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读威廉·布莱克的三部诗集:《诗的素描》、《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的意象,分析这三部诗集中意象的关联。指出:《诗的素描》的篇尾意象与《天真之歌》的篇首意象构成以“天真”为纽带的意象链,在《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中则存在寓意于同一物象链中的两条不同的意象链。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利用意象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悟或情感,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纳尔逊·曼德拉的自传《漫漫自由路》中,以“行路(walk)”意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本文结合概念隐喻相关理论,在意象与隐喻含义的关联中解读“行路(walk)”意象的含义,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布莱克的诗歌《天真之兆》(Auguries of Innocence)中“沙”意象的形成与他所处时代的科学革命与社会革命密不可分.对诗中“沙”意象的解析须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视角同时进行——不仅要从“自然”的视角出发,透视“沙”意象所代表的“微”与“宏”的对立统一;还须从“社会”的视角出发,解读“卑”与“尊”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意中之象,是“人心营构之象”(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下》),意象营构的必备条件是主观的情思与客观景物之间的有机交融。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向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诗经》运用的是现  相似文献   

5.
D .H .劳伦斯的小说中充满了象征。在《儿子与情人》中 ,贯穿整部小说的意象是“花”。“花”暗示了小说中重要的 3个女主人公 ,暗示小说中事态的发展。对花的解读 ,即是对主人公的解读 ,对小说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视赋比兴三者为《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这一观点,受到人们普遍承认。但在《诗经》研究过程中,却明显地存在这样的倾向:重比兴,轻赋法(尤其是雅颂中的赋法)。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条:其一,赋是“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缺乏形象性;其二,雅颂是朝廷之歌,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大部分是反现实主义作品,这就决定了它多用赋的手  相似文献   

7.
阮籍、陶渊明和王维所处时代际遇各异,在遭遇到人生困境尤其是政治挫折之时,他们都选择了退却,同时还以诗传心声.但是在诗歌的意象选择、思维模式、精神风貌方面却相去甚远.这里除了他们各自的家庭影响和性格差异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思潮的变迁,阮籍之外“玄”内儒、陶之儒道交融、王之归心佛理,是其诗风大异之关键.阮籍《咏怀诗》意象继承楚辞、以神话居多,精神风貌上展现的是“穷途恸哭”式的儒家之悲愤;陶渊明《饮酒》、《咏贫士》、《读山海经》、《杂诗》等作品,意象中虽有神话,但以历史类的居多,展示的是“倦鸟知还”的“固穷”、“任真”;王维辋川诸作意象以山水田园为主,展示的是“水穷云起”的随缘任运.这一线索也展示了古代士人在立德立功方面受挫之后转向内心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一个青出于蓝的《左传》选本─—读《左传纪事精选》高海夫诚如梁启超所说,《左传》乃“秦汉以降史界不桃之大宗”(《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章),为有志于研究中国古代史者必读之典籍;而且其“文章优美”,记事者“严谨而分明”,“委曲而简洁”;记言者“渊懿美茂,而...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批评当下我们的某些新闻入手,介绍分析了斯诺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再次来到中国写下的长篇报告文学《今日的红色中国》,从而归纳出:(一)“陌生化”写作的斯诺;(二)探真求实的斯诺;(三)勤奋敬业的斯诺;(四)睿智理性的斯诺.文章同时指出,斯诺是一个跨越国界的文化典范,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消解着东西方的“神圣化”与“妖魔化”.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离骚》意象美的探索,主要表现在对“花草”、“男女”、“媒鸟”、半神性心灵归依型人物、神话等意象系列的研究上。对过去十年《离骚》意象美的研究情况加以梳理和评述,并探析《离骚》意象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朱子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2年版 )卷 4 4《以德报怨章》 :“又问 :‘“以德报怨 ,宽身之仁也 ;以怨报怨 ,刑戮之民也。”此有病否 ?’曰 :‘此也似说得好。“以德报德” ,自家能饶人 ,则免得人只管求怨自家 ,故曰“宽身之仁也”。如“以怨报怨” ,则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外人”一语三度出现,其中“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然而长期以来被误读为“桃花源外面的人”。误读可归纳为四种情况:一、只是单纯误读“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之“外人”一语;二、对“外人”的误读造成《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的解读矛盾;三、对“外人”的误读使论文本身出现逻辑混乱;四、以对“外人”的误读为主要依据,构建“纪实说”或“虚构说”。《桃花源记》确实有纪实因素,也不排除有虚构痕迹,但是二者皆不应建立在对“外人”一语误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3.
关于“父母”之“父母官”义的起始,《辞海》(1979年版)认为“大抵始于宋初”。《辞源》(修订本)没有明确说明。我认为“父母”之“父母官”义当起始于春秋时代。《诗经·大雅·洞酌》云:“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饣奔)(饣喜)。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是说在上之人当以斯民为父母,要有慈祥恺悌之念,这样在下者才有亲附来归之诚。毛亨传曰:“岂,以强教之;弟,以悦安之。民皆有父之尊,有母之亲。”朱熹注曰:“君子,  相似文献   

