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天水武术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水武术起源很早。从一千五百多年前北魏时期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壁画中,就可看到游猎骑射、力士举石、戈盾相击、对打较技等动人的练武较力格斗形象,这说明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时期,初建麦积山石窟时,天水武术就形象的被刻划下来。同时由于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中原和西域各国的舞蹈,角力,都给天水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法等,对甘肃天水群众参与武术活动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肃天水地区传统武术项目较多;参与传统武术的主要目的有两类,一类是提高武术技艺,一类是健身娱乐;老年人是武术健身的主体;参与武术活动的特征是,政府行为为主导,地缘关系为场所,节日生活点缀为时间安排等。针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2005,(8):10-11
天水武术的门派较多,主要有:东门派、军营派、高家棍(壳子棍)、安家山一梢棍、豹子坪换手鞭杆、沙石坡铁门扭丝栓鞭杆、赵家柔软功、咸振刚硬功派等门派。还有一些拳术、棍术流派,如回民童家拳、台子派的子拳、子棍,以黄宝珊、李雄武为代表的发展派。这些流振在近年传播较广。影响也很大.是天水武术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查阅、田野考察等方法,对新化农村群众武术进行了考察。20世纪80年代,当地农村群众武术开展比较好,而步入90年代后,其开展则处于低迷。通过分析,得出:1)本土武术与生产力发展的相适应、国家对民间武术的挖掘与倡导、当地自身深刻的武术文化底蕴是新化农村群众武术在80年代开展轰轰烈烈的主要因素;2)本土武术发展环境受到挑战、村民思想观念改变与经济发展的不和谐、国家武术发展政策重心的偏离、本土文化自身发展的滞后以及农村学校武术教育的欠缺,是当地农村群众武术在90年代后逐渐淡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洪耀 《武当》2001,(1):4-4
2000年仲秋,国家体育管理局武术管理中心主任、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国际武术联合会秘书长李杰同志,视察了武当山下十堰市的武术工作。在听取了当地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后,李杰对当地武术工作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并即席畅谈了中华武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2006,(3):8-8
到重庆后,人们向我们介绍李毅立,说要挖掘报道巴蜀武术,一定要采访李毅立老人,他可是武林中的一部“活字典”,不仅年轻时练习四川当地的武术拳种,还入重庆市国术馆,跟随朱国福、郑怀贤等武术名家学习武术,精通形意、太极、八卦,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上个世纪80年代,他担任四川省武术挖整小组副组长,直接参与了四川省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对巴蜀武术应该说是了如指掌。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少林武术对登封武术产业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武术产业的合理发展和良性资源配置使得登封在经济上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武术产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很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引导的结论,希望能为登封当地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性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地促进登封少林武术经济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孟旭辉 《收藏》2008,(12):58-59
清《景德镇陶录·卷七》收录有《古窑考》,其中介绍“秦窑,唐代烧造,今甘肃之秦州也。相传器者碗杯之属多纯素,亦有凸鱼水纹者”。近年天水及邻近地区新出土耀州窑青瓷多被民间鉴藏界称为“秦窑”或“安口窑”,但基本上可判定为耀州窑烧造。“安口窑”亦称“华亭窑”“陇上窑”,窑址在今甘肃华亭县安口镇,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甘肃、陕西的文物工作者曾进行过窑址调查。从实地考察和传世瓷器分析,天水徽县一带确有古瓷窑存在,在徽县地方文献上也有多种记载。徽县古名河池,北宋升为徽州,清代降为县,与古代天水(秦帅1)曾有隶属关系,当地窑业可纳入秦州窑研究。本刊欢迎天水当地藏友提供秦窑的线索和实物,以早日厘清该窑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9.
