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典型问题是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文艺创作,也是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课题.本文拟就典型的共性、个性、典型性和普遍性等方面,对文艺典型问题,进行理论上的初步探讨.一什么是文艺典型?什么是文艺典型的共性?这个问题,在文化大革命前特别是六十年代初,我国文艺界曾经有过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看法是:典型共名说、性格类型说、共性社会说、共性阶级(共性等于阶级性)说、个性与共性统一说,等等.这些论点,都各有其可取之处,但又都未能准确地说明文艺典型的本质.“典型共名”说,把文艺典型人物所起的“共名”的社会作用误认为典型人物的共性特征;“性格类型”说和“典型社会”说,只分别看到了典型“性格核心或基本之点”和典型的社会本质.这三种说法的共同缺陷就是忽视了典型的阶级本质.说“典型的共性等于阶级性”,虽然看到了典型的阶级本质,但说“等于”,就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导致典型创造上的公式化、概念化.过去比较流行的“典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的说法,比以上诸说进了一步.这个定义说明了典型既是个别.又是一般,是以个别表现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艺典型形象的  相似文献   

2.
弄清“讲什么人权,怎样讲人权”这个本质问题,才能划清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和资产阶级人权观的界限。人权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阶级性是人权的本质属性。资产阶级人权实质是剥削自由的人权,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则要求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建立人人真正自由平等的分有制社会,人权问题的提出就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人权的历史发展进一步说明人权是有阶级性的。当代两种人权观的尖锐对立正是国际阶级斗争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3.
<正> 一、真理的阶级性真理是否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在我国哲学界争论了几十年,曾出现好几种观点。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真理也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另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人反映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时,必然从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出发,使反映出的真理为本阶级服务,因而真理是有阶级性的。从上述两种对立观点出发,又派生出与上述两方观点有联系而又有所不同的几种观点。诸多观点各持己见,无法统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术界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有一种意见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共同人性寓于阶级性之中,只能通过阶级性表现出来.我认为这种看法似是而非.尽管它也承认阶级性之外还存在共同人性,但绕了一个圈子,实际上还是没有跳出“人性=阶级性”的公式.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见解,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真理有没有阶级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必须回答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曾进行过长时期的争论,多数人认为,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情况有了改变。一九六六年六月四日陈伯达之流在一篇社论中说:“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只有阶级的真理,绝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真理。”“四人帮”一伙炮制的《哲学小辞典》更是公开鼓吹“在阶级社会中,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并且武断地说:“反映社会领域真理的阶级性是十分明显的。”“反映自然规律的自然科学,总的说来,同样也是具有阶级性的。”由于林彪、陈伯达、“四人帮”在学术上搞文化专制主义,扼杀“二百”方针,在他们控制宣传舆论阵地的一段时间内,报刊上千篇一律地肯定真理是有阶级性的。因此,真理具有阶级性的观点就占了绝对的“优势”,好象是不言而喻的事了。  相似文献   

6.
文学典型的共性究竟包括些什么?它的共性同阶级性是一种什么关系?典型的共性和个性存在着一种什么关系?这些问号构成了复杂的典型问题。汤龙发同志《关于文学典型的共性问题》(原载《湖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一文对此做了较深入的探讨。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在这里,我们仅就汤文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正确把握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性即指人的社会属性,阶级性是阶级社会中人的主要社会属性,不同阶级的人亦有着共同人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文艺不能孤立地表现人的自然属性,不能表现抽象的人性,但不能不表现共同人性。近年来,无论是在对文艺的人性与阶级性的探讨中,还是在文艺作品对人性的表现中,都存在着明显的失误。  相似文献   