14.
对《红楼梦》书名“红楼”与“梦”两个意象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进行重新解读,发现“红楼梦”既指“红楼”故事本是“南柯一梦”,又意指“红楼”人物终逃不过“梦”的悲剧结局.根据“红”在中西方文化象征意义的不同,选择“rosy”代替以往译本中常用的“red”来翻译书名中的“红”,提出了全新的《红楼梦》英译书名——A Dream of Rosy Mansions.  相似文献   

15.
叶圣陶提及的“启发导引”教学思想,主要指的是在学生预习前教师给予“提问”、“指点”。笔者从《论语》和《学记》中剖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内涵,认为叶圣陶“启发导引”语文教学思想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叶老的这一思想在以下方面有悖于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本意:(1)“愤”、“悱”是启发的结果;(2)学生预习前,教师“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宜领会”,给予“指点”和“暗示”;(3)“提问不能答”,教师“明白告之”,“印入更深”;(4)教师问,学生答。  相似文献   

16.
《史记》由五体构成.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司马迁作史,列本纪为五体之首,系全书之总纲.起自黄帝,迄于太初,书上下三千年史事,成一家之言.所称本纪者,裴松之《史目》之:“天子称本纪,诸侯称世家”.张守节云:“本者,系其本系,故曰本;纪者,理也,统理众事,系之年月,名之曰纪”.刘知几云:“盖纪者,纲纪庶品,网罗万物.考篇目之大者,其莫过于此乎?……盖纪之为体,犹《春秋》之经,系日月以成岁时,书君上以显国统”.据  相似文献   

17.
诗体小说《唐璜》前前后后共有220多处动物意象的描写。其中,拜伦试图通过复义式互文和隐喻式这两类动物意象,以及与动物意象息息相关的“婴儿”意象强调人本能存在的合理性.展现对人性解放的追求以及回归“自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启发式与日语教学李亚妮(陕西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西安710062;作者,女,27岁,助教)一“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朱熹注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相似文献   

19.
对孔子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之“思无邪”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对此,我们认为:1.“思无邪”之“思”为实词,义为“虑深通敏”;“邪”本义是“饱足”、“满足”;2.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不是对《诗》思想内容的总结,而是对《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及功用的概括,其语义为:《诗》所起到的社会效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它使人们从中得到的联想、启示和教育是深远广大,无边无际的。朱熹《论语章句集注》:“‘思无邪’者,《鲁颂·駉》篇辞。”因此,要弄清孔子的“《诗》三百……”之语义、内涵,必须追根溯源,从《駉》考察起。《駉》全诗4章,每章8句。我们认为:诗中的8个“思”字皆为实词,用的是其本义。由《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段注》、《说文通训定声》等可知;“思”本为实词,是睿(或容)的通假字,源于睿之“深通”义而为“虑深通敏”义;与“邪”相对的“无疆”、“无期”、“无斁”皆为“没有止境”、“没有终止”、“没有尽期”之义虼宋颐侨衔靶啊痹诖耸杏ξ扳拧?的假借字,表“饱足”、“满足”义,和“疆”、“期”、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是其成名作之一。它虽然以抗日战争为题材,但又不同于传统的革命战争题材小说。本文旨在通过细读《红高粱》及其相关文本,分析文本中人物形象及“红高粱”意象,解读自由、正义、叛逆、忠诚善良、朝气蓬勃、勇敢顽强的红高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