为“随语文识字”。这种识字形式将识字寓于阅读之中,便于学生联系句子和上下文,准确地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便于学生学习课文中规范的语言,使之变为自己的语言,为提高读写能力打下基础。 随课文识字的教学步骤一般是:在初读课文时提出生字词,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兼顾认  相似文献   

4.
教材有创新 教法要改变──低年级阅读教学浅得刘召春一、在读中识字。在过去的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多数教师讲读课文之前把生字集中在一起,读音、拆形、译义同步进行,离开了语言环境,有违于学生的认识规律,识字效果不理想。新编小语教材总结了历史经验,吸收了当前教...  相似文献   

5.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在原教材的基础上作了修改。修订后的教材,更利于贯彻大纲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那么,如何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贯彻大纲提出的要求呢?一、整体着眼,了解教材特点第三册第五组教材“识字学词学句(二)”仍排在各部分内容之首,接着才是课文。本组的“识字学词学句”共59个生字,平均每课约12个。这些生字大部分从后边课文中提取,既分散了课文中的生字,又提高了生字的复现率,为学习后边的课文奠定基础。这组教材还安排了“复习”和“口语交际”训练。“…  相似文献   

6.
位序调查法统计的是各套教材的生字数量、在各册与课文的分布及出现的先后顺序.位序主要是对首次出现的生字通过册的先后、一册书中课文的先后、一篇课文中生字排列的先后来统计出每套教材的生字顺序,从而观察生字在作为教学对象出现的先后顺序中表现出来的语义特点与教学理念.位序统计法得到的汉字的位序有别于我国其他的汉字排序方法得到的结果,符合小学识字规律,是一种有特色的排序方法.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有一点最保守的地方,就是不能离开教材。师生的双边活动是借助教材进行的;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等都不能背离、摆脱教材。但是,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却各有特色,不仅异类(指文体)课文的写作方法大相径庭,同类课文也百花齐放。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灵活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不根据教材特点设计多种教法,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优化阅读教学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便是想根据课文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法,达到殊途同归,提高质量的目的。笔者从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抽象出八种设计阅读教  相似文献   

8.
云海 《云南教育》2001,(14):14-15
理解和掌握教材 ,一方面是从整体上把握全套、全册教材的结构、编者思路 ,一方面是认真吃透和掌握单篇教材。这里特别强调教材和课文的区别。课文指选入教材的一篇篇文章 ,教材不仅包含课文 ,还包含着为理解课文或指导学习课文的插图、编者所设计的“思考·练习”等。如第二册第三课《泉水·小溪》这篇教材 ,从教材来说就包含“课文、插图、韵文后面的词语、‘思考·练习’、生字条”五部分 ,“课文”只指那篇韵文。再如第六册第九课《飞机遇险的时候》 ,这篇教材就包含着四个部分 :课文、插图、生字条、“思考·练习”。课文是教材的主体 ,…  相似文献   

9.
经过新的教育理念的洗礼,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我渐渐领悟到“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和语文教学必须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深刻含义。【旧教法,教教材】10年前,初涉教坛,备感“书难教”。幸好老教师“言传身教”,我很快就继承了这套“教书”的方法。靠着这种教法,我一路走来,上了公开课《一夜的工作》。其教学流程是:第一课时:揭示课题,简要介绍周总理生平→检查预习,教认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找出中心句(“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指导分段,概括段意→讲解第一段→布置作业(抄32写生字新词)。第二…  相似文献   

10.
正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略读课文,同一单元中的略读课文都排在精读课文之后,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主阅读课文。这些略读课文没有课后练习,仅仅要求学生学习一些生字。有些教师对略读课文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没什么好教的,索性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师不重视,学生自然也不可能学好,导致略读课文在教材中形同虚设。为了破解这种困境,我们要回到略读课文本身,从源头上去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语文讲读教学按课文的叙述顺序逐段讲解,这种传统的教法主要的是顺向思维。长期单一地采用这种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同时,课本所选教材各具特点,亦要求教学多法.下面以课文若干为例,谈几种教法.一、循序讲读法.这种传统的教学法,比较适宜参观游记等按时间、空间顺序变换的课文。如《回韶山》一课,教师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毛主席先后到过哪些地方?随从人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讲读课文时指导学生逐段理解,并填写下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英语教材中,故事性课文占有相当的比重。如何讲授这类课文呢?根据我的体会,采用如下教学方法效果较好。下面以初中第五册Nathan Hale一课为例,谈谈这种教法的特点。一、简介背景和人物:  相似文献   

13.
现行中专语文教材把课文分成讲读和阅读两种课型。阅读课占教材篇目的一半,研究这种课型的教法,是实施单元目标教学的需要,也是提高中专语文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今年第一期的《台湾教育》上发表《实验教育的回顾与前瞻》一文,作者认为台湾省公立学校发展迅速,教育在量的方面,得以大幅度的成长,但是一切制度化,规格化,在自由实验创新方法方面显得不足,实验教育比较萎缩。三十多年来主要实验项目有: 1、小学方面:“国语推行委员会”设立国语实验小学,专门实验“国语教材教法”。1949年至1956年,台北市北师附小、女师附小、国语实小共同进行国语科注音符号教学法与说话科教材教法的研究,国语科课文全部注音与仅生字注音效果孰优的等组实验。  相似文献   

15.
一篇课文应当如何组织教学?在使用新统编教材之前,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一篇课文,主要根据课文本身的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把这篇课文中教师认为应当教会的东西教授给学生。而新编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仅仅是为进行某项重点训练项目而提供的一个例子,一种凭借。弄懂课文本身并不是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法时,必须摒弃传统的观念,克服习惯性和随意性,依据教材的重点训练项目,也就是教材训练序列中的某一个固定的环节进行教法设计。  相似文献   

16.
新课本概述 这册课本是根据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要求编写的。全册包括二十二课识字教材,四十课课文,四次系统的生字复习和十二个单元练习,无论识字教材或课文,都以识字教学为重点。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仅类型不同,而且同类课文的题材、内容、写法也不同。只有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着重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因文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谈一点肤浅的体会。一、对三类课文应采用三种不同的教法现行语文教材中有三类课文,并且每组课文有一个重点训练项目。在各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一)教学一类课文,应抓住重点,精讲多  相似文献   

18.
这里先向大家大略展示文质兼美的传统课文《桂林山水》的两种迥然相异的教法。教法一:1.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2.给课文分段,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3.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征?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4.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山水特点的?山美与水美是怎么组合在一起的呢?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5.作者把桂林山水写得这么美,是为了说明什么?教法二:1.读通课文,知道课文大致的内容。2.品读课文,体味言语表达的精妙。(1)分别品读写“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语句,找出那些写得特别吸引人的句子,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而后…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为写作打下基础。教材中的每一篇讲读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用心编排的。我们讲解这些课文,不能只着眼于一篇课文的教学,而是要多想想,教了这篇课文将来再碰到类似的文章该怎么教、逐句逐段地分析讲解课文有生命力吗?面对不断更新的教材,这种教法能跟得上将来社会对学生的需要吗?怎样教,学生才能记得牢,掌握得好,学到更多的知识呢?笔者从大量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大胆进行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改革,开辟具有学科特点,扎实、高效的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才能符合社会、时代、学…  相似文献   

20.
本册教材共有484个生字,36篇课文,18课归类识字课,67道基础训练题,不可能从头至尾一一复习,只能根据本册教材的重点,进行系统归类复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