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以翻译中"忠实"与"创造性叛逆","可译"与"不可译","科学"与"艺术"的矛盾为切入点,以认知语言学翻译理论为依据,以翻译矛盾的发展为线索,对比分析各翻译标准理论,展示了翻译中的矛盾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翻译矛盾,洞悉其原因和分析其解决方法尤为必要。通过对翻译的忠实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分析,使读者了解在翻译中忠实的首要性和科学与艺术的重要性,并由此阐明其和谐统一才是翻译之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的矛盾修饰法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法,以其表面矛盾、内涵丰富的艺术魅力表现了强烈的语言效果与感染力,揭示了辩证的矛盾统一。从语义结构、修辞功能和翻译方法等方面来分析矛盾修饰法,可增强原著鉴赏能力,提高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4.
翻译行为中存在着限制性与创造性的矛盾,二者之间的矛盾正如世间万物中的矛盾一样,在相互对立排斥中又相互依赖统一,从而推动事物发展。分析翻译行为中限制性与创造性的内涵,强调在语言转换中恰当把控限制尺度,正确运用创造手法,形成调和辨证的翻译艺术,真正达到遵循翻译标准与原则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翻译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往往显现为语言与文化的游离、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艺术与科学的混淆。本文试图通过对以上三对矛盾的分析,明晰相互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达到提高翻译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百多年来,许多唐诗被翻译成外文,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唐诗英译中求真与求美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科学派讲究真实,而艺术派强调求美.从诗歌翻译的总体实践来看,诗歌翻译属于艺术,科学派的对等译法不适合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7.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一百多年来,许多唐诗被翻译成外文,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唐诗英译中求真与求美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科学派讲究真实,而艺术派强调求美。从诗歌翻译的总体实践来看,诗歌翻译属于艺术,科学派的对等译法不适合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的角度来阐述翻译里的九对重要且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可译与不可译、艺术与科学、内容与形式、原文与译文、作者读者与译者、理解与表达、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形似神似与化境等。通过讨论进一步说明没有矛盾就没有翻译,翻译的结果是译事范畴中诸多矛盾的对立统一.从而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翻译的相对性与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刘扬 《凯里学院学报》2002,20(4):105-107
翻译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这是翻译的本质所决定的。翻译的本质存在于翻译的常规性、可授性、创造性、灵活性、艰难性,以及翻译才能的天赋性。之所以人们对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争论不休,是因为人们在考察和研究翻译的时候,割裂了科学和艺术的统一,只注意到了翻译的一方面,而忽视了翻译的另一方面。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只运用科学或只运用艺术都无法完成翻译的全过程,起码不会是一个完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林纾的翻译小说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众多的外国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林纾的这种翻译活动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时代有密切的关系。近代中国不仅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外来的野蛮侵略也是愈演愈烈。为摆脱这种危机,人心思变,人们想在变易、改革中寻找出路。林纾的翻译就是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中适时而出,其翻译成果给这个特殊时代带来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戏剧翻译存在可表演性与文化忠实传递的矛盾。源语言文化和目的语言文化差异越大,该矛盾就越突出,也就越会使译者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王尔德戏剧更因充满幽默、诡异的对白而令不少中国译者却步。而目的论则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从目的论观点看,余光中对王尔德戏剧The Importance of BeingEarnest(《不可儿戏》)所采取的文化传递与可表演性兼顾而以表演性为重的中国化翻译策略是成功的;反之,余光中的翻译实践又印证了目的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办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异化)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归化).两者之争由来以久,正如争论直译和意译孰之优劣一样,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观点是大同小异,是相通的.然而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笔者认为翻译中“异化”和“归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3.
语言之间可能存在和实际存在的对等问题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矛盾,由此产生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如何对待翻译中的“不可译”,本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汉英互译中的“不可译”成分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民间美术作品制作构思奇巧、想象大胆而夸张,这与当代艺术思维形式恰恰有着许多的相通性。即便是在色彩等方面,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也并不矛盾,相反,民间美术还能为现代艺术设计开拓创作思路,创作方法,并且以其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底蕴为现代艺术设计民族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5.
艺术教育以其鲜明的形象、充沛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使受教者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这种独具特点的审美品格,使艺术教育在全民族精神素质的提高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异彩纷呈的后现代语境下,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技术理性与情感的矛盾,使艺术教育中审美情感得以凸现;文化工业所带来的标准化与独创性的矛盾,使艺术教育中审美独创性得以高扬;信息全球化与民族性的矛盾,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艺术教育中审美民族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卢卡奇的日常思维理论具有突出的生存论价值,它在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中得以彰显。日常思维本身具有直接性,但是,它的内在矛盾性促使其与科学和艺术发生辩证关系,并在这一辩证关系中体现着人的生命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佛经虽非专门的美术理论著作,但其中关于美术方面的一些实践和论述也是佛教美术的构成部分。佛经中的美术实践和论述也随着佛经翻译对本土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汉译佛经主要对中古佛教美术思潮、佛教美术创作主体思想、中国佛教美术技法、中国美术理论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