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 ,一反从前学者的普遍观点 ,认为时间距离在理解传统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在解读伽氏《时间距离的解释学意蕴》一文中 ,将理解行为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 ,说明 :一、理解者 ,无论他是正统还是异端 ,都是历史传统之中的一个连续点。所以中国近代虽“反传统”成为传统 ,但也没有发生传统断裂 ;二、理解者的成见正是理解得以发生的条件。因此 ,时间距离无法跨越也无需跨越 ,中国儒学研究也不必一再要求回到孔子 ,这成见已成为真实的儒学历史 ;三、理解传统的目的是为了规划我们的未来。这也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雷春华 《考试周刊》2014,(76):157-158
<正>一、解释学概述解释学又称为"诠释学",解释人们如何理解,揭示的是人类精神活动中的"认识"问题,是对意义理解与解释的哲学研究。多数文献把解释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三次转向的解释学理论:第一次转向是"圣典式"的理论方向。这种解释学流派以19世纪哲学大师施莱尔马赫等人为代表,是方法论导向的解释学。在施莱尔马赫看来,解释学的目的是寻求文本及作者原本意义,即初始意义。他认为,文本和意义之间必须一一对应,  相似文献   

3.
新解释学及其后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解释学虽然象旧解释学一样仍然以研究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为主要目标,但它几乎在“解释学并不是一种获得真理的方法”这个观念的支配下改变了每一个解释学命题的传统意义。新解释学为“成见”和“循环”正名,并把它们归结为理解活动的本质,由此获得了一种历史意识。由于确信人是通过语言拥有世界的,语言问题就成为新解释学的灵魂。这些见解导致新解释学否定了西方传统的理性观,表现在它不再承认理解的确定性和解释的客观性。由此,新解释学被认为具有强烈的后现代性。从本质上看,新解释学意味着一种丧失了客观性的世界观,这就表明新解释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冲突是根本性的  相似文献   

4.
“理解”是解释学的核心概念。在解释学诞生之初,“理解”主要是指对文本原意的解读,这种对“理解”的认识要求人们追求知识的客观性,有利于人们对人类公认的普遍性知识的学习。但随着解释学的发展,“理解”不再被看作是一种认知方式,而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对“理解”内涵的深刻揭示其实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的不断凸现。反映在教学上,就是要求人们看到不同理解者所具有的独特视野,通过达到理解双方的“视界融合”来生成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学说。现代解释学从人的语言、理解、历史、意义出发,其所主张的本体论的理解观,在不断加深我们对“理解”的认知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看世界”的视域。对于我们理解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多启示。在现代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理解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想,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存在,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解释学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作为理解对象,既表现为符号系统,也表现为意义,理解的实质则是把握文本的意义。理解是意…  相似文献   

6.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两者之间虽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但通过理解可以把这两种视界融合起来。理解之所以能实现,就在于双方的视界不断融合。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的视界不断与被理解…  相似文献   

7.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决定了课程实施取向。而不同的课程取向对课程实施的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为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 ,教师的课程理解必须进行根本转变。哲学解释学为我们认识这一转变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视角。一、课程理解对课程实施取向的影响“理解”问题是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在哲学解释学看来 ,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理解”与“对话”的关系。在解释学的发展中 ,对于理解也有一个过程问题 ,因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复原说。要求按照事物(文本)本来面目去认识…  相似文献   

8.
就西方思想史而言,19世纪上半叶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年代。来自于多方面的力量-德国唯心主义的、英法科学主义的、普遍神学的、哲学辩证法的,铸就了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的多维的和矛盾的个性。任何试图从单一维度界定施莱尔马赫解释学性质的努力,都将是对施莱尔马赫的误解和虐用。他独特地发现了普遍的和恒在的误解,从而终于将只是满足于具体的方法的鄙俗的“特殊的解释学”升华为方法论的恢弘的哲学,施莱尔马赫称“解释学之目标就是最高意义的理解”。他将心理阐释置于语法阐释之后,这不仅丝毫不能证明心理阐释次于语法阐释,恰恰相反,它所透露的是心理阐释对于语法阐释的优先性。推证心理阐释在施莱尔马赫解释学中优先于语法阐释,目的并不在于扬此抑彼,孰为优先的辨析使我们明了施莱尔马赫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在何种意义上堪称现代解释学之父。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又称释义学或诠释学,起源于古希腊。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形成了一般解释学;海德格尔则把一般解释学提升到现代哲学解释学阶段。理解与对话构成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中心话语。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伽达默尔认为,视界主要是指人的前判断,是文体的作者和解释者对文本意义的预期表达,被融合的视界即是文本的“原初的视界”和解释者的“现在的视界”,  相似文献   

