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摘要:为提升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从业者的教学能力,有必要对主要从业者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与适应体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进行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对12所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和适应体育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1)不同性别学生的自我效能没有出现明显差异;2)原有经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相对较小;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略高于适应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在解释出现上述现象原因的同时,提出提升学生自我效能的相关建议:1)充分认识融合体育教育的复杂性;2)向学生传递更多的适应体育相关知识;3)将融合体育相关内容纳入学生培养方案;4)重视学生融合体育、适应的体育的实习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适应体育对中度智障学生的适应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和《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对112名智障学生的智力及适应行为进行了调查。并将其中36名中度智障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的被试进行适应体育锻炼干预,持续时间5个月,每周2次,每次40min,干预结束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适应体育对中度智障学生的适应行为的干预效果。结果:适应体育锻炼结束后,中度智障学生其适应行为在感觉运动、生活自理、社会责任有显著提高。结论:适应体育锻炼对智障学生适应行为的改善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面对社会还是面对个体体育总表现为两种追求和作为,即适应和向超越。为阐述体育的适应和超越的思想,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即人利用体育来适应和超越自身、体育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以及体育自身的适应与超越。  相似文献   

4.
美国为保证适应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促进适应体育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规范适应体育教育人职资格管理,实施了适应体育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分别设定四种不同类别的认证类别和条件。同时,美国教育标准化运动促进了美国国家层面的《国家适应体育教育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对适应体育教师教育提出十五条专业要求。这些标准和要求保障了适应体育教师职业持续发展和适应体育教育高质量的实施,对我国学校体育师资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上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当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上的不足,应改革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以及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育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并加强与其他专业院校的交流和合作,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及教育和体育事业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社会体育专业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兴起的新专业,目前已经有超过200所高校开办该专业。该专业开办十几年以来并没有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学生就业困难,违背了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初衷。要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力求寻找一条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教学因素与市场需求相协调,切实提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的道路有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进行研究。结论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在我国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其可持续发展也存在主要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就业不乐观和师资力量薄弱等制约因素;其中培养目标不明确和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导致了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差,就业困难,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向下分流的情况日趋严重,损害了社会体育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要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将体育经营管理作为主要培养方向,同时课程的内容设置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注重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等。  相似文献   

7.
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且还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主要渠道。因此,要建设一支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师队伍,必须确立体育教育的社会地位,使高等体育教育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单一的培养目标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课程设置滞后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内容重复繁杂、主项提高项目学时不足、专业的扩招造成学生专业技术掌握不精,学生时课程设置缺乏信任度,就业信心不足.通过逻辑分析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构思.建议体育教育专业要根据社会需求改革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灵活性.同时,注重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使培养目标、社会需求、学生的期望三者合一.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通过文献和专家咨询法,认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应以其性质分为五大类,采取统一要求和学生选择相结合的实施方法,不仅更能体现整体育人效应和专业特点,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和科研能力,使培养的体育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为我国建设事业培养了大量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人市成功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统招统分期间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另外加之职业院校还存在办学特色不鲜明、专业特点、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不合理等弊端,使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从而造成就业困难;就业困难又影响学校招生及发展.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那么如何使学生适应社会需求,毕业后很快胜任工作,使用人单位对学生认可和依赖,同时扩大学校影响,促进学校发展,这些就要求学校进行多方面的改革,最终使学生适应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体育人格美认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生在对体育运动人格美的认知上具有较高的近似性。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不同层次院校6个教学班级300名大学生,就体育美的基本要素中人格美的认知状况做调查分析,证实了大学生对人格美既有一定的感性基础和理性认识,又存有待改善的认知误区。并从社会学及心理学角度揭示其原因,以促进体育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教师展现人格魅力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人格魅力要素进行了探讨 ,旨在使高校体育教师能根据大学生身心特点 ,更好地展现自身人格魅力 ,从而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达到培养新世纪合格大学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总体方案包括:建立新的学习评价理念,实现由增强体质为主向健康三维观的转移;建构体育学习评价内容的五个板块,即身体形态与体能、运动技能、体育参与、心理促进、社会适应;改变体育学习评价方式,即淡化终结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制定体育学习评价的标准,淡化遗传性指标,突出发展性指标,强化反馈和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4.
采用心理适应性量表 ,对随机整群抽样的高师女生进行测试 ,结果表明 ,高师女生的心理适应性普遍低于男生 ,文理科女生之间、少数民族女生与汉族女生之间的适应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育游戏课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体育游戏课程有了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它的重要性显现出来,但同时又给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培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怎样在体育游戏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和自主创编新颖的体育游戏,是我们应重视和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已无法适应高校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探求新的教学模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发展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学生体育需要状况的分析,加深了对学生体育需要层次的认识,探讨了高校学生体育需要与体育认识的矛盾问题,提出了解决体育需要问题的对策和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8.
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性分析法对高师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体育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提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明确培养目标,促动学生树立努力方向;把握新生教育良机,处理好体育学科"本""木"关系的教育;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等深层次学科教育;注重课外实践,强化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推行体育学科的探索性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提高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两种体育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社会支持水平影响的研究,发现进行专修课的教学形式比传统的普修课形式更有利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获得.建议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加强教学方式的功能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格教育是指对人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人格主体性和社会发展的教育。《中国教育报》曾在人格教育的讨论中指出了一个值得警醒的重大问题:“人格教育的漠视,乃是中华民族的最大忧患。”因此,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应由过去的技战术传授转向“身、心、群”的完整的人格教育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