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亚林  乔飞 《新闻前哨》2005,(10):40-40
[城管会议与“让人心烦的插花地”系列报道]笔者在一次参加一个关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会议上发现,不少专家学者都从正面谈到了如何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好的建议,有一位专家的发言却与众不同,他从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谈到了在武汉这座大城市里存在一个非常不和谐的方面,那就是有很多城区都存在区与区之间的插花地现象。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有一句流传的口头禅:没有事实便没有新闻。而因为发现是客观事实转化为新闻报道的关键点,其实更可以说,没有发现便没有新闻,更不会有精品新闻。一、什么是新闻发现新闻发现是建立在新闻实践基础上的一种复杂的认识和思维活动,是新闻工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发现客观事物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它的特点,主要是对某一个典型人物,或某一项新闻事件,或对事件中的一、二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写,绘声绘色,有情有景,使人们感到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写新闻特写,必须是事实本身有特写镜头可写,并且值得写一个特写镜头。作者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件、人物、场景、细节,特别是广大群众关心的、有政治意义的、有兴趣的某个部分或片断,作细致突出的描绘。有许多特写镜头是稍纵即逝的,要事先有充分、周到的  相似文献   

4.
康振帅 《新闻界》2003,(2):61-62
在日常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人们喜欢美,美也便自然地依附在我们生活空间,蕴含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新闻作为一种目前世界上发表量最大,读者和听众最多,最有影响的一种文体,也要给人以美感。谈到美的新闻和新闻美,也许有人会觉得和美学不搭界,认为新闻重于报道事实,“直  相似文献   

5.
新闻文摘     
光明日报总编辑徐光春说:全局,就是党的总方针、总路线、总政策,就是国家的总形势,总任务、总目标,就是人民的根本利益、崇高理想。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要使自己的工作有益于党的事业,有益于国家的进步,有益于人民的幸福,那就一定要胸怀全局,做到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 全局,就是方向。一篇消息,一幅图片,一则言论,都要传递一个信息,诉说一个道理,都要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积极的,就是消极的。这就是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要做到导向正确,关键是记者心中要有全局。有了全局意识,记者就能自觉地为自己的作品定向。 全局,就是标尺。写什么,不写什么,记者凭什么去判断?哪些事是对的,哪些事是错的,记者用什么去识别?实践告诉我们,只要记者心中有全局,就有了判断事物的准则,就有了识别是非的标尺。有了这个准则,有了这根标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就不会走入迷途,就不会混淆是非。  相似文献   

6.
综观新闻媒体的新闻官司,从新闻媒体本身来看,涉及最普遍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侵害法人及公民名誉权.构成对公民、法人的名誉侵权,应具备四个条件: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行为人实施了侵害他人名誉的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1993年6月15日,我国曾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8年8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又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落实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精神有许多事情要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就是重要的一项。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无疑是新闻界职业道德建设中最重要的内容。对待真实性问题所取的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革命责任感、道德素质和世界观。几年来,新闻界不断同报道中的弄虚作假现象进行了斗争,但严重失实的报道还是时有发生,足见此症的顽固性。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最近说到这一  相似文献   

8.
报纸的功能是什么,简单地理解为宣传是不够的,它没有反映新闻工作的特点。报纸是通过不断传播新闻使读者受到教育,这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读者接受什么,反对什么,是有选择的。读者中存在逆反心理是对缺乏针对性和主观意愿的宣传的一种惩罚。  相似文献   

9.
记者这种职业,每天面对的是万花筒般的世界、万花筒般的事物、万花筒般的采访对象。如何在万花筒中捕捉最绚丽的画面,这就需要记者练就一双敏锐的“新闻眼”。有了一双“新闻眼”,表象中能看出精彩,看出本质和内涵;有了一双“新闻眼”,就会在有些同行对同一事物还处于淡漠状态时,你已经酝酿出一种冲动。 表象中看出精彩,就是在同样的题材中你的眼光高出一筹。或者这本来是个新闻,但有人是见多不怪,有人是不以为然,有“新闻眼”的记者在这种常态下却表现出了自己的独有眼光。以1995年中央级报纸的几篇新闻为例,《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0.
新闻评论与新闻诽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新生 《新闻记者》2007,(10):77-78
台北市地方法院2007年8月28日作出一项判决:新闻媒体从业者胡忠信诽谤陈水扁之女陈幸妤罪名不成立。该案缘由是,2005年10月中旬,胡忠信在电视评论节目中,指责原告"前往美国开户,疑似洗钱"。台北市地方法院认为,该言论为新闻评论和意见表达,不是陈述"确定有开户"的事实。法院认为,是否构成诽谤罪,必须探究被告在主观上有没有相当理由确信所  相似文献   