10.
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释学是以理解为研究对象的。理解的旨趣在解释学的发展进程中发生了悄悄的转向,形成了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的分立。就其本性而言,作为解释学研究对象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而作为哲学解释学之研究对象的“理解”本质上是对历史的认识;解释学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具体科学,哲学解释学属于哲学。解释学与哲学解释学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但两者的区别是基本的,是两个不同的学科。  相似文献   

11.
德国解释学在从方法论解释学向本体论解释学转变的过程中,伽达默尔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清理和解释前人不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把时间距离提到了重要位置,认为时间距离在理解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同时阐发了它的诠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哲学解释学是以理解为核心话语的,它的理解观为思考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在哲学解释学看来,教师参与课程评价是一个理解的过程,是以教师的“成见”为前提和基础的。教师通过与课程设计者“视界融合”,以“对话”为途径实现自己对课程的理解性评价。  相似文献   

13.
<正>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本质及其过程的理论。现代阅读解释学,以我国现代教育分科教学产生以后汉语文学科的阅读理解、解释和说明为主要研究内容,旨在探究阅读的本质及其发生机制,理解的种类及其途径,解释和说明的方法、价值与意义等。一、现代汉语文的阅读活动现代汉语文由古代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构成,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方法建立了一种以“此在”为核心的生存论诠释学。有别于传统的解释学,它重在从生存论的视野中对“理解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行考察。由此。理解从认识活动的一种派生现象转变为人类经验的基石。理解并非是解读作品或文本现象,而是在镜缘性中把握一种可能性。解释则是把理解中所筹划的种种可能性整理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使诠释学探究的主题与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5.
从解释学的视野中来看教学活动,教学是一个相互理解的过程。教材、讲解、回答等,是教学中作为理解对象的文本。书面文本和口头文本各有优缺点,应当互补。为了达到正确理解,教学必须有必要的对话、讨论,以达到“视界融合”。理解是在“前理解”中的理解,而预习是确立“前理解”的必要环节。理解必须经过“解释学循环”,复习是“解释学循环”的环节。对文本的理解总会有歧义,因此,出题要尽可能避免歧义,而阅卷则应当宽容。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从解释学经验入手讨论生态伦理,把解释作为一种解构和建构的实践活动,用解释学的经验来解释生态伦理,具有实践哲学的意义。通过解释学经验,他逐一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缺陷与可取之处,主张建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交往伙伴般开放的关系,在互相听取对方的前提下实现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的交往经验中,保持对传统的开放性,避免一方沦为另一方的奴隶或工具。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经验对我们当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关于理解与教育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理解”是西方解释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在解释学看来,理解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和研究方法,更是人的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特征,它对于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对于实现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对于个体的人生经验的增长和扩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育理论必须高度重视理解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教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出发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阐述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教师持有成见是理解课程的前提 ;理解是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看“视界融合”的过程 ;而对话是双方实现“视界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情感和意志的活动过程。认识过程与情感意志活动过程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构成了数学教学中一个自然而和谐的统一整体。课堂教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处于“自然而和谐”状况,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而教师的仪表与教态、教师的教学语言和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是构成课堂“自然与和谐”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哲学解释学教育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笛卡尔认识论把理解当作心理和智力过程,哲学解释学理解观认为理解是人类存在本身的基本规定,二者的分野是哲学解释学教育学得以推论的依据。哲学解释学教育学涉及教育目的、教育对话、权威-反思-解放、学习和教育理论-实践关系等范畴。哲学解释学的“居间”精神对讨论如何为哲学解释学教育学定住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