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建军 《教育研究》2021,42(9):14-23
从主体性到他者性,从同一性到异质性,从唯我性到为他性,他者性反映了在主体性责任缺失背景下的一种伦理诉求.他者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外在性,正是这些特性,使他者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因此,我不能占有和同化他者,只能尊重和回应他者的需求,为他者负责.以他者的"非同一性"为逻辑起点,教育不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是师生对等的对话、交流,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回应,一种负责任的回应.教育不是借助理性抹杀他者,而是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中,让他者言说和行动,通过他者性对话,建构他者性共同体,实现与他者的共生.他者性只是思考教育的一个维度,它不是教育的全部.  相似文献   

2.
校长与教师之间只有形成了真正的平等民主关系,才能推动民主化、开放型现代学校建设的进程。对于如何在学校管理中构建这样的关系,法国哲学家勒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思想很有启迪意义。在学校,教师之于学校校长,就是"他者"。学校管理中的教师关怀,需要做到"为他者"。"为他者"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尊重差异,接纳"他者";其二,审视价值,摒弃矮化"他者"存在的操控;其三,体察"相遇",实现伦理视野里的"面对面"。  相似文献   

3.
追求邻里和谐历来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现代性境域下传统伦理道德的式微与市场经济下市民社会的形成,个人主义乃至道德虚无主义盛行,他人成为自我实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他者哲学的代表人物列维纳斯在汲取现象学中他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他者与自我非同一的绝对他性,从而将他者作为主体自由的基础与目的,建构起"责任先于自由"、"我为他者负责"的责任主体观。从他者视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调节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不仅有助于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对当代建构和谐社会、尤其是人际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大都选址于少数族群,馆藏相异于主流社区文化的异质性文物,建馆的目的在于保存异质性文化。由此,可以确认生态博物馆就是一个文化他者的意象符号。  相似文献   

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以"己"出发的自我主体论观点,以此作为我与他人关系的道德基础在逻辑上是无效的。由于功利主义的泛滥,个人主义越来越盛行,他者关怀在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欠缺,走进他者已成为时代的呼声。因此,必须在道德教育中重塑"他者意识",培养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并通过与他人对话、沟通来实现与他人的平等交往。  相似文献   

6.
现代学校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要在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使受教育者处理好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我国道德教育传统中"为他性"的教育并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认为主体性的价值体现于对他者的责任之中,自我与绝对的他者之间有着责任的伦理关系。列维纳斯通过对绝对他者的发现,在道德标准不一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依存,为现代学校道德教育中个体处理与他者的关系以及对他者的重新认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文学中,通过对典型人物的非中心化"他者"形象研究,指出其实质是后现代主义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的表现;典型事件向"他者"视角的演变,在于后现代主义对"元叙事"的消解;典型环境演变成为"平面化的‘他者’在场",源于后现代主义对深度的消解。典型演变为"他者"的文化形态由此出现了"泛精英、大众、反精英"形式,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拆解,发现"精英、大众、反精英"的过程是后现代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文"的不同层次表现。  相似文献   

8.
冯建军 《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10-18,26
公共人的衰落已成为当代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斯的他者性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列维纳斯看来,他者是不同于我的主体,具有独特性、差异性,我与他者之间是非对称的伦理关系,我必须为他者负责,为他人而活。遵守他者性伦理原则,公民必须具有关怀、责任、友爱与奉献等伦理品格。培育公民的他者性伦理品格,需要转变个人主体的观念,从为己到为他,确立他者的伦理主体;构建"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谋求我与他者的面对面的"相遇";唤醒公民爱与责任的良知。  相似文献   

