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历史的角度而言,自80年代中期以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和“重写文学史”口号提出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便在逐渐繁荣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结合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代表90年代当代文学史写作实绩的个案来看,当代文学史观念的创新与实践、学术与个性,都因历史的沉积、容纳的限度以及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顾彬以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为中国文学研究、中国文学史写作,乃至广义以中国为对象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再一次提供了一个问题的范例,即在基督教/欧洲/西方文明主导的知识体系内,描写中国——作为不同于前者的“世界经验”之一种——如何成为可能。或者按循顾彬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先驱者之一,黄人1904年开始撰著其《中国文学史》;并于1907年,作为教材由东吴大学堂内部出版。虽然是中国文学史初创时期的专著,但黄人《中国文学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极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从“精神上之文学史”,“实际上之文学史”,“文学史研究自然不妨破成格而广取”,“世界之观念,大同之思想”,以及分期和体例的匠心独运等方面,论述了黄人《中国文学妨对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学史正义”属文学史观范畴,作为对给定语境的文学史述的观念预设,它实是一种有方法论效应的导向性研究框架,当它设定了楔入文学史的价值视角,也就会衍生出史家甄别与评判相关作家、作品暨思潮的尺度,就有怎样的文学史编撰。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为例,讨论本土语境的现代文学史观;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编为研讨平台,纵论当代文学史观;以陈寅恪、聂绀弩、王辛笛为典型,略论当代旧体诗创作与当代文学史述的重大关系,以及“文学史正义”对当代中国学界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有识之士率先打出了“重写文学史”的旗帜.至今,在这种时代使命的召唤下,研究界确实推出了一些成功的“重写文学史”的范例,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等,皆为“重写文学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在每卷后均附有《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为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等系年,对于使用者大有裨益。但是《文学史年表》中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7.
从1922年胡适创作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算起,中国新文学史的编撰至今已有80余年的历史,其间出现的中国新文学史(或日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著作已远远超过了200部。但是,历史的悠久和数量的繁多并不意味着该项工程的完全成熟或业已竣工,相反,时至今日,中国新文学史的写作却前所未有地成为学科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在国人自撰中国文学史的草创期,龚道耕《中国文学史略论》是一部有思想、有内容、有特色、有价值的文学史著作,但在学界却似乎一直处于被遗忘的状态。龚道耕谈论文学、论述中国文学史,遵循传统的、古典的大文学观,讲求通识,主张“自成体系”,认为文学渊源于六经,反对仅以诗歌、戏曲、小说为主的狭隘文学史观。注重采用中国传统学术资料,特别是传统的目录、史传和诗词文话,从中搜寻出文学史的脉络线索。而对于诸多问题的阐述,持论严谨平实,观点匠心独具,这在早期中国文学史的撰写中可以说是别树一帜、引人深思。因此,若回顾、评价早期中国文学史的创作,龚道耕《中国文学史略论》势必要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自学考试中,《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放在本科阶段才学习的,但它又不是孤立的。专科阶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学习,其目的之一就是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做准备。这种安排体现了学科学习的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文学史虽然有类型多样、头绪纷繁的特点,但它也是有其内在规律性的。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梳理各种知识点,使知识系统化、明晰化。在学习和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方法:(一)线索梳理法文学史和作品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它强调从史的角度来描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通过对作家作品和各种文学现象的研究来勾勒出…  相似文献   

10.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版)是至今仍被大学中文系选用的经典教材;而游国恩诸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北京第1 版)也是建国以后公认的一部反映了时代特色与当时学术成果的文学史教材,所以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出版前,亦作为大学中文系的教材被普  相似文献   

11.
陈义烈 《九江师专学报》1998,17(4):57-60,56
在《诗经》诞生以前,中国还没有一部纯文学著作,文学史家在研究上古文学的时候,常从一些非文学的著作中寻取资料,《周易》一书就被不少文学史摘录引用。本文对《周易》与上古文学的关系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确立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应该从文学本体、价值取向、方法论等几个方面考察。在中国文学史上,从古到今,尽管有很多长篇小说,但从题材内容、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表现的题旨来看,还没有哪一部长篇小说是以商界生活和官商关系为题材内容的,还没有哪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商人的典型形象,还没有哪一部长篇小说明确地表现金融题旨的。高阳的长篇历史小说《胡雷岩全传》正是从这些方面为中国文学史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别地位。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7,(3):60-66
无论是作为学科的"当代文学"的诞生,还是作为事件的当代文学史写作的源起,对它们的考察,都离不开1950年代初的中国新文学状况。换一种说法,在195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学史的编写,催生了"当代文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体现出来的文学史观念与写史立场,对新文学作家作品的取舍与评述姿态,已沉积为学界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重要话语资源。一些当代文学学科研究者关于"当代文学"学科内涵的理论梳理,为《史稿》与"当代文学"诞生的内在关联提供事后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吴福辉先生2010年1月出版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在看似中规中矩的"发展史"框架中实则另辟蹊径,体现出诸多创新之处:一是避开进化论文学史观,以合力型文学史观的大视野结构《发展史》;二是采用了织毛衣式的一片一片的写法,又分别以文学典型年将各片绾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追求图史互动、图文并茂的特色,各幅插图与综合性图表分别拓展了《发展史》的意义空间。以上创新无疑会为文学史的写作、研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顾彬的言论常常让人摸不到头脑,比如,“孙犁的作品是垃圾,它们都是政治政策的图解。”“郭沫若的作品除自传之外,其余都是垃圾。”“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读了刚刚出版的顾彬撰写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多少有些理解他如此这般断言的“底气”,这源于他一直坚持的文学评判标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一书开宗明义自己的文学评判标准,“我本人的评价主要依据语言驾驭力、  相似文献   

16.
《百合花》作为新中国文学的重要收获,早已成为文学教育中常谈的经典。它能从为数众多的革命历史小说中脱颖而出,茅盾的评价功不可没;但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并能在不断重写的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凭借的却是它为批评提供的多种阐释的可能性。梳理《百合花》的接受史,在文学批评与文学史叙述的互动中把握它的超越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它的美学意蕴及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家中,沈从文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作家。他用辛勤的笔,自然朴实的语言反映了故里湘西的生活,使湘西走入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走向了世界。作者以独特的个人风格为人们提供了反映湘西人民生活的艺术作品——《边城》。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史本体缘于文学本体论的概念,大致指的是文学史上出现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等内容.1949年以来,由于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使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过多地涉及到了政治和文化因素,从而遮蔽了原本应当占主要地位的文学史自身的内容.虽然上世纪1980年代就已有进入文学史内层的争论,但这一问题至今仍未得到很好解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进入新世纪,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回归文学本体作了一个表率.文学史研究本体性的回归,既有文学自身边缘化的原因,也有文学研究者自身的努力,外来的文学思潮也起到了不小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出困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读图时代”,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重理论轻体悟、重梳理轻鉴赏、重条框轻内容、重概念轻个性、重叙述轻实践的教学现状.反思文学史教学,应规避“读图”影响,回到文学、文化之维的“象”思维模式,弘扬人文精神,重塑精神家园.《中国古代文学史传》教材突出文学史的趣味性、故事性、互动性、实践性、体验性,教学时,学生易从手机终端渐入课堂,感悟古代文学中所隐藏的深层内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