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于项羽性格的描绘,司马迁是通过“钜鹿大战”、“鸿门宴”和“垓下之圈”这三个传奇性故事来完成的.项羽,曾经给秦军以毁灭性的打击,奠定了秦朝彻底灭亡的大局。他自号“西楚霸王”,力可拔山,气能盖世,是一个英勇善战、自矜功伐、横行一时的英雄。他残暴、凶恶,一次坑杀秦降兵二十余万人;他专断独行,政由已出,不听劝谏。他最终众叛亲离、走向灭亡,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贞元进士、宪宗朝宰相李绛,一贯忠于职守,以孜孜匡谏为己任。他上谏唐宪宗的主要内容有:亲贤良,去奸佞;抑宦官;去声色,戒奢侈;抚民安民,发展生产等。其谏诤的特点为:时而批评宪宗的过失,时而提醒宪宗防患于未然;批评直锐,据理力争;力排众议,提出不同见解等,李绛的谏疏,对元和中兴的出现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秦朝短命而亡,在汉初的思想界与史学界,“过秦”思潮成为时代主流。司马迁以一个史学家的远见卓识,从理论上肯定秦朝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打破了不敢道秦的禁忌;在修史实践上,全面、完整地记述秦朝的兴亡过程,探索秦朝的兴衰之因,揭示秦国发展的原因与奥秘;而一分为二地评价秦史人物,则体现了司马迁自身的情感与理性。他为秦史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赵高是秦朝末年的阴谋家。他力气大且精通法律,被秦始皇提拔为中车府令,但这不能满足他的野心。秦始皇在河北沙丘病死后,他帮助胡亥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借机杀掉本应为太子的扶苏,将支持扶苏的蒙恬逮捕入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沙丘之变”。胡亥做了皇帝后,赵高为了篡位,怂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展现了高超的史传艺术:一是蒙氏是秦代非常显耀的家族,蒙恬、蒙毅兄弟二人更是得到秦始皇生前的重用恩宠,但他们却死于胡亥、赵高、李斯之手,没有逃脱为将不过三代的历史魔咒;二是蒙毅、蒙恬被杀之前,反复辩解自己"无罪""无辜""无过",死非其罪,何罪于天,他们的辩白是《蒙恬列传》的着力处,耐人寻味;三是司马迁在《蒙恬列传》中仅扼要叙述蒙恬的功绩,于文中点出其阿意兴功的罪过,并通过"以客形主"的手法,对蒙毅、赵高、秦始皇、秦子婴进行或详或略的描写。  相似文献   

6.
说“谏”     
“谏”,旧指晚辈向长辈,下级向上级,特别是臣民向国君提出规劝,使之改正错误或过失。古籍中屡见这类记述。我国历史上的圣君明主都十分重视“谏”的  相似文献   

7.
胡亥明确取得地位继承权后,蒙恬被迫吞药自杀,临终有关于主持修筑长城与直道"绝地脉",可能"罪于天"的感叹。《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有所记述,司马迁又就此发表了体现出历史真知的评论。相关文化信息值得历史学者重视。直道"绝地脉"说透露出秦始皇时代的政治地理意识。就此进行考察,对于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的研究,对于秦直道工程史的研究,都可能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8.
“一败涂地”成语的本意是一旦破败,肝脑涂地.故事出在汉代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秦朝末年,民不聊生,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残酷统治.刘邦,字季,当时是沛县泗水亭长.有  相似文献   

9.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退处士而进奸雄”。“退处士”并非指司马迁排斥隐士,而是司马迁、班固两人不同隐逸观的反映。司马迁对于古代隐逸现象的最早发生持谨慎态度,他褒扬隐士的志节,尊重隐士但不崇尚归隐行为,与班固的既尊隐又崇隐不同。这些特点跟时代风气、司马迁处理史料的方法以及写作手法有关,更取决于作者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10.
熊大靠 《考试周刊》2012,(71):31-31
本文从秦朝和明朝修筑长城的目的、概况、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说明秦朝和明朝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两朝修筑的长城是中国人智慧与力量的展示,也是中国灿烂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与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著史目的保持一致,尽管在具体事功上对古今似有偏重,但司马迁基本上还是坚持了等视古今的理性态度。因古今在揭示天人关系上的同等地位,司马迁既反对崇古也反对厚今。因而在处理古今关系上他强调“古今一体”而要求通晓古今之变。司马迁对古今的态度及其对古今关系的认识与其历史观密切相关。因古今时长的可调性,从宏观上看,司马迁在审视古今历史发展的总体历程时采取了循环论模式;但是从微观上来看,司马迁在审视具体的古今变化时又秉持明显的进化史观。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字子长,有关他的名、字的音义问题,历史上少人讨论,是司马迁研究史的一个盲点.利用古人名、字意义相关的原则及运用训诂资料,确定“长”字的读音为第三声,意即“滋长、生长”,与“迁”同属“变化”义项范畴,并由此探讨司马迁命名的历史含义和司马迁史学思想与这个名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格物穷理”在朱子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钱穆也如此认为,只是钱穆又从“乾道”的高度定性了朱子学的“格物穷理”。在钱穆看来,汉唐诸儒及宋明理学诸儒多在无头坤道上用功,只有朱子能从“乾道知处从头做下”,能开创。钱穆本人虽然对朱子学的“乾道”学术品格论述不多,但对朱子学的此一“论断非常重要,因为钱穆所理解的“格物穷理”即“乾道”精神,与传统儒学、宋明理学的“切问近思”、“性即理”等思想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内涵非常丰富。  相似文献   