李晓东 《武当》2009,(1):6-9
此拳是笔者随李铸老师所学,其源流已无法考证。据练此拳的杨仲伟老师讲,这套拳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天水国术馆主任王斡丞老师得奇人独自秘授。现本人根据所学及采用杨仲伟老师整理的文学资料,将“内家十二象太极高翰作一介绍,供武术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梅山武术是流传在湖南新化一带的民间武术拳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在打造“美丽中国”的大背景下,梅山武术文化应为新化新农村建设服务。文章对梅山武术文化的传统地域特色、梅山武术文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化功能以及影响其发展的社会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梅山武术文化具有典型的荆蛮文化特征,梅山武术文化发展促进了当地村落村民的社会化成长,调控、整合了当地村落组织结构,传递了当地本土文化。研究发现:社会冲突的频繁发生、物质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自然地理环境的依附、外来文化的介入和融合是影响梅山武术文化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以武术地域化传播方式为研究对象,从武术各个地域不同拳种发展的视角来分析探讨武术的传播。基于武术发展的地域优势应有针对性的强其所强,有目的性的促其发展。结论指出:武术需要百花齐放方能让经典永存,应将当地特色的传统武术作为传播的技术内容,将传统武术的历史文化和内涵意义作为理论内容;通过挖掘、利用当地特色拳种的现存资源,扩充教学资料。旨为武术地域化传播方式的构建选择一条可行之路的同时,也为武术国际化传播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7月21日,我们“武术之旅”一行来到烟台,恰逢烟台第二届国际武术节闭幕,参加武术节的许多老拳师尚未离开烟台。乘此武林群英大聚首的良机,我们采访了一些民间武术流派的传人。这些武术人长期习练、传播中国传统武术,在当地享有盛誉,堪称中国武术的脊梁。更有一些民间拳师听说我们来到烟台,纷纷从青岛、济宁赶来和我们相会,那种热情让我们感动。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湘西苗族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探讨,为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确保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借用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与开发策略并从中得到启迪:湘西苗族武术,作为一种少数民族传统武术,通过将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和开发,挖掘苗族武术的历史名迹,提升文化品位,走旅游开发的“双赢”道路;联袂当地教育机构,纳入学校教育内容,以竞技表演形式展现湘西苗族武术的生存价值和社会功能,为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湘西苗族武术提供舞台。  相似文献   

14.
闽都武术文化隶属于闽都文化,是闽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闽都武术进行整理和挖掘,探索闽都武术的发展途径,对闽都武术创意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初探。一方面,完善和健全闽都文化体系;另一方面,给闽都武术提供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同时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沛县武术传统文化分析,阐述了武术传统文化对当地农民体育发展的积极作用与束缚作用,从武术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当前苏北地区农民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以促进江苏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体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村落、村落文化、村落武术的概念进行界定,探讨村落武术的特征和价值、村落武术的传承以及传承断裂的原因,提出村落武术的保护与传承的对策,即对全国的村落进行武术挖掘;政府加强对民间拳师的管理;开展武术活动,建立农村自发性的武术协会;充分发挥地方武术馆校的作用;对当地的村落武术进行科学的改造,有选择性地进行传承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高校教师访谈、学生访谈、查阅资料以及教学实践等途径提出武术教学内容选择内容要精炼,要与当地武术名拳相结合,要与技击实用相结合,要具有文化代表性;武术课堂设计要从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做更多改革。  相似文献   

18.
少林武术发展与市场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法和综述等研究方法,探讨少林武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结果表明:少林武术的科学发展和良好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术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少林武术的广泛普及并扩大了社会影响力,是中国传统武术发展模式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借鉴模糊数学理论对吉林省武术产业相关数据进行了定量综合评价。研究结论:吉林省武术产业在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不足表现为:1)人力资源欠缺;2)当地投入武术产业积极性不高;3)相关产业和可借助平台较少。建议:提高吉林省武术产品的普及性和影响力;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引导武术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媒体加强合作,培养与包装武术高水平专业人才,树立武术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20.
以梅山武功为个案来研究乡土武术的发展。梅山武功作为一种在当地农村广为流传的乡土武术,属于典型的村落民俗体育。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村民实际生活条件,开发梅山武功的休闲价值,引导村民树立新的信仰,是梅山武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展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