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手机阅读需求、手机读物寻求和手机阅读利用行为等方面对胶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征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威尔逊信息行为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探究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从阅读需求、阅读寻求、阅读处理与使用三个阶段,以及干扰和激励因素两个方面,分析大学生手机阅读信息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探讨大学生手机阅读的特征,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以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利用手机看书和听书在阅读效果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提升大学生手机阅读效果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实验法,选取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在相同时间内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对手机看书和听书的阅读效果进行测评,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利用手机看书与听书的阅读效果有显著性差异,利用手机看书的阅读效果要比利用手机听书的阅读效果更好,且性别因素对大学生利用手机看书和听书没有显著影响,并提出根据个体差异选择适合的手机阅读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亚芹 《报刊之友》2014,(9):123-124
目前,集通讯功能和移动互联网于一体的智能手机,以其便携性、及时性、互动性强等特点与大学生群体追求时尚,崇尚创新的需求不谋而合。手机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群体在人际交往时如何运用手机媒体,手机媒体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产生了哪些影响,都是值得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充分发挥手机媒体的积极作用,同时针对消极影响提出对策,力求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献计献策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4G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手机媒体以APP、电子书等为代表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并被广泛应用于传媒领域,手机阅读则是其重要应用之一.本文以新疆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基于手机阅读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对其阅读内容的倾向分析,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良性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从而促使大学生正确对待与利用手机阅读.  相似文献   

6.
从手机阅读需求、手机读物寻求和手机阅读利用行为等方面对胶东地区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抽样调查,分析、总结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现状与特征,提出手机阅读服务机构应针对大学生用户的需求与行为特征提供手机阅读服务。  相似文献   

7.
宋娟 《东南传播》2012,(9):119-122
大学生群体是新兴媒介的高接触者,也是未来媒介的主体受众。本文以湖北师范学院学生为样本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和研究了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的认知和使用情况,了解到大学生群体对手机电视这一新兴媒介的认知度较高、需求度高,但使用率低。同时,立足大学生手机电视用户的开发问题,探索新兴媒介满足大学生受众群体需求的方法,旨在为其扩大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论文通过对1994份有效调查问卷的分析,探讨了山西省高校在读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手机阅读行为特征和手机阅读感知特征,结果表明:①山西省高校在读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总体上值得肯定,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但是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兴趣爱好动机未占据绝对优势,手机阅读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强大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②大学生手机阅读途径较为多元化、均等化,并可能受到网络是否便捷和是否需要付费等因素的影响;阅读时长和时间选择表明,手机阅读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之一;大学生手机阅读地点选择呈多样化和随机特征.③手机阅读评价(主要针对阅读内容)和收费感知分析表明,手机阅读的信息可信度、内容质量、阅读价值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且手机阅读收费的认同度很低,绝大多数不愿意接受手机阅读收费.总之,山西省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特征与其他省份调查的大学生手机阅读特征表现出诸多一致性和相似性,高校图书馆要顺应手机阅读这一普遍性趋势,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和指导大学生手机阅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我国大学生手机阅读特征的分析,发现目前存在三大缺陷:内容庞杂,精品原创少;交互性不强,阅读体验有待优化;手机阅读与大学生专业学习未能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从阅读方式、阅读认知程度、阅读APP、阅读时间、购买意愿等角度了解大学生手机阅读状况,对手机阅读满意度进行比较,探讨其中发现的问题,同时针对手机阅读渐成大学生主要阅读方式之一,学生阅读的娱乐化倾向明显等阅读习惯的变迁,从国家、内容供应商、出版社、学校四个层面提出了阅读引导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从手机移动阅读年限、阅读频率、阅读目的、阅读时间、读物类型、阅读方式与付费阅读等方面揭示了浙江省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同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证实性别、年级、学科和地区对大学生手机移动阅读行为现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技术接受模型基础上引入网络外部性变量,建立考虑网络外部性的大学生手机阅读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对理论模型进行调整修改,从而建立大学生手机阅读意愿实际模型;在提出的6个假设中有5个得到验证,明确了网络外部性、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等研究变量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针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存在的问题,从网络外部性这一角度出发,为大学图书馆及移动运营商提供合理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马燕 《新闻知识》2015,(2):47-49
伴随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考查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行为范式,及其对手机阅读影响的自我认知,发现其有着程度不一的"媒介依赖",其社交模式、思维方式、言语规范均受到影响,这种现象是一个"涵化"的过程。从技术方面看,则符合技术传播"创新扩散"的理论解释。为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手机阅读习惯,高校应着重挖掘和建设图书馆馆藏资源,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图书馆APP。  相似文献   

14.
论手机移动阅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手机移动阅读是读者对手机等移动载体上的信息内容的认识活动,包括读者、阅读行为和读物三个组成部分。手机移动阅读的过程包括阅读需求、读物寻求和阅读利用三个阶段。影响手机移动阅读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更倾向于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手机阅读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大学生的青睐,新疆大学生手机阅读呈现出普遍性的同时,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从阅读目的、阅读方式、阅读时长、阅读使用频率、阅读内容等角度,采用问卷调查等调研方式,以新疆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分析了手机阅读的现状及特点.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手机智能时代的来临,手机阅读成为大学主流。权威数据显示,2013年底,我国手机网民已超5.27亿,1其中18—25周岁的人群高达40%以上,几乎与大学生群体重合,因此以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进行手机阅读的调查具有研究价值。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手机阅读当然会带来新媒体的便利、迅捷,但同样会带来隐患,尤其是对大学故有的传统阅读习惯,将带来直接的、尖锐的问题。乐观者对此固然会说"好得很",悲观者却担  相似文献   

17.
福建工程学院媒体调查小组于2008年5月在福州大学城开展问卷调查,从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接触程度、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认知与理解、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态度与素养三个层面考察大学生接触、使用手机上网的心理、行为与效果。调查发现,目前,手机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网络应用的重要补充,但大学生手机上网的总体素养水平还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8.
王晓凤 《报刊之友》2013,(3):111-112
目前,我国手机互联网用户数已经突破5亿大关,随着手机媒体的广泛运用,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电子书已经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冲对传统的出版业造成巨大冲击。通过手机媒体,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逐渐被被移动化、数字化的手机阅读所取代,传统媒体出版包括图书杂志、报纸能出版业的数字化趋势已经来临。尽管我国手机阅读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庞大的用户群体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手机阅读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社交学院针对大学生使用手机习惯开展了一系列调查,调查内容涉及手机使用习惯、使用原因、对手机功能的认知、媒介使用情况、社交习惯等内容,试图从中分析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特点。笔者在该项调查中,着重分析男女大学生在手机社交方面展现出的不同特点,形成性别与手机社交需求相关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20.
在移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支撑作用下,智能手机在社会中逐渐得到普及,手机电子书、手机杂志、手机视频、手机电子报等移动阅读方式逐渐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并代替传统阅读方式成为当今网络时代人们广泛使用的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本文以我国手机阅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前我国手机阅读量现状的分析,探究了手机阅读的优势及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针对我国手机阅读量激增下的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