14.
关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历来的解释框架有“不平则鸣”说远绍孔子“诗可以怨”的说法;又有“不平则鸣”说“与庄学中的‘自然’观有内在联系”的说法;而大多数的论者则认为它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其实,以上说法都尚未涉及一个重要的认知视野,即韩愈因何种因素而感到“不平”。本文在考察韩愈文本之后得出结论:韩愈“不平”之标准就是儒家之“道”,即为“道”之不行而鸣不平。这就决定了韩愈“不平则鸣”说属于文学工具论(“载道”说)的范畴,并非是屈原、司马迁“发愤”说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伯夷列传》是《史记》七十"列传"的首篇,它的章法和意脉隐约幽微,低回要眇。其主要原因有四:其一,此传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复杂,难以简单明确地表达;其二,司马迁洞悉世情,因事之实然未必合于义之应然,故他不愿明白地说出;其三,司马迁以清明的理性精神质疑和问难圣人孔子以及儒者的一般观点,而表现出非常的卓识,这是"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他出之于隐约幽微的表述;其四,司马迁借此传抒发了他自己的人生悲慨,难免主观和狭隘,故他低回要眇地予以叙说。  相似文献   

16.
学者对《史记·孔子世家》一文存在不少争议,要之有二:一是体例上,司马迁著孔子之传是挂靠“列传”还是入籍“世家”?二在内容上,太史公述孔子言行是尤多“妄言”还是别有“诗心”?孔子言行是否尤多妄言虚语。对于前者,古代学者有一个误解,即认为“世家体”在司马迁时代已是一种述史定例。司马迁实际上是因孔子“追修经述”以“拨乱反正”白于伟大历史实践才将其列人世家的。对于后者,古代学者只知其一,未明其二。太史公实际上是有意运用不实史料以揭示孔子一生“不用”的悲剧,以表达自己的悲孔惜圣之心。  相似文献   

17.
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解析,如今以钱钟书赞同的"自叙身世说"和王蒙的"无端"说两种观点最具影响。《锦瑟》与江淹《恨赋》、《别赋》在结构和艺术手法上相似,李商隐"意用事"的方法能够使《锦瑟》达到《恨赋》《别赋》的艺术效果。借助《恨赋》《别赋》来解析《锦瑟》,可知《锦瑟》的主题是"惘然",此可以成为王蒙"无端"说的一种佐证。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司马迁个人对李广的偏爱,在《李将军列传》中,他运用突出优点、弱化缺点、突出不幸、显示其悲的撰写方法,增强读者对李广的好感,博得人们的同情。对此我们不能责备司马迁,但我们应对司马迁对所喜爱人物的撰写方法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9.
《史记》是司马迁的主要作,能代表性地反映司马迁的化性格。司马迁十分重视人物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程度,其化性格除有着史学家共有的实证态度和历史使命感之外.还有着明显的浪漫情调,浓郁的平等意识,强烈的英雄色彩,深深的悲剧印记和复仇情怀。这种化性格的形成,除了受时代精神的激励和儒家传统化的熏陶,受楚齐化的影响外,也与家学渊源和父亲的嘱托以及自身遭遇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褚少孙主要在三个方面续补《史记》:重大政治事件、重要人物与占卜龟策。褚补材料来源广泛,具有相当的史料、文学、语料价值,尽管如此,班固总体上对褚补抱有怀疑;在天命观上,褚少孙提出了“鬼神不能自成,须人而生”的进步观点,进而否定了“无父而生”的神话传说,将“无父而生”与“天命”联系起来,认为“天命”就是“以其先之有德”“泽流后世”,“无父而生”的传说实质上是天命降临的征兆,象征可以继承乃父的德泽;在人生观方面,褚少孙不否定人们追求荣华富贵的心理,而是认为一旦“立名当世”,需“持满守成”“知进知退”;政治倾向上,褚少孙尊崇汉武帝,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有远见;主张朝廷任命官员要选择通经术、直言极谏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