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高校法治教育顺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法治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大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必要举措。民法典可通过“三切三进四处理”形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即以“马克思主义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建设关系”“维护法律权威与提高法治素养”三个教学内容为切入点,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三条融入路径,通过处理好民法典教育与普法宣传、民法学教育、宪法教育、大思政课四重关系,完成法治教育大使命。  相似文献   

2.
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不仅是法治教育的鲜活素材,也是检验法治教育成效的一面“镜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发生,凸显了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法治教育知识化、权利义务一致性教育实效低、高校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力度弱、教育评价机制缺位。各高校应站在更高的理论视角思考当下法治教育的本质与不足,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法治教育,这主要包括:优化法治教师队伍结构、加强权利义务一致性教育、注重法治实践开辟第二课堂、以“点”带“面”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构建由“静态”转向“动态”的教育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3.
耿卫华  雷蕾 《成才之路》2024,(11):29-32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大学思政教学课程体系的起点课程,重视从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修养的角度来培养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十分有必要将红色精神谱系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注重“课程讲授+实践探究”模式的构建,注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注重“课堂教育+日常教育”全面渗透大学生活,注重“传统+新时代”红色精神素材的优化选择,注重“红色精神+思政法治”作业设计等措施,有效培育大学生的红色基因,引导大学生明确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与作用,确保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与法治修养。  相似文献   

4.
高校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的主阵地。德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政治功能和法定职责;荣辱观教育是高教政治功能的必然性要求和高教法治的基本内容。在“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今天,应该用“依法治教”的精神和措施保障荣辱观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2021、2023新版高校思政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在原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上加以改版和内容的适度调整,这是顺应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包括中小学思政教育中的“法制教育”相应地走向“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其理论性和政治性明显增强。这个转变对思政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学难度也相应增加。运用最新刑法修正案的亮点及其相关案例贯穿整个法治内容教学,既具体又生动、既有趣又有效,或许可以作为思政教学教改的一种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课程,是法治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更是播下学生法治素养种子的土壤。在法治教育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法、“辩”法、“用”法、“践”法,让学生意识到法律法规,形成规范性的法治观念,强化学生的“用法”“护法”行为,将法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面对新时代的新情况、新任务、新挑战,封闭式传统教育模式将难以适用当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辽阳职业技术学院拓展教学思路,摸索以“思政课+雷锋式职业人+职业教育”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形成了融雷锋精神、职业教育和思政课教学为一体的特色教学模式+移动的思政课,大大提升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相似文献   

8.
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大学生是校园的主体,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创建和谐校园、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法治素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应相得益彰,共创和谐。这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榜样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主体、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方面具有内在耦合性,使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更加可感、可知、可学。高校在推动学生榜样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实践中,需进一步重视学生榜样在思政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加强学生榜样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学生榜样进思政课堂的实践机制、创新学生榜样进思政课堂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10):134-135
由于对法治教育定位的偏差及受教学条件与教学手段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法治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应当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为起点,加大法治教育力度,优化教育模式,拓展教育形式,以期实现高校法治教育的飞跃。  相似文献   

1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法制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确立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是人们对法治极度信服和崇拜并以之为精神寄托和行动准则。法治信仰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教师往往将其作为重点、难点讲授,可效果总是难以尽如人意。造成这种情况有诸多原因,笔者认为.不能科学把握法治、法治信仰、法治信仰教育的内容和性质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高校德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长时期一直被简单、片面地为单纯的课堂理论教学所包办,从而形成了一种“理论专修”式的德育思维方式和教育教学实施模式:当代青年学生社会实践生活本来就先天不足,而现行教育模式更使他们后天失调,无法满足其思想道德发展的要求、只有构建一种以理论认知教育为基础,以校内情感体验性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为重要环节的“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模式.才能真正使高校德育走出困境.提高实效。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创新,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要立足于我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现实,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实施以德治校、以德育人、以德修已,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融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分析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阐述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高校社会实践教育社区化模式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重要手段,然而时下通行的社会实践教育模式却与大学生学习生活存在着时段、环境、活动等的“隔断”,严重影响着社会实践教育的实效。要改变这种状态,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社区化。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德育教学存在的培养过程断档、课外教育管理松散、教育资源缺乏整合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为此,以“复合式”内容设置和“学分化”管理机制为突破点.通过对新时期高校德育教学进行系统化、规范化设计与实践,有望实现高校德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我国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根本任务是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树立崇高理想,它是使人成为人的课程.然而现在的高校“基础”课中教育者过于显性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的不当,导致大学生产生了一些排斥和抵触心理,不能充分发挥“基础”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基础”课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最终培养当代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8.
《考试周刊》2019,(99):103-104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确定原法治宣传日12月4日为我国宪法日。2016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教育部联合提出并组织"法治进校园"的系列活动,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推进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而对于一所地处火车站和汽车站附近的小学来说,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学校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守法的自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韦娟 《江苏高教》2000,(1):123-123
新形势下,改进和加强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使思想道德教育的哲学定位不仅在认识上而且在实践上落到实处,需要注意四个“着眼点”。 第一,着眼于“建设”。思想道德教育的哲学定位要同加强实践环节的各方面的建设联系在一起。首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建设,包括社会政治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和客观物质环境等。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规律之一。其次是制度建设,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从高等学校的实际出发,制定出适用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大纲和分年级学期实施的计划,使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原则、任务、内容等有明确的规定,同相…  相似文献   

20.
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这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融合途径指明了方向。以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一致性为视角,探究二者融合的途径,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维护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