9.
欧洲文化是一个以他者身份为参照物来构建自身认同的多元文化特质共同体,它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界定其文化他者的过程,并通过不同时期的文化"他者"的塑造来完成对欧洲自身的定义.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7,(3):117-121
恐怖小说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至今已有30年左右,在发展的同时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具有了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审美。而其根本是具有"审丑"风格的类型小说,"他者"的存在性,让恐怖小说的"审丑"具有别样的特色。探讨恐怖小说的"他者"审丑,可以审视当前文化的审美走向,对于揭示"审丑"规律和"审丑"内容有极大的帮助。对当代恐怖小说在创作作品时应该如何将审丑的内涵扩大有一定的启示。并对当今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恐怖小说进行一个合理的归类和整理,以期让中国当代恐怖小说朝着一个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语境中"他者"的双重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他者"是后殖民批评理论话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的哲学渊源主要是黑格尔和萨特的理论."他者"的文化身份其实是一个双重的建构过程,一方面有根深蒂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像中国这样的非西方文化他者的自身参与.因此,强调一种平等的对话态度,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琦 《华章》2009,(10)
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的深入,"文化他者"在翻译实践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从探讨翻译中"文化他者"概念入手,探讨翻译实践中"文化他者"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萌发于20世纪末,发展于2001-2007年,成熟于2008年。列维纳斯"他者"理论在国内教育教学领域的主题应用主要包括教育意义、主体性教育、道德教育、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责任。与国外相比,国内列维纳斯"他者"理论的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存在以下问题:研究起步略显迟缓,研究主体略显孤立,理论解读略显偏颇,研究立场略显模糊,研究论域略显狭隘,研究形式略显单一。  相似文献   

14.
儿童个体的成长不可能独立完成,必须依靠那些处于他生命周遭中他人的本质帮助。父母和教师无疑是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儿童与父母、教师交往中获得的他者经验对其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基于舍勒对主体间关系与情感体验的现象学解读,我们看到孩子与父母、教师交往构成的亲子关系与师生关系是一个具有连贯意义的统一体,一个孩子与他者、与世界的遭遇也由此展开。一个儿童与父母的交往经验为他对待师生关系提供一种指引和规范性模式,构成其处理师生关系的内在意识前提。如果教师能够清醒地意识到儿童的他者经验和情感体验特征,或许可从中看到重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解除价值认同危机,增进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是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教育的责任与追求.价值认同危机根源于"他者"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价值冲突.价值观教育需要具备价值关怀、价值选择和价值商谈的独特品格,由此超越价值冲突,实现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6.
从“他者”到“我者”——兼议学生的有效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学生的学习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割裂的学习、功利的学习、无问题意识的学习和无内在需求的学习等问题,这使得学习内容成为学生的"他者",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将学习内容从"他者" 转变成"我者"的两种途径,即构建道德的学校学习共同体以及形成基于转化意识和转化能力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当大学共同体发展遭遇新的困境,应寻求新的理论视角去重新审视师生关系的处理。跳出"主体性"及"主体间性"从自我出发去映射他人,强调付出需等价回报的功利主义互动理念,以"他者性"的视域来重唤为"他人"奉献的师德伦理。从教师自身责任角度出发,通过师生间情感准备、知行互动,最终达成精神缔结,努力为探索师生共同体良性发展做出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的翻译在译文和原文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在"权力他者"作用下由另外一种"语言他者"书写的"文本他者"的存在使然。"权力他者"主要包括出版机构、译语文化、译者认知等三方面的因素。在出版机构的作用下,译本呈现不同的版本并收录不同的内容,包括封面、引言、后序等的设计与编排均与原作存在差异;在译语文化的作用下,译者对文本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具有译语文化的语言特色;在译者认知的作用下,由于译者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其存在对原文文本的误读误译等现象。由此,翻译成为文学作品的他者书写。  相似文献   

19.
每一种语言都蕴涵着一种对世界的看法,即世界观。各种世界观没有高下之分,人人平等。力图了解、尊重并敬畏他人眼中的世界,这是一种对待文化他者的正确伦理态度。只有更好、更多地了解他人的语言和文化,只有在与他人的平等对视或对话中,我们才能认识并克服自身的局限和相对性。世界的和平、民主、进步有赖于多姿多彩的不同语言文化系统的共存与融合。以往对萨丕尔-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讨论局限在理论理性范围内,忽视了它的实践理性,即它的伦理维度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20.
"他者"理论是后殖民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主要运用"他者"理论对《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斯坦利和布兰奇进行分析,分别从性别上、社会地位和文化上等方面分析布兰奇"他者"地位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