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进行一些商务交易。而随着商务的发展,英语中的一些单词逐渐具有商务的含义和属性,因此商务英语中的翻译课程是其重要的部分。高职商务英语中翻译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务词汇的含义,还要帮助学生懂得商务英语翻译的技巧。本文以我国外贸工作的具体情况以及目前我国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入手分析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随着英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高度重视商务英语相关课程。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学习与国际商务、商务操作有关的内容,对我国未来国际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商务英语专业发挥其独有的作用,就需要聚焦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对外商务贸易往来的日趋频繁,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的增加。各个高校虽然已经将商务英语设置为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是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难度。怎样促进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效率的提升,是目前高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就高校商务翻译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学生商务翻译英语能力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了提高高校学生商务翻译英语能力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商务英语人才要具备国际商务、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知识储备,英语语言和跨文化交际等技能。这也为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指明了方向和原则。在《要求》的指导下,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自开设英语专业商务方向以来,学院为学生开设了相关知识的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能在工商企业、三资企业及外经贸部门从事国际贸易业务和翻译工作,或担任相关专业英语教学和科研工作的  相似文献   

5.
面对高校广泛开设的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程,注重语言语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英语+商务"的教学需求。CBI理念下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教学模式的探究,正是根据商务英语拓展课的教学要求进行的一项探索。希望这种探索能够为大学商务英语拓展课寻找到一条适合的教学途径,并尽量满足社会对英语+商务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顾薇 《时代教育》2012,(13):188-189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强及专业性强的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扎实的英汉双语语言功底,以及对商务语言行为的洞察力和感悟力,用商务语言进行意义和信息的传达与表达能力。笔者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尝试,发现了学案导学法对于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教学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全面提升了课堂的有效性实施。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国际交往使用英语的频率越来越高,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英语语言与国际商务交叉的过程中,诞生出了商务英语学科。商务英语在语言上与文学英语和普通英语中的语言具有不同特点。而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对等功能的运用对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就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对等功能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能够进一步了解商务英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一商务英语课程的目标定位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作为应用英语教学的一个分支,兼具了英语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双重内容,教学以适应职场英语语言环境为前提,涉及外贸工作和商务活动的诸多方面。随着我国进出口贸易不断活跃及外企数量的不断攀升,商务英语人才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国际贸易、进出口贸易、商务谈判、翻译、涉外文秘和企业管理等工作都需要商务英语知识。  相似文献   

9.
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及未能体现出其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求的缺欠.需求分析理论是ESP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可以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提供指导.根据需求分析理论,我国高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应重视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性与系统性;应重视商务知识与英语语言知识的融合;应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合理确定英语课程与专业课程间的比例.  相似文献   

10.
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体系改革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一种系统尝试,它既强调了普通英语中对于语言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又特别强调商务专业知识的传授。该文将采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模式,探讨商务英语课程的性质、内容及其课程设置的变革及其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论民国时期教会中学的英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中国的外语教育产生于教会学校特别是教会中学.民国前期,教会中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师资来源和教材的选用呈现多样化趋势,教学方法也有重大改革,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当时的公立中学.抗战以后,教会中学英语教学的正常发展趋势被打断,处于停滞和混乱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上半叶,基督新教传教士为摆脱其在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活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的困境,及时调整传教策略。创办教会学校便是其重要方法之一。早期教会学校将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引进中国,开启了中国的学校英语教学。特别是1818年创办的英华书院和1839年创办的马礼逊学校,英语教学已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商务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目的除了要求学生了解英语语言知识外,还要求学生从阅读中获得相关的商务知识,即商务英语阅读课程必须要达到既培养语言能力又传授商务知识的双重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商务英语阅读课堂中了解和掌握商务内容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基于商务内容的商务英语阅读教学,并提出了应该注意的事项,为商务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内容教学法融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为一体,对中国高校复合型外语专业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尤其适合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阐述内容教学法的含义、理论基础及发展过程,结合中国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要求、课程特点和教学模式,分析内容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应用前景、实践模式和未来趋势,旨在提高高校复合型外语专业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英语测试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史料出发探讨民国时期的英语测试状况,关注的教学机构为教会学校。作者首先介绍民国时期英语教学的基本状况,解析当时英语测试的理论背景,再现其形式,讨论其用途,最后进行评价。结语指出,尽管民国时期在语言测试史上属于科学前时期,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师们在语言测试上做出的积极谨慎的努力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语言能力与专业知识的相互融通是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语言能力的教学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语言素质培养,专业知识的教育目的在于专业技术的语言输出能力。两者要实现相互贯通就必须在跨文化交际的现实语境中进行专业化的教学过程。借助《体验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经验,详细阐明依托式体验教学法的各种模式及实践意义,深入探讨专业化的语用能力与外语化的专业能力之间相互协调的教学前景。  相似文献   

17.
医学课程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教材建设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双语教学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尝试.医学课程双语教学就是用英语进行医学专业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而英文版教材的选用和建设则是医学课程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使商务英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能完全掌握商务英语。因教学目标对教学结果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研究者以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在读学生、教师展开调查,旨在了解商务英语教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有无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文明在世界上都具有重要影响,教会英语教学在中国大规模开展以前,中西方彼此之间都存在较大的隔阂和误解。教会学校英语教学图式是外国传教士在特定历史时期,结合中国国情形成的针对中国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的系统知识结构,这种图式结构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探讨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图式对于促进当今的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英语投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While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CK) has been studied across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areas, including science, language teaching and mathematics, there is limited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PCK in business English (BE) teaching, an important teaching area of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Informed by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PCK model for BE teaching,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four BE teachers integrated the PCK components in their actual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EFL) context in China. The analysis of multiple sources of data including classroom observati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teaching materials, identified the different patterns and ways in which the four PCK components (i.e. knowledge of the purposes of BE teaching, knowledge of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BE teaching, knowledge of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BE, and knowledge of the BE curriculum) functioned and were integrated in BE t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BE teaching practice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PCK in BE teaching are presented in the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