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艺术典型?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是:艺术典型主要指典型人物或曰典型性格,而且主要是对叙事性作品而言。艺术典型应该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或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一般简称为“统说一”。例如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以群主编的《文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北师大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著的《文学概论》在论述艺术典型时,大体都遵循着这种“统一说” 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我在拙作《关于文学典型的共性问题》一文中说,对于典型的共性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讲点看法,只不过是作为引玉之砖。令人感到欣慰的,这块小砖抛出之后,引起了反响,我企望在反响中能够出玉,于是鼓起勇气再抛一砖。黄浩同志在《也谈文学典型的共性问题》(以下简称“黄文”)中,对于我说的文学典型的共性只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学典型的共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典型的共性问题,特别是典型的共性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常常争论的较为复杂的理论问题。争论中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即典型的共性不是一个阶级的阶级性所包括得了的,是超阶级的;在阶级社会里,典型的共性就是阶级性,或等于阶级性。前一种看法虽然是想解决典型的社会普遍性问题,但却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后一种看法想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分析典型问题,却又没有看到典型与普遍  相似文献   

4.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恩格斯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的著名原则。长期以来,对这一原则的含义有种种不同的理解,什么是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和时代背景有什么不同?它和典型人物又是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的看法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里,想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一个时期以来,对什么是典型环境有过不少的讨论,归纳起来有这样两种看法:一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文艺典型的共性?列宁曾在《哲学笔记》中论证了现实生活中的两种一般的事物,一种是一般的一般事物;一种是体现了现实生活中某种本质和规律的一般事物。列宁在文章中摘引了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中的一段话:“一般乃是一个贫乏的规定,每个人都知道一般,但却不知道本质的一般。”在引文旁边,他加了一  相似文献   

6.
《史记》对人物使用了以类相从、连类相及的编排方法,其悲剧共性极为突出.但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巨著是无法同时被视为文学经典的.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文学典型形象,正是《史记》突出的文学成就之一,而这源于司马迁很好地把握住了人物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金圣叹是我国明清之际一位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在《水浒传》、《西厢记》的评点中阐发了他的文学典型观,他认为文学典型要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文学典型要有创新性,并意识到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刻画人物性格。金圣叹的文学典型观是中国典型理论的成熟,并具有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8.
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就典型的共性、个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等方面,对文艺典型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一什么是文艺典型?什么是文艺典型的共性?这个问题,在文化大革命前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我国文艺界曾经有过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典型共名说、性格类型说、共性社会说、共性阶级(共性等于阶级性)说、个性与共性统一说,等等.这些论点,都各有其可取之处,但又都未能准确地说明文艺典型的本质.“典型共名”说,把文艺典型人物所起的“共名”的社会作用误认为典型人物的共性特征;“性格类型”说和“典型社会”说,只分别看到了典型“性格核心或基本之点”和典型的社会本质.这三种说法的共同缺陷就是忽视了典型的阶级本质.说“典型的共性等于阶级性”,虽然看到了典型的阶级本质,但说“等于”,就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导致典型创造上的公式化、概念化.过去比较流行的“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的说法,比以上诸说进了一步.这个定义说明了典型既是个别.又是一般,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艺典型形象的  相似文献   

9.
前一时期,有人批评小学语文教学只强调语言学习,而忽视了文学教育。我们应该如何看这个问题呢?首先应该弄清楚: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否失落?小学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体现文学教育?文学的功能是什么?语文和文学的关系是什么?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教育如何体现等问题。今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是否失落?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是很重视文学教育的。我国的古代教育很重视文学教育,孔孟的教育内容主要有诗、书、礼、乐。孔子很重视“诗”的教育,他称赞《诗经》“: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相似文献   

10.
<正> 《圣经》是风靡全球的一本文集.据美联社伦敦一九八一年二月二日讯:圣经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书,目前用275种语言在世界上发行,估计迄今为止已出版圣经25亿册.这是到一九八一年二月为止的统计,由此可见《圣经》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影响。《圣经》是怎样一本书?它本身具有什么文学价值?它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如何?这些就是本文打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郑荔 《教育导刊》2005,(1):8-11
儿童对文学有一种天生的热爱,一出生就与儿歌、童话、故事等结下不解之缘.文学被称作人类的"精神家园",可以说幼儿文学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摇篮".众所周知,文学对儿童语言发展有特殊作用,并一直被当作道德教育工具.除此之外,文学对学龄前儿童还有哪些教育功能呢?在整个学前教育中,文学教育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应当以什么样的方式向学龄前儿童传授文学?上述问题在我国学前教育历史上曾有怎样的变迁?2001年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文学教育方面,体现了什么精神?又应该如何在实践中贯彻呢?  相似文献   

12.
“通变”的文学发展观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重点论述的问题之一,因而在《文心雕龙》的创作论中《通变》篇也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所论述的问题范围有多大?如何解释“通”与“变”的具体涵义?它的主旨是什么?在这些与理解《通变》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上,笔者对一些流行的观点有不同看法。略抒浅见,以就正於方家。  相似文献   

13.
“孤独现象”是士大夫文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文章探讨的问题是:这现象有哪些典型表现?其内蕴是什么?文章归纳了先驱的孤独、政治退避的孤独、独立人格的孤独、壮志难酬的孤独等五种典型表现,并对此进行分析论证,阐述了士大夫文学中“孤独现象”所积淀的人格、文化心理内涵。  相似文献   

14.
张娟 《新读写》2021,(4):42-43
【问题汇编】1.2016年《没想到,真没想到》,"真没想到"的典型事例是什么呢?2.2017年《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埋下一颗什么样的种子?是精神、是奉献,写关于乐于助人的例子很多:过马路搀扶老人、让座、捐款……3.2018年《真的不容易》,什么事情不容易呢?怎么克服的?  相似文献   

15.
艺术典型的共性是什么?我认为把共性的本质理解为阶级本质还是科学的.这无论从理论上看,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明确地指出了艺术典型是阶级的代表,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一般共性和本质乃是特定时代中一定阶级的思想倾向,一定阶级的本质.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济金根》时,就清楚地表述了这一思想.他指出:“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纯粹的个人欲望中,而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43—344页)  相似文献   

16.
社会领域的基本矛盾是人所共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自然领域的基本矛盾是什么?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的基本矛盾是什么?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物运动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共性?这是探索自然界客观规律必然碰到的问题。在讲到自然界的矛盾普遍性时,过去常引用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的下面这样一段话: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应邀听课学习、参与评课,颇有感触,引发联想,说来共飨。这是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咕咚》一文的阅读课。总体来看,授课老师是下功夫精心准备了的,课的全过程完整而生动,一般来说是不错的。但是,有些问题不能不引发深入的思考——第一个问题是,文学(包括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关系是什么?《咕咚》显然是作为儿童文学的经  相似文献   

18.
阿Q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中着力刻划的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关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典型性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而这个问题又涉及到对于文学典型如何认识的问题,所以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九五六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时,何其芳同志在《论阿Q》一文中,在阿Q精神胜利法典型性问题上大胆地提出了新见解。他说:“阿Q性格上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如大家所熟知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种  相似文献   

19.
一、看图学文《南湖》为什么要写党的“一大”召开情况和游船? 二、教学看图学文时,怎样处理“图”和“文”的关系?《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种子的力》中,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种于和小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塞缪尔.贝克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荒诞派戏剧文学全部作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在作品中常探讨由于人与其所处世界的矛盾而引起的"人生意义是什么"的问题。《等待戈多》是表现这个问题的典型代表,其主题思想就是等待之中。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代表了生活在西方社会中惶恐不安的人们对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