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梁启超对现代科学的体认经由传统"格致"到一般意义"科学"再到广义"科学"的观念演进历程.在沟通格致与科学,厘清"学"与"术",从学理与实践深化科学概念的基础上,以政治与致用为关切的梁启超科学观念,与中国格致学传统、日本"科学"统一观及其政学兼顾的独特身分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科学2.0"还是"科学Ⅱ",一些控制论与系统科学家们认为科学正在发生结构革命。而推动这一研究到达一个新高度的,则是维也纳史太白技术转移新控制论中心的卡尔·米勒教授,他以二阶控制论为基础,基于生物学个人如何构建一个"知识实在"的认知论点,将观察者视角引入提出科学研究,通过对一阶科学进行反思和重返,提出统一科学的二阶科学,成为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回顾了国际经济地理学发展历程,其发展不仅是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还受来自包括经济学在内的其他学科的影响,并具有坚实的科学哲学基础。本文认为中国经济地理学需要在认清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基础上,坚持优良传统——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并积极占领国际学术战略高地;需要在加强具体问题理论研究的同时,加强科学哲学和方法论基础;需要在坚持地理学基本思维和方法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外来学科的知识;需要坚持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议题多样性的有机统一;需要努力改善学术生态环境,为中国经济地理学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文章最后指出,未来经济地理学的重大研究领域应该包括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区域间利益协调和补偿机制,全球化、金融危机对中国区域发展的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研究新变化,气候变化区域响应,区域自然灾害的预警、危机恢复管理等。  相似文献   

4.
王婕  谢亚斌 《大众科技》2014,(10):188-190
魏晋时期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占主要潮流的哲学形态是玄学。玄学具有完整的哲学体系,有无之辨、言意之辨、名教与自然之辨及才性之辨这四大主要论题共同建构了魏晋玄学的庞大体系和深厚的理论基础。目前对魏晋玄学的四大论题系统的研究尚且存在不足,从四大论题分别加以论述,使魏晋玄学以完整的体系出现。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任职清华国学院导师期间,完成著作并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其中他首次确立"自然科学史"的地位,明确"自然科学史"与中国文化专史、学术思想史以及哲学史、史学史、社会科学史研究的层级关系,沟通科学、技术与新史学的内在联系.在明清学术史研究中,梁启超初步梳理中国科学技术史,从社会、文化的意义上检讨中国科学技术的历史与现状.他力求通过促进科学文化传播,实现建构中国"学术社会"的理想.这构成其科学文化学术实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 《科学中国人》2012,(22):12-13
一、总体介绍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简称CSLC)成立于2005年,是国家"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是一个文理兼容,涵盖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学科领域的跨学科研究中心。中心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高、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院士1位,教授18位,副教授及其他研究和辅助人员28人。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研究对于"技术哲学"与"哲学认识论"均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对现代信息技术朝着一种"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方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撑。国内外学者基于信息技术哲学来探讨当代认识论的研究路向大致有三种:一是从信息技术哲学出发引申或拓展到对当代认识论问题进行探讨;二是从作为哲学元理论的认识论出发拓展到信息技术哲学的研究;三是将认识论哲学与信息技术哲学作为并列重要的理论基架"直接"研究信息技术的认识论问题。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系统探讨中国与西方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强化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历史维度;进一步打开"技术黑箱",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纲领,全面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各子领域诸多更"具体"的认识论问题,丰富信息技术哲学认识论的现实维度。  相似文献   

8.
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再到今天的“科学技术学”,暴露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及其学界的诸多问题。从学界内部来说,当前最急迫的任务是:提高学术水平,力争使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与国际真正接轨。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历史为线索揭示了科学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即兴起、繁荣、衰落 ,并认为当前科学哲学运动处于低潮是不争的事实。为了重振科学哲学这一传统学科的昔日雄风 ,实现科学哲学研究的转向迫在眉睫 ,而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是其复兴的关键与正确出路。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50年代,弗兰克率先在科学哲学界提出了类似于后来出现的"历史主义"的一些观点.虽然属于逻辑实证主义阵营,但他的视野不像一般的逻辑实证主义者那样狭窄,只注重对科学进行逻辑分析,而是在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也重视对科学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的考察.早在维也纳时期,弗兰克就已经开始从较为广阔的视野来研究科学哲学问题,后期的工作则更加接近历史主义学派.因此,可以认为,弗兰克在科学与哲学之间初步架起了桥梁.  相似文献   

11.
"反科学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的对比分析,批判了中国反科学主义者企图借用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抽象概念对中国历史上的所谓"科学主义"思潮进行非历史性的评价,从而复兴传统儒家文化的特殊学术主张.指出,这种特殊的学术主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消极影响,并强调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在全民中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申明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为促进中国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发展,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与科史哲奖基金会理事会(筹)联合设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奖",旨在奖励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领域的青年著作,促进青年学者的学术进步与职业发展。本届奖项的评奖范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正式出版的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或相邻领域的学术专著;获奖人的年龄(以出版年为准)不超过  相似文献   

