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提出共产主又社会要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发展两方面的含义.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包含人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成为自身的主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要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灭旧式分工.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马克思对"人"的理解为开始,分析了产生片面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解决的方法——消灭旧式分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消灭旧式分工。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文主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调——“现实的人”的含义入手,从人的三种发展状态引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论述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根本条件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重要条件是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有效途径是消灭旧式分工,现实基础是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同时,结合现实社会论述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作了比较系统、完整的论述,指出分工是人片面发展的根源,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消灭分工。但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分工对人的发展的积极作用,认为分工也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分工的存在有其必然性、合理性。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明确分工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们在宣传和解释共产主义这一目标和理想时,更多的是强调共产主义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以及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但马克思在分析共产主义实现条件时,强调的不是集体财富本身的充分涌流,而是集体财富一切“源泉”的充分涌流。社会财富的“源泉”包括人和物两方面,但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全面充分发展,这既是共产主义追求的目标,更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个重要条件。基于现阶段人们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种种误解,我们有必要对这一学说重新解读,还原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在谈到我国一个时期社会发展任务时,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了精辟论述。其中涉及一些重要理论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理解。1)人的全面发展概念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在哪个人的头脑里偶然产生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即人类由手工劳作进入到使用大机器生产时期才提出的。这时,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分工使劳动者变成大机器的附属物,一生只作一种单调机械的动作;而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机器生产发展、变革又十分迅猛,它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这种情况。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到了这时才有了客…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远不是一篇短文所能探讨的。笔者只是在某刊物的一篇文章中,读到一个值得商榷的见解,提出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供研究讨论。 这篇文章中说:“毛主席的讲话中历来提德、智、体全面发展,这跟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不是同一概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三大差别以后人的全面发展,这不是短期内能够做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方针中的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在品德、智力、体质这些方面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或全球化的形成取决于生产力、分工和交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有了“世界历史”或全球化的趋势,但是实现和完成这一趋势则是资产阶级做不到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世界历史”或全球化趋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种联系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把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完整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是人的劳动活动、能力和社会关系发展的全面性和普遍性;人的自由发展是联合起来的个人共同控制和支配他们的社会关系而实现的自觉、自主、自愿的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人的劳动活动、才能、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这三个范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但又略有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满足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消灭旧式分工这三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著名的“单向度理论”揭示了当代社会个人生活的发展趋势,其理论的形成与他的独特个人经历以及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流露的崭新特点相关。“单向度”理论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极权主义、文化上的商品化、思维上的工具理性、批判性思维的丧失等等方面。面对个人发展日益扁平化趋势,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可以为单向度发展危机提供解决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对分工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历史性社会关系视域的不断生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以分工为理论中轴建构起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别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历史性分析与批判。但与《资本论》中对分工的科学认识相比,此时的分工还是一个具有局限性的概念:首先,在对政治经济学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以经验性的社会关系视域来理解分工,将消灭分工视为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其次,并未区分狭义的工场内部分工与广义的社会内部分工,从而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层面剩余价值生产的剥削性质;最后,从经验性的分工与所有制关系出发的“历史科学”的建构尚无法实现对人类历史发展内在动力的科学揭示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性认识和批判。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生前根本没有正式使用过“卡夫丁峡谷”一词,这个词也不能正确表达他的思想。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意思是避免资本主义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俄国农村公社在种种前提条件下,可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但并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人社会主义。实际上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跨越理论”或者关于东方社会的理论,也无法为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是跨越资本主义提供理论依据,与此相反,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否定了“跨越论”,而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缩短阶段的观点形成了有力的互证。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互相补充”的思想,找到了首先胜利的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在没有得到胜利的西方无产阶级帮助下,获取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核心论点,马克思认为人的理想状态是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及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个体人的生存现状并不十分理想。因此,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的有力推进,同时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对今人迫切的心理愿望和生存现状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工人劳动环境和“异化劳动”现象的深刻分析,揭示了人的本质特征,为进一步发扬和倡导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研究方向与道路。在《手稿》中,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日益形成的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对立,在研究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严肃而科学的批判,从哲学的视角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问题等做了深刻的论述。不仅深刻地分析了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实质,而且指明了彻底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明显受到了克罗齐“表现说”的影响。林语堂本人也承认这点,但他所言之“表现性灵说”与克罗齐所言之“表现说”,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克罗齐的“表现说”是以人的心灵为基点,重视心灵的张扬与活动的艺术学说,是其整个心灵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克罗齐把人类的一切活动归诸于人之心灵“表现”的结果,其“表现说”自然也难逃片面性。林语堂的“表现性灵说”则是以人生为基点,重在内心的舒展与自由的艺术主张,与其整个近情哲学紧密相关。由于其近情哲学看重现世人生,要求通情达理,其“表现性灵说”自然也就不会画地为牢,陷入克罗齐那样的片面境地。  相似文献   

16.
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任何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面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效率较高,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明显比其以前任何社会都多,但它在对公平问题的处理上却陷入泥潭。资本主义"公平"仅是"公平"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它在现实上集中表现为"资本"的公平,是资产阶级的乐园,具有明显的形式性、虚伪性。这种所谓的公平必然束缚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导致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资本主义社会将在其中灭亡。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公平"问题的认识给当代中国深刻启迪,告诉我们不仅要注意"效率",更要善待"公平",借以促进社会稳定,增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论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以《资本论》研究对象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关的生产力。生产力的源泉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使生产力高速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力发展是扭曲的。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得出,推动生产力合理发展的生产关系的内涵是公平劳动。马克思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在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占有自然资源基础上实现公平劳动的生产关系作用下,促进生产力中创造财富的源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及使用,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通过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的公式"的分析,对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但是马克思否定的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而没有否定其存在的客观性.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原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更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党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一百多年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在一些最重要的方面证实了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理论分析.同时,现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核,马克思在理论上所揭示的各种经济规律仍然会发生作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趋势所提出的"丧钟论"与关于股份公司和股份资本性质所提出的"扬弃论"讨论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矛盾.  相似文献   

20.
在学术界,许多学者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所跨越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不可能跨越,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是不科学的,马克思、恩格斯跨越理论所跨越的不仅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还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力。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完成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问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阐述的经典社会主义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认识到这种不同的基础上,开创了一条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