8.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以及与此相连系的真理面前是否人人平等的问题,本来是一个应当自由开展讨论的学术问题。特别是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理论工作者的认识很不一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前曾展开过多次讨论。但在林彪、“四人帮”控制舆论工具的一段时间内,这个问题却成了一个理论禁区。他们武断的说:一切真理都有阶级性,“始终是阶级的真理”;真理没有阶级性的看法是“谬论”、“反动观点”、“为复辟资本主义大造反革命舆论”。他们甚至把主张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同志看做是“马克思主义的敌人”。至于有谁主张在真理面前应当人人平等,更是犯了弥天大罪,马上帽子、棍子一齐飞来,什么“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政治态度问题是一个关于社会阶级及其成员与国家政治体系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在我国古代,这个问题被称为“民心”问题;在西方,政治态度则被视为一种能够影响政治体制的政治品德。社会的政治态度作为一种主观的取向,归根到底也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阶级性是它的根本属性。政治态度的形成还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政治态度是社会的人,政治态度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主义政治态度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影响、教育下形成的。它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讲的人权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大众的人权;资产阶级讲的人权则是占人口极少数的剥削阶级的人权。“一般的人权”是不存在的。资产阶级将人权冠之以“天赋的”字样,其用意不是别的,正是要标榜人权的超阶级性,借以掩盖其阶级实质。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人始终是阶级的人,人权也只能是阶级的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存在决定人们道德意识,这是马克思义道德观的本质。道德作为调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在物质利益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重视物质利益又鼓励人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物质利益问题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2.
阶级分析法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只有运用这种方法,才能了解政治现象的阶级背景和它所反映的阶级利益,从而形成正确的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政治常识的教学中要始终掌握和运用阶级分析法。下面将政治常识教材中涉及的一些政治现象列举如下。 一、用阶级的观点分析政治的科学含义。 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政治的科学含义,我们应当着重弄清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定阶级的政治,总是集中地体现在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2.政治是一个具有阶级性的概念。政治是一种阶级关系,是社会各阶级之间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  相似文献   

13.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是我国学术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而争论的焦点又在于社会科学的真理有没有阶级性。我认为在阶级存在的社会中,社会科学是有阶级性的,而社会科学所揭示的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人们对社会科学真理的认识和运用是有阶级性的,但这并不等于社会科学真理具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意识形态性,这首先涉及何谓“意识形态”的问题。意识形态作为“虚假观念”,乃是一种“遮蔽”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意识形态批判,则是一种“解蔽”力量。无产阶级不是一个为本阶级狭隘利益作辩护的阶级,它也没有自己的这种狭隘利益。其阶级性要求,不能充当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不能成为意识形态的诉求。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所进行的实践的批判,使他的哲学超越了一切可能的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就从根本上混淆了它同一切旧哲学之间的本质区别。这不仅严重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真谛,而且在实践上也将带来许多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5.
关于真理有没有阶级性的问题,不外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认为一切真理都有阶级性;第二种认为有的真理(指一般社会科学的真理)有阶级性,有的真理(指自然科学以及语言学、逻辑学等真理)没有阶级性;第三种认为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我是持第三种看法的,我认为:真理是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阶级性的。下面围绕讨论中主要分歧之点谈四个问题。一、真理究竟是主观范畴还是客观范畴? 我在去年八月发表的一篇文章里提出了真理属于客观范畴的看法,许多同志表示不同  相似文献   

16.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它与其他上层建筑有共性,也有它的特殊性。道德与其他上层建筑同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这是共同的一面。其他上层建筑,如政治、法律等,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阶级斗争的消灭而消灭;道德则不尽相同,它不随着阶级斗争的消灭而消灭,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而道德依然存在。所以道德从其发生到最后归宿将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具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仍具有阶级性。无产阶级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对阶级社会的道德,还有一定的继承性。本文想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道德的属性。  相似文献   

17.
<正> 如果说,粉碎“四人帮”之前存在着一种只承认阶级性,以抽象的阶级性定义来排斥、代替具体的人性的倾向的话,那末,近几年,随着人性问题的深入讨论,又出现了另一种把人性看成是一种超阶级、超时代的抽象之物,认为人性在阶级社会中可以不受任何客观生活的影响和制约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理论的阶级性和理论的真理性,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提问题的。理论反映客观实际,符合客观实际,和客观实际一致,这叫理论具有真理性。另外一方面,这个理论代表了或反映了某一阶级的利益,那么这理论就叫阶级性。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理论性质作出的判断。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它一方面符合于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这方面说它具有真理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从这方面说这个理论又具有阶级性。不同的理论属于不同的阶级,就有不同的阶级性。资产阶级的社会学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为重要的基础工程。”做为高等院校应如何强化这种“本”意识,搞好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工程”建设呢?本文拟从加强和改进大学德育工作方面谈几点学习体会。挑战与失误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在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集中地表现在为哪个阶级服务、为哪个阶级培养接班人上。所以,一般来说教育的阶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在第十课中谈到,真理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任何个人、任何阶级的主观意志的,真理只有一个,它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作为“常识”,课文对这个观点没有展开,没有进行具体的论证。有些同志,对于这个“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观点,至今仍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的怀疑不在于自然科学方面,而在于社会科学方面,总感到,说自然科学的真理没有阶级性是符合事实的,而说社会科学的真理也没有阶级性,则难以想通,似乎与事实不符合。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