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袁楠 《今传媒》2011,19(3):52-53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以2009年中国新闻网上"90后"为标题的253个文本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媒体如何构建"90后"这一群体的形象,并认为"90后"被贴上了诸多负面的标签,这是媒体与社会的刻板成见,并不符合这个群体的生活常态。  相似文献   

2.
"80后"农民工是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与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明显的不同。媒体不仅参与了对这一群体形象的建构,而且他们的报道会影响整个社会对该群体的看法。因此,分析媒体对"80后"农民工所建构的媒介形象以及媒体建构该形象的原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静一 《新闻世界》2010,(12):103-104
“80后”这个词出现以后,媒体对它的关注从未间断过,那么“80后”的媒介形象是怎样的?又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呢?媒体的报道是否影响人们对这一群体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4.
叶艳芳 《新闻世界》2011,(12):163-164
“90后”作为指称出生于1990-1999年间的人群,近年来频频出现于新闻报道中,建构着“90后”的媒体形象。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中呈现的“90后”形象进行了描述和解读。  相似文献   

5.
马明新 《新闻世界》2012,(8):278-280
“80后”一词开始用于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后来被广泛地运用到各个领域当中,涵盖了整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年轻人。“80后”成长于改革开放后,如今悄然步入而立之年,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本文就媒体中“80后”怀旧现象做了简单介绍,并对此做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这种怀旧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徐珊 《新闻世界》2011,(3):153-154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为了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此后这一代孩子被媒体各界称为"80后"。"80后"起初代表的是自私、无知、懒惰等负面形象;而经过5·12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之后,"80后"成了有热情、有理想、有爱心的青年人的代名词;而近几年的"80后"们慢慢步入成家立...  相似文献   

7.
时下,“80后怀旧”日渐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章将通过研究80后的集体怀旧,分析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号中“80后怀旧”的呈现方式,解魅“80后怀旧”现象的规律和特征.文章认为,80后的怀旧,是该主体进行的对童年记忆重塑和再造的想象,是80后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而“80后怀旧”现象,在80后童年与现实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是媒体与新技术驱动、怀旧主体与消费主义商业营销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媒体对80后大学生形象的建构,解读媒体所建立的80后迷思,并建议媒体对80后大学生进行报道时,可以依据一些准则检视自己是否带有偏见,避免损害80后,而读者在阅读时,也可以依循这样的批判意识思考性地解读报道。  相似文献   

9.
作为伴随信息技术成长的大学生群体,"90后"大学生受到网络的影响较深。就目前现状来看,"90后"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网络使用的自我约束力、缺乏辨别网络内容真实性能力和缺乏正确的道德法律意识等多种问题,值得教育界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90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一些“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工作者渐渐走进新闻队伍,有的已成长为多家媒体的主力军。在不少人心目中,“80后”、“90后”是独生的一代,是“没有责任的一代”。客观地讲,这一代人虽然有不成熟的一面,但他们充满朝气和激情,有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眼光。他们渴望被认可和重视,特别是在情感方面和自我价值实现方面的渴求更加强烈。如何引导这些后起之秀扬长避短,是保持新闻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摆在各级新闻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龚蕊 《新闻世界》2011,(2):138-139
"80后"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出生到成长都得到广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各种有关"80后"的报道也是络绎不绝,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报道不仅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本文通过对媒体关于"80后"一些报道进行分析,从而探索媒体对"80后"的形象是怎样进行建构的。  相似文献   

12.
孙立 《大观周刊》2011,(47):67-67,48
自2008年开始,“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90后”大学生的各种说法也纷沓而至。他们自信张扬、个性鲜明、思想独立.而诸如“非主流”、“火星文”、”炫富”等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作为一名高校第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通过与“90后’’大学生的直接交流接触中,结合他们所特处的时代背景,清楚的认识到“90后”大学生的可塑性和多样性.并对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子进行浅薄的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传播多元化使“90后”成长处于一个复杂的背景之中,传播生态衍变伴生了“90后”性格形成,也造就了这个群体独特的社会行为模式。当主流信仰遭遇非主流时,大学思政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要深入了解新传播语境下“9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了解、走入、平等、引导成为“90后”思政教育的密钥。  相似文献   

14.
王婷  姜晶晶 《新闻世界》2012,(6):144-145
年轻的“80后”开始在网上铺天盖地的集体怀旧,究竟有哪些社会和心理层面的原因?本文对“80后一际旧进行探讨,以期能够理清其怀旧的缘由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王艺臻 《今传媒》2014,(4):30-31
"乌合之众"是指人们常说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集合。群体中的个人因为受到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会表现出"低智商",滋生出"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这在意见多元化,表达自由化的自媒体时代,表现更为突出。2013年2月,"李某某轮奸案"在网络爆发,网络传播环境中呈现出非理性表达和暴力言词一边倒的局面,对自媒体时代"乌合之众"的心理特点分析将有助于网络传播环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间的推移,"70后"、"80后"这两个词语的意义已扩展成对两代人的整体称谓。本文从媒介进化和媒介环境的变化角度来分析这两代人的代际特征,提出了"媒介代际"这一说法。  相似文献   

17.
杨曙 《出版科学》2011,(4):49-52
出版业在"80后"作家图书的商品化趋势比在传统精英作家出版中要明晰得多。传统精英作家图书出版往往以"高等教育""高等文化"等为标准定位,使学者习惯倾向围绕既存的"高等"观念的普遍性,而忽略了"80后"作家图书出版与众不同的个别性。"80后"作家图书的出版则可抛射出改变本身以精英面貌出现的精英作家图书作为"文艺场域"一部分的内在能动。"80后"作家图书的出版又具有很强的区分性和等级性。  相似文献   

18.
漫谈“80后”:认识范畴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如果我要说根本没有所谓"80后"的存在,你一定认为我在睁眼说瞎话.我们怎能对如此庞大的社会人群视而不见呢?而且,我们的媒体不是每天都在拿这个群体说事儿吗?事实的确如此,乍一看,当下的我们几乎被"80后"包围着,他们无处不在,人们谈论任何事情似乎都离不开这个群体.有人要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就一定拉上这个群体.毫不夸张地说,"80后"几乎成了当下某些媒体的"春药",总能让他们亢奋不已.  相似文献   

19.
田香凝 《东南传播》2012,(10):79-81
随着网络热词"屌丝"的流行,新闻媒体报道开始不断关注这一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屌丝"的媒介呈现进行了研究,发现大众媒体对"屌丝"概念的认知存在偏差,将这一群体弱势化、卑微化。本文分析了报道偏差的倾向类型、形成原因和社会影响,并对媒介差异现象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4,(12):40-44
近年荧屏"80后"题材电视剧,存在"青春/恋情——婚姻/家庭——育儿/养老"两次明显的主题转向。"80后"题材电视剧作为"80后"生活境遇的时代镜像写真,话题成为"80后"影像叙事的动力来源与基本策略。而话题背后隐喻的则是根植于社会大转型"80后"这一代特有的集体困惑与集体焦虑,具体而言表现在生存焦虑、身份焦虑和精神焦虑等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