13.
大森庄藏,日本在百余年广泛吸收西方哲学之后,第一位运用活生生的日语来作彻底思索的科学哲学家。大森哲学原创性并非某种文化的独特性,而在于对没有东西方之分的普遍问题上。大森哲学的核心问题——知觉问题,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是从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以来一直存在的普遍问题。研究物理出身的大森之所以走向哲学,起因是对量子力学的观测问题的质疑。促使大森走向哲学的是贝克莱《视觉新论》,而维特根斯坦和柏格森对大森哲学的形成影响较大。大森的哲学是像物理学一样具有公共性、可以在广场上对话的散文式哲学。大森通过拆除对于日常生活的事实经验的误解(物与心、表象与本质等二元论),提出了更加切合实际的"当下显现的一元论"。并认为:"精密描述的枯燥无味的世界像(科学描述)和花红柳绿、生气勃勃的常识性的省略像(日常知觉描述),只是对‘同一个’事物的‘重叠描述’"。  相似文献   

14.
2005年7月8日至11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在太原市万狮京华大酒店举办了“全国‘当代科学哲学发展趋势’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6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与哲学社会学学院的4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到会听取了报告。本次会议是就郭贵春校长主持的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编号:04JZD0004)为中心议题召开…  相似文献   

15.
超越"科学大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名科学哲学工作者 ,笔者当然十分关注 2 0世纪80年代以来本领域内出现的种种新的发展趋势 ,包括STS研究、科学知识社会学、社会建构主义、“科学元勘”等 ,乃至后现代主义的广泛影响以及近期由于科学家的直接介入而爆发的“科学大战”。对于相关发展的介绍可见各报刊杂志上已发表的诸多文章 ,笔者在此也并不试图对各种相关的发展取向作出具体评论 ,而只是希望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的科学哲学研究可以、或者说应当从上述的发展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一、相对于 2 0世纪 6 0、70年代而言我国的科学哲学研究现今无疑已经表现出了更大的…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学的研究对象、认识方法迥异,中国生命医学与现代生物医学的结合,决不能视为技术上的简单叠加,更不是知识兼并,近50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已证实了这一论点,真正中西医学理论层面上的结合不但有待于现代基础科学前沿的发展,更有赖对科学哲学的再认识:认识到人类科学体系发展的多元性结构,承认至少它有东西方的两个源、两个流,摒弃以西方现代分析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作为评估科学发展取向的唯一标准.唯其如此,东西方科学文化才能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求同存异,才能成功地构筑互相结合的"融通走廊",建立公平、兼容的科学评价体系,才有可能熔东西方医学为一炉,在新的世纪里,创建人类统一的新医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强调确立统一的情报学哲学基础必要性的基础上,回顾了现有国内对于情报学哲学基础的主要观点,归纳为科学哲学观点、信息哲学观点、批判现实主义哲学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以及其他哲学观点。我们认为尽管每一种观点都能在某一方面解释情报学的本质,但建立统一的情报学哲学基础,非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莫属。  相似文献   

18.
柳永夏  赵光远 《现代情报》2012,32(8):154-156,161
科研评价机制创新是当前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以社会科学为例,针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中建立分类评价标准和多元评价体系的要求,以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创新的必要性和障碍因素分析为基础,提出了短期内加大学科发展基本规律和学术评价基础理论研究、中期通过推动学术价值评价和学术能力评价分离、长期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评价文明建设的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的总体思路与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19.
今年初,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在《环球》杂志上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的说法,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女士对此提出了强烈的反驳。这二位中国国内的著名人士在几大媒体上针锋相对的辩论观点越来越把公众读者群鲜明地分为了二部分。众多的学者、甚至是市民也加入进来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一时社会舆论颇为热闹。无疑这应该是21世纪到目前为止关于科学最有意义的一次公众参与的大讨论,这有些让我们想起也是在上个世纪初发生在中国学术界中关于"科学"与"玄学"的那场著名辩论。有趣的是那场辩论的起由也是由一名当时的国内著名科学家丁文江的《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一文所引起,后来又有众多社会上的著名学者、名流加入进来,如梁启超、胡适、唐钺、瞿秋白、吴稚晖、陈独秀、邓中夏等等。那场思潮辩论的结果是科学占了上风,似乎从此在中国这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国家里,曾占主导地位的"玄学"让位给了科学,或者说在人们的心里,已有的平衡被打破了。但今天的这场似乎是科学与敬畏大自然之争呢?在这一期的"科学与文化"栏目里,我们刊出二篇文章。一是著名的环保人士唐锡阳先生的文章,第二篇是北京几位在研究"科学"这一领域里很有自己学术思想的青年学者之间的谈话。显然这二篇文章的观点都是何祚庥院士观点的对  相似文献   

20.
我对自然辩证法的兴趣是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萌生的。我学的是“哲学专业”。在对一般抽象哲学的研读中,我意识到,哲学与科学的分离,使某些哲学变成了转述某类私人话语的场所,这些私人话语可以完全不顾及科学的发展。于是,一方面,流行哲学成了科学家们很少关心的领域;另一方面,越是不懂科学的哲学家越是起劲地排斥科学。自然辩证法的学术态度与上述的两种态度截然不同,它试图要在科学与哲学之间修建一座相互融通的桥梁:从科学的一般性成果中批判性地建构出哲学的理论,用哲学的方法来阐释相关的科学问题。正是自然辩证法的这一性质使之能够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