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初,鲁迅处于彷徨之期,佛学如同一道灵光温暖了他的灵魂,他的精神与佛学产生了某种契合。形成鲁迅与佛教的因缘,我们以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民间文化中神佛内容的薰陶;当时的社会佛学思潮及其恩师章太炎的影响;自身所处的精神困境导致的对佛教文化的亲近。但在与佛教的关系中,他始终保持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独立。  相似文献   

2.
叶适,南宋永嘉学派著名学者。其早年即接触佛教,中年读佛经千卷,对佛学造诣颇深,晚年出资重修温州佛教名山松台山寺院,游居其间,并作《宿觉庵记》,流露出他对待佛学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叶适认为佛学为“世外瑰奇之说”,与本朝治乱本不相关: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佛学造诣颇为自许,对学者学佛不得要领多有讥讽。  相似文献   

3.
由于家庭影响及个人经历,许地山对佛教有浓厚的兴趣,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佛学意蕴。这既表现在佛教题材、语汇和意象的使用,又表现为佛学义理在作品中的体现。从佛学这个特异的角度来表现生活,使读耳目一新。这种“陌生化”手法,为其作品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佛学方法论是欧阳竟无佛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欧阳认为,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佛法研究乃结论后之研究,非研究而后得结论。他指出,佛法研究须明递嬗之理,须知正期之事,以期成一整体之佛教。他还提出了佛学研究主体应该具备的素质及其他条件。欧阳的有关思想对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评点大家,其评点的《水浒传》、《西厢记》影响甚大.而他本人学识广博,对儒释道均有涉猎.金圣叹佛学根底深厚,经常聚众讲经说法,对佛教颇有独到的研究.然而,在他批点的《水浒传》中,却有很多对佛教以及僧人的讽刺和批判.一方面,由于《水浒传》本身对佛教多有贬斥态度,金圣叹得以借题发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金圣叹自己对伪佛学和伪僧人的不满.归根结底,金圣叹并不反对佛教,反对的是“伪佛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比较的角度,探讨鲁迅和柳宗元接受佛教影响的过程经历,诠释二人对佛学的判断,辨析其思想的异同。认为二人尽管对佛教的评价角度不同,评价程度有别,但他们都推崇、钟爱佛文化,同样具有研究佛学而不信佛的佛学观。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毛泽东对佛教文化的主要观点:佛教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佛教与共产党的主张有共同之处;对佛教的态度体现了群众观点;不懂得佛学是只红不专;无神论不能强制推行;佛教也应不断改革。  相似文献   

8.
杨仁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复兴中国近代佛教的杰出人物,对近现代代佛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杨仁山走上佛教之路的主客观原因,提出杨氏毕生虔诚信佛是个人际遇、家乡文化和社会历史等综合原因所致,并且还认为他的佛学思想的是受到其家乡九华山佛教文化和徽文化中的理学的深刻影响,以及直接渊源于佛教典籍《大乘起信论》。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是以佛教唯识宗的哲学为基础的 ,他通过对唯识宗的分析 ,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 ,并以此作为评判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除了用唯识宗的哲学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之外 ,梁漱溟还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从性质上做了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西方哲学的研究在于求知 ,而佛教哲学的研究在于求无知。因此 ,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为根本不同的哲学。梁漱溟崇尚佛教唯识宗的目的 ,旨在宣扬直觉主义。因为在他看来 ,只有直觉才能认识宇宙本体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的佛学文化观是以佛教唯识宗的哲学为基础的,他通过对唯识宗的分析,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并以此作为评价西方,中国,印度三大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除了用唯识宗的哲学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之外,梁漱溟还将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从性质上做了根本的识别。他认为西方哲学的研究在于求知,而佛教哲学的研究在于求无知。因此,佛教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根本不同的哲学。梁漱溟崇尚佛教唯识宗的目的,旨在宣扬直觉主义,因  相似文献   

11.
太虚大师是近代佛教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在中国佛教近代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在继承传统佛教慈善的基础上,认为佛教慈善是近代佛教复兴的重要标志,佛教慈悲精神对国家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都有重要意义。在他一生多变的思想历程中,始终把佛教慈善作为其佛教革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他广泛参加了诸多佛教慈善的实践活动,并对孤儿教育、慈善医院等佛教慈善有所建言。太虚大师的人间净土理论为近代以来的佛教慈善事业作了新的理论补充,并在实践中充分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促进和扩大了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其契理契机的慈善理念同样也蕴含了近代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思想,佛教慈善与佛教教育的紧密结合也构成了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一生交往的僧人很多。崇佛是谢灵运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谢灵运与当时两大僧团均有交往,且与其领导僧人关系殷密;谢灵运旗帜鲜明地支持顿悟派提出的“顿悟成佛”说;虚心向僧人们学习有关佛学理论与梵文方面的知识,用以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晚年偏爱佛学,在史学研究中大量使用佛学话语来解读历史和史学,倡导史学界重视佛教和佛学,故其晚期史学思想也深受佛学理念的影响,在历史发展动力、因果律的理解及经世致用思想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思想倾向,体现出明显的佛学取向。佛学的影响使他更加注重历史发展主体性因素和精神作用,塑造了其晚期史学的基本风貌,并使其得以融汇佛、史,以佛家的胸怀践行史家的天职。  相似文献   

14.
大多学者研究认为,韩贞是先信佛后弃佛从儒的,通过史料的梳理和研究,可发现韩贞尽管对佛教有所批评,但一生并没有离开佛道的影响。特别是师从王襞之后,韩贞受其影响,不仅佛道情结更重,其所修之禅也是吸收了佛道修行方法的综合之禅,当然这种禅主要是哑禅。  相似文献   

15.
何振岱因受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自青少年起就信奉佛教。其佛学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即世俗信仰的礼佛祈安;其二是与僧友多有交游,有诸多诗词唱和,常怀方外之想;其三是三教融合,以儒学戒慎修身为指归。何振岱的佛学思想,是人间佛教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6.
郑板桥不仅书画艺术高超,学术思想丰富,其佛道之缘以及禅学思想也受到社会广泛的注意。当然,郑板桥的禅是一种乱禅。他喜游禅林,广泛结交佛道高人,但他并不入佛道;他讲佛理,讲道学又讲儒家之道,所以他既想出世又想入世;他特别崇尚道家的无为思想,但又想经世泽民,常怀干一番大事业的英雄之志。当然,郑板桥三禅虽乱,而儒禅在他的禅学体系中还是占主导地位的。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散文家。一生研究佛学,又未忘怀人生。俗世尘缘与佛学教义交织成丰子恺散文独特的佛学意蕴,体现在无常若梦,情真以堪破;护生无量,护心以为要;尘网因缘,破执以求本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李海涛 《丹东师专学报》2009,(2):121-124,F0003
知讷是高丽时期禅宗佛教的代表,是韩国曹溪宗的创始人。他以"真心"说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禅学思想理论。知讷认为"真心"是世界存在的本体,一切众生,皆具真心。但凡夫的真心被妄念所覆,不得显现。所以,要通过做无心功夫来消除妄念,显现真心,修道成佛。  相似文献   

19.
印光大师乃中国近代知名佛教高僧,净土宗十三祖,他不仅佛法高深,而且慈悲为怀,扶危济困,体念天下苍生,为中国近代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维崇佛原因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维礼佛,一是受以崇佛为时尚的社会风气的影响,二与其遭受政治打击后的自我消沉关系密切,三则为其"奉佛之家"的关系所使然。为他的"佛教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基础与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