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84年10月,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李大钊学术讨论会汇集了学界许多知名学者,开启了李大钊研究新的征程。从此,李大钊文献整理有了新进展,研究论文、专著大批涌现,推动了国际学术交流,对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成立起了促进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李新、彭明、张静如诸先辈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朱成甲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李大钊研究学者。他从1978年开始从事李大钊研究,至今已经40年,被学术界公认为研究李大钊最有成就、学术水平最高的学者。他的文章《李大钊对袁世凯的认识过程》与专著《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李大钊传》(上),被学术界誉为李大钊研究的"三部曲"。本次访谈,回顾了朱成甲先生研究李大钊的过程,阐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的反响,揭示了朱成甲先生持续、深入研究李大钊的内心动力,体现了当代学人不忘"先驱者"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同时,由于李大钊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制约,在李大钊身上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些过渡的痕迹,存在着若干与他向共产主义者迈进这个主旋律不太和谐的杂音。对于这些不足我们当然要给予实是求是地评析。但是,有少数研究者在评价李大钊时,却把一些不存在的错误加在李大钊身上,这当然是我们所不能接受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对于李大钊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出版了一本《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起源》的专著。作者对李大钊的思想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细致分析,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们研究李大钊思想无疑是很有启发的。但是,书中  相似文献   

4.
2004年以来李大钊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以来,李大钊文集资料整理有新进展,由马克思主义传播、政治学、文化、史学、哲学、人物关系、史实考证等众多视角入手的研究均有创获。本文介绍其主要成果,并尝试指出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5.
张静如先生是中国李大钊研究的开创者、领导者和组织者。张先生在一生的学术生涯中,一以贯之地坚持李大钊研究,在李大钊研究资料的搜集与研究、李大钊生平活动与思想体系、李大钊研究史、李大钊研究的新领域开辟、李大钊研究国际化以及培养李大钊研究后备队伍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张先生从事李大钊研究有着丰富的学术思想,张先生李大钊研究的丰富学术思想包括:知世论人、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研究理念;学科交融、视域宽广的研究视角;加强基础、还原本真的学术追求;总结得失、不断开拓的治学风格。张静如先生对中国李大钊研究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开拓与创新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过去学术界对李大钊的革命理论与对革命的贡献研究甚多,成果丰硕,而对其学术思想研究不够,成果较少,至于李大钊对太平天国的论述则基本无人提及。本文研究李大钊是如何论述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与经验教训的,以及李大钊论太平天国的历史背景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周良书  孙延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4):16-23,30
李大钊和毛泽东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前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人,后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者。毛泽东与李大钊的交往经历,对李大钊历史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继承,对李大钊关于中国革命对象、动力和策略等思想的发展,是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大成者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的这种交往互动、代际传承和知识创新,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必须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关于文化的精辟论述,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的重大创新发展,研究意义重大。近三十年来对李大钊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李大钊文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内涵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的价值意义研究。通过概述和评析李大钊文化思想研究的现状,以期对进一步研究李大钊文化思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吴汉全教授是全国知名的李大钊研究专家,受业于学术大师张静如先生门下,传承张先生关于李大钊研究的学术思想.近30年来,吴汉全教授坚持不懈地开展李大钊研究工作,主要贡献是:加强李大钊早期思想的研究,为深化李大钊研究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注重李大钊思想渊源的研究,力图勾勒出李大钊历史活动的中外文化背景;开展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研究,展示李大钊革命活动的突出贡献和历史地位;重点研究李大钊的学术思想,阐明李大钊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的贡献;研究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贡献,在开拓李大钊研究新领域上下工夫.吴汉全教授的专著和论文,在李大钊研究史上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0.
《滨州学院学报》2020,(5):63-67
"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先驱者的初心与新时代的使命"为主题,对李大钊精神和初心使命、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李大钊思想理论、李大钊革命活动以及如何深化李大钊研究等进行了深入研讨,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必将推动李大钊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李大钊的青春哲学以中国传统思想与进化论相结合,论证青年发扬生命力再造中国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对尊孔复古思潮的批判与对民彝的崇尚确立了实现青春中华之再造的途径。纵观李大钊思想的发展,可以认为,青春哲学是李大钊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论述了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必然性,确立了新文化传播的方向与内容,其理论与实践有五个方面的特色:第一,他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第二、李大钊确立了跨文化传播的标准;第三、李大钊跨文化传播的受众的广泛性;第四、李大钊跨文化传播的风格的独特性;第五、李大钊跨文化传播的效果的强大性。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一生热爱旅游,旅游也对李大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旅游文化培养了李大钊的爱国精神,砥砺了他的品质,为他向马克思主义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生前在繁忙的革命活动中,写了近五百篇的文章,包括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论及诗词、散文、杂文等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重要财富。但他牺牲后文稿散佚在中外报章刊物上,收集起来困难重重。早在三十年代,鲁迅主持编辑《守常文集》一书,仅收文三十篇,十余万字。建国后,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有关方面有组织地收集和整理李的遗文,于1959年出版了《李大钊选集》,收文一百三十三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撰写了多篇关于列宁的文章,在一些文章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列宁的成长经历及革命经历,体现了李大钊对列宁的崇敬之情.从中可以看出,列宁的一些经历与李大钊颇为相似,尤其是在"家庭精神"、简朴生活和办报宣传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同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列宁与李大钊在个人经历方面都展现了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  相似文献   

16.
李颖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2):20-27,75
理解李大钊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既不能忽视时代条件的推动作用,也不能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五四"以前,李大钊矢志追寻的民族解放理想在现实面前陷入困境。与此同时,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发表以前,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话语与方法已开始出现或渗透于李大钊的著述之中。李大钊初步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与他自身的思想诉求之间形成了内在自洽,从而引领李大钊从一个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并不是单纯基于时势的情绪化选择,而是一种基于比较、批判和鉴别的理性化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关于最近外交团的态度的报告》是一份研究李大钊在1927年初开展外交活动的重要材料。根据这一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李大钊为武汉国民政府进行外交活动的一个侧面和李大钊在茼、美、法和日本外交使团中所作的外交努力。1927年初李大钊的外交活动,对于武汉国民政府争取外交上的主动,策应北伐战争的进行,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的青春观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影响较大,它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表明李大钊怎样从一个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本文即从他的青春观及其内含的哲学思想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在近代中国率先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阐述宗教的二重性以及对待宗教的态度。系统梳理李大钊宗教观,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和理解近代以来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抗西方侵略斗争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丰富中国共产党宗教观发展史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最先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借助国际力量推动中国工人运动,认识到中国的工人阶级应当团结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李大钊深入到中国工人群众生活中,开展教育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导和组织开展了多地工人运动,促使理论与具体实际有效结合。李大钊参与领导成立多地工会组织,保障工人阶级的利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动工人运动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