11.
我是刊院学员,写报道也是从上刊院以后开始的。我有这么一点体会:注意抓住新闻以外的新闻,往往是好新闻。我采写的通讯《杨大妈的胸怀》就是其中的一例。去年年底,我们部队驻地西沟村的敬老院办起来了,我便前往敬老院采访。敬老院办得很不错,村里为敬老院的老人买了十八时的大彩电,专为他们做了一套家具,床上铺的是新被子、新褥子,还有两名妇女专门待候“孤老”。这件事要说新也不算怎么新,但我还是有信心从中挖出点新的东西来。我找到一名村干部了解情况,我得知还有一名九十四岁的孤寡老人住在杨大  相似文献   

12.
一位新闻系教师说,中国的记者只会写没有新闻的新闻,不会写有新闻的新闻。这句话乍一听很刺耳,但细想有道理。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意境     
有一年6月,我采访了一名女记者,请她谈采写体会,随后写了一篇文章,登在《新闻与写作》上。在我的采访本上,最后记了六个字:看唐诗,意境好。当时我们没有继续讨论,为什么读唐诗对新闻采写有好处呢?后来,我在工作中对新闻中的意境问题,逐渐有了一些认识。有境界成高格王国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为高格。这话对诗词来说很重要。我们只要看看唐诗、宋词,都会强烈  相似文献   

14.
不是新闻的新闻石间你一定知道奥斯威辛这个地方吧?在二战期间,有400万人(大多数犹太人)在这座纳粹集中营里惨遭灭绝,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1958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罗森塔尔被派驻波兰时,他的第一次远足就是去那里参观。这是一次普通的旅行,或...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政治     
新闻有三个最亲近的邻居,一个是文学,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政治。其中新闻与政治的关系更复杂、微妙一些。一部现代政治史几乎就是一部新闻史,而一部新闻史最离不开的话题就是政治。政治没有新闻的帮助几乎不可能运转,而新闻离开政治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功。对一个新闻人  相似文献   

16.
搞新闻报道离不开策划。一张报纸要发展必须依靠成功的新闻策划来增加可读性。新闻策划的基础在于是否有丰富的新闻资源,高水平的新闻资源整合是新闻策划成功的保证,经过新闻策划和新闻资源整合推出的新闻作品,应该是采编人员深加工的精品,这对一张报纸发挥好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扩展新闻报道深度和广度,增加可读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搞新闻离不开策划。一张报纸要发展必须依靠成功的新闻策划来增加可读性。新闻策划的基础在余是否有丰富的新闻资源,高水平的新闻资源整合是新闻策划成功的保证。经过新闻策划和新闻资源整合推出的新闻作品,应该是采编人员深加工的精品。这对一张报纸发挥好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作用,扩展新闻报道深度和广度,增加可读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语言和新闻事实的关系.是新闻语言学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点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 一新闻语言源于新闻事实,要受客观事实的制约和检验是先有新闻事实,还是先有新闻语言?这个问题是不难回答的。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当然是先有新闻事实,后有新闻语言。因为事实是第一性的,作为表述事实的语言是第二性的。新闻语言源于新闻事实,就要忠实于新闻事实,源于新闻事实,受新闻事实的制约和检验。这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而文学,在反映生活时,可以采取典型化的手法,人物的模特儿,不拘泥某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鲁迅谈创作》第125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55  相似文献   

19.
图片新闻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新闻报道形式。它具有纪实、形象的特点,受到报刊读者的欢迎。然而综观眼下报刊上的图片新闻,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某报上的一篇报道说:4岁的李圳翔因患白血病,群众争相献血。同时配发了一幅大图片,标题为:《我们献血给他!》图片上共有六人。前排三人,后排三人,都伸出一只挽起袖子的胳膊,另一只手都抓着袖子,神情严肃地向前看。明眼人一看,就会发现这是记者经过精心字批号捆*的一个场面。而实际情况是,献血者总是排队依次去抽血。不到抽血时,是不会事先挽起袖子的,更不…  相似文献   

20.
下基层采访,遇到一些老通讯员,真是无话不谈。闲谈中有位通讯员拿出一叠影印件气愤地对我说:“可耻呀!有人冒名把别人的文章窃为己有上报。”我接过影印件一看,不禁大吃一惊,其中有一篇署名“微文”的,是某报总编辑的笔名。据说此盗窃者被揭穿后,一面狡辩,一面求情。也有人竟以“家丑不能外扬”为他庇护。其实,此类现象并非个别,报刊上常有揭露。但未被发现,至令仍在干着抄袭、剽窃行为的,也不能说没有。抄袭、剽窃、冒名不妨统称为扒手。谨防新闻扒手,治一治新闻扒手,不仅是新闻界的事,也是广大读者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新闻扒手何以能得逞一时?原因或许有多条,但共同的无非有这么三点:一是扒手无德无才。这些人往往思想意识差,写作又无能,见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