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增进课堂协同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课堂协同学习是指在教育环境下,学习者以学习共同体的形式为获得个体与群体的学习绩效而进行互动、互补的学习方式;这里的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协同学习不排除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但更强调个体间在磨合中能互补、相长与认同,通过“求同存异”的群体合作方式获得客观全面的知识,课堂群体最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提高学习绩效。  相似文献   

2.
学习共同体理论提出了学习者在共同的愿景下平等参与的学习模式,与外语课堂教学有着内在的契合。从外语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在外语课堂中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并在知识建构主义和认知分布理论基础上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同心圆模型,探讨其四要素"学习者""助学要素""共同愿景""交互"的内涵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知识和意义的建构绝不仅是学习者的个体行为,而是依赖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个互动的整体。但无论是基于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环境,还是基于技术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都未充分考虑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学习环境间的交流与互动,存在生态失衡的现象。为解决现有学习环境中存在的生态失衡问题,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文化生态学习环境设计方法。本文则应用这一理论设想展开了实践研究,介绍了如何搭建具备文化生态特征的网络学习共同体,阐述了共同体的文化生态系统设计、共同体规则、学习情境、学习文化、生态平衡问题以及共同体的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4.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基于共同体的数学学习是一种合作学习、互惠学习,学习共同体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的风景线。文章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内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相似文献   

5.
周雪  魏吉国 《海外英语》2011,(14):33-34
在如今"课堂革命"的时代,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将成为一种科学教育时尚。在理解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其特质的基础上,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是寻求教育的回归,即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从"客位"转化为"主位",把课堂作为学习共同体的载体,使得学习回归到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6.
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是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符合儿童认知特点。也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论。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  相似文献   

7.
“学习共同体”是支撑以知识建构与意义协商为内涵的学习的平台,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生的社会基础。而新课改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习共同体”。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并不在于传统意义上的上好课,而在于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如何把课堂变为数学学习共同体?我们提出课堂转型的三个要素:活动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与反思式学习,以此实现课堂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以课堂作为研究共同体的新视角,扩展学习共同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从学习共同体的含义出发,介绍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模型,试图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较理想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从而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信息环境下建立起沟通型课堂,使学习者可以获得来自环境内部所给予的持续帮助与支持,实现真正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知识性质不同,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就不同.现代知识性质从知识的客观性到建构性、从普遍性到境域性、从中立性到价值性以及从个人性到社会性的轨迹演变,均对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新的知识观要求学习者要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要求学习者要在社会生活情境中学习,要彰显和分享个人知识,以对话编织学习共同体,等等.  相似文献   

10.
合作学习策略主要是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曾经提出这样的观点,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习者经过与学习环境互动而将表象知识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单向的灌输,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经过自身以及与周边环境交互活动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建构和知识积淀的过程,并不是所谓的填鸭式或者压迫式教学.也就是说,学习者要在一定的和谐的环境中,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来获得知识.而合作学习方式则是建构主义理论跟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良好的方式,来促进个体对知识的主动构建.本文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合作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1.
虚拟学习共同体可有效弥补传统课堂中的交互匮乏,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协作、研讨和反思的能力,是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并促进知识发展的有效途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功能和活力与结构设计正相关,而构成要素则决定了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态。该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对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重新进行了审视,阐述了其与虚拟学习共同体架构的映射关系;探讨了基于活动理论建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理念、方法和运行机制,重点研究了"学习主体、课程知识、学习者共同体、学习活动分工、工具、规则和共同体支撑平台"这七个主要构成要素,并基于这七个要素,设计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架构原型。  相似文献   

12.
深度学习指要求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进行学习,反思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在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学习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层次,适应新情况,探索新问题,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而深度学习的教学价值潜力不言而喻。在转化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借助学习共同体环境,对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进行了设计,期望引导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课堂共同体以社会学习的形态存在于学校场域中,在社会化联合过程中关注学生精神情感,融入课堂的制度规约属性,进而走向追求共同体成员个体及其社会性建构的深度学习,是一种具有整体性与统摄性的课堂组织形态。它涵盖课堂精神共同体、课堂深度学习共同体与课堂制度共同体三层结构。三层结构在整体性的课堂共同体系统中有着各自的意蕴及其运行机制,即在课堂精神共同体层面搭建情感支持机制,在课堂深度学习共同体层面建构深度学习机制,在课堂制度共同体层面建立契约文化机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作品创作的协作学习以共同创作作品的形式开展协作学习,强调实践参与和交互合作。这种实践共同体的学习方式能促进个体知识建构到集体知识建构,从个人多元发展到集体智慧提升。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这种实践共同体可以在共享知识、技能以及共同体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到集体知识、技能与共同体文化的再生与转换,实现"从共享到共生"的知识建构新目标。  相似文献   

15.
虚拟学习社区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取、分类、存储和共享,使学习者实现个体知识建构和协同知识建构。本文以SECI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基于移动学习的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双回路循环模型,从个体知识建构和协同知识建构两个回路分析了知识建构的阶段和过程,重点分析了模型中的知识吸收与知识扩散、SECI、知识冲突、知识协同和知识建构环节,最后实证研究了基于Wiki的"云计算"词条的知识建构过程。本研究探索了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知识建构的新模式,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时刻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把课堂建设成学习共同体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日渐提上日程。在探讨课堂学习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提出课堂共同体的以下五个特征:充满和谐的互动;具有共同愿景;具有共同的课堂规范;具有异质性;具有宽松积极的课堂文化氛围。建构有效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有:创建和谐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确立共同愿景;制定课堂规范;安排多元化的学习任务;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创造快乐的课堂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年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逐渐纳入远程教育学者的视野,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建立方法、激励策略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进展。在实践层面上由于共同体中的学习主题间常常缺少系统的联系性,从而导致学习者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出现非连续现象,甚至使学习共同体流于形式。为此,本文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关联性问题”和“培育公共知识空间”的求解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关于情境学习理论与PBL的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海智  丁楠 《教育探索》2007,18(11):118-119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与情境互动的产物,强调学习者在参与共同体的活动中建构知识的意义.情境学习理论可以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提供多方面的指导,对它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习者的高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复杂性科学为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方法论。知识本身的结构复杂性和生成性、学习共同体中知识交流和建构的复杂性、个体学习的自组织性、共同体学习的复杂适应性以及共同体成员身份的复杂性等,都表明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构建学习共同体时应该采用整体性、开放性、非线性、适应性、自组织和动态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
虚拟学习社区中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虚拟学习社区的出现使学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它提供的是一种网络学习环境,为了增强社区中学习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就需要在社区中建立学习共同体。本文主要论述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功能、构成要素,建构学习共同体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建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