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妙批趣闻录     
给文章划等加批,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古到今,许多高手,妙笔生花,妙语惊人。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为人们喜闻乐道。这里录五则逸闻以飨读者。一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不学无术,大比之年,去参加乡试,试卷到手,一个字也答不出,急中生“智”,忙在考卷末尾写上自己是李鸿章的亲戚,无奈“戚”字不会写,写成了“我是中堂大人的亲妻。”主考大人是个有骨气的人。见“戚”字都不会写,断定一定是个草包,便也幽他一默,提笔在旁批道:“所以我不敢娶(取)。”二清人张船山太守在登州府主考,以《伯夷叔齐》命题,有个作八股文…  相似文献   

2.
笑谈错别字     
清代有个大官李鸿章,他的官职叫中堂,就是内阁大学士(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传说他有个远房亲戚李生,书读不好却一心想升官发财。有一次,他去参加乡试,对着题目愣了半天也没有写出一个字来。眼看考试结束时间快到了,他灵机一动,便在考卷上写了“我是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因为“戚”字不会写,就用了同音字“妻”字代替。他想:有了这  相似文献   

3.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有一件让教师十分烦心的事,那就是学生的锗别字现象. 一、错别字现象描述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的是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如把"染"写成"(染)".别字指的是误写其他字以代替原来要写的字,如把"像"写成"象"、"向"、"相"等.[1] 以学生的作业为例,其错字的形式大约有如下几种:第一种是写错笔画,包括增笔与减笔.如将"纸"写成"(纸)","眠"写成"(眠)";将"兔"写成"免","猪"写成"(猪)"等.  相似文献   

4.
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低年级学生产生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 其一,别字的产生:学生写字习惯不好,低年级学生写字习惯不好,导致多一笔,少一笔,或者笔画写错,造就别字的产生.如"真"里面有三横写成两横,"饭"的"横折弯勾"写成"横折斜勾"等. 其二,错字的产生:低年级识字量很大,形近字、同音字在一起,搞得小脑袋晕乎乎的,碰到差不多的就写一个,形近字、同音字混用了.如同偏旁的字"特""牧"混用,同音字"进""近""进""尽"的混用等.  相似文献   

5.
所谓错别字,就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是指写得不正确的字,也就是写的字不念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的字代替应写的字,这样的字念字,只是不该用在这个场合。对于小学生来说,写错别字是一种普遍  相似文献   

6.
我以前经常写错别字,这使我在考试时被扣了不少分,让我很苦恼。后来,我下定决心改正,并总结经验,最终发现了不写错别字的秘诀。秘诀一:遇到不会写的字或不会写的词,可以用同义字或同义词代替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金文大量使用通假字.这些通假字和本字二者之间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本有其字而写了别字,即“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经典释文叙录》引郑玄语);二是本无其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与典籍文献中通假字成因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8.
《家长》2014,(11)
正日常交际中一些熟词习语,孩子会问家长怎么写,有时家长也犯难;编辑在处理口述实录访谈稿件时也会遇到,也拿不准;作家创作时,对此也苦于提笔忘字。因为,有的是冷僻字;有的是古音古义字;有的是变音俗读字;有的虽是常用字,但其某一读音或释义却鲜为人知,说和写对不上号;还有的词语出于典故或借代转义。凡此种种,一般词典查不到。易循音而写成别字。本书收录此类词语四千余个,均有正读、俗读拼音和释义、例句。各地新华书店有售,定价:20元。欲购也可直接与天津教育出版社营销部联系。地址:天津和平区西康路35号出版大楼,邮编:300051,电话:022-23332301、23332405。  相似文献   

9.
有些同学在造句写话的时候,常常会写错别字。错别字包括错字和别字。错字是自己造的,本身不存在的字;别字是被误用的音近字或形近字。你瞧,把字的结构写错了,如满——;随意增减笔画,如染——;把字的部首写错了,如祝——等等,这些都是错字。而把“篮球”的篮写成“蓝”,把“幻想  相似文献   

10.
路书体 《现代语文》2006,(1):127-127
汉字从属于汉语,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数量多,形体结构复杂,难读、难写、难记,这给学习汉字的人带来很多麻烦.人们通过刻苦学习,即使掌握了一部分汉字,也容易认错或写错,从而产生了错别字.在现实生活中,能完全避免使用错别字的人是很少的;但相比之下,出现别字的情况较多.例如,把"破绽"的"绽"(zhàn)读成"定"(dìng),是读别字;把"钓鱼"写成"钩鱼",是写别字.下面谈谈别字的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生经常写错别字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消灭错别字。产生错别字,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错别字的现象极为普遍,消灭错别字需要多方力量共同的重视和努力。为此,如何防止小学生写错别字就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一.明确错别字的成因。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所谓错字是冈为学生对字的结构掌握不牢固、认识粗略、部件混用、受其它字影响、识记书写不认真而将字写错不成其字。如:"满"左右结构  相似文献   

12.
爆笑超市     
别字一家商店的售货员在黑板上写了"另售批发"四个字。旁边一顾客说:"同志,零售的‘零’,你写的是别字。"售货员瞪了顾客一眼说:"得了吧,‘别’字还有个立刀旁呢!"0是添上去的小强考完试回家,把考卷交给妈妈。妈妈指着考卷说:"我怎么觉得这100分最后的一个‘0’,好像是后添上去的?"小强:"您看错了,这后面的两个‘0’都是后来添上的。"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主要原因是写字不用心,观察不仔细,常表现为“多一笔少一画”,对一些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出现混淆,对一些独体字变成偏旁书写不规范等.教师在教学中应对易写错的字,讲明笔画,讲清字义;开展写字比赛、书法展示活动;科学进行写字评价,以达到减少学生写错别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最近购回一袋标明产地为福建的桂圆肉。细瞧之后发现,包装袋的正面商品名居然写的是"桂园肉"。这里的"园"字显然是一个别字,应作"圆"。  相似文献   

15.
说说通假字     
何谓通假字?简言之,通假字就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通假字一般有两种类型。其一,“本有其字”的通假字。古人写作时,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跟它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所以又称同音通假。这种现象类似现代人写别字。所不同的是写别字是个人用了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不合乎规范的字,而用字通假,则是用  相似文献   

16.
大约古人写别字是无伤大雅的,不然何以通借字如此之多。自从现代开设国文课后,国文教员却一向都注意纠正学生写的别字了。然而,学生笔下别字仍不断出现。岂但学生如此,堂堂高等学府的文告中,竟然也有别字。前些时假,某高校招考夜大学新  相似文献   

17.
汉字形体复杂,书写难度大,因而容易出错。出错包括两种情况:错字和别字。错字指把字写得不成字,如把“含”写成“含”、“丧”写成“丧”、“染”写成“染”等。对初中学生来说,书写中真正写错字的情况也有,但不太多,常见的倒是写别字。写别字是指把甲字写成乙字,如“欣赏”写成“欣尝”、“眨眼”写成“贬眼”、“脉搏”写成“脉博”等等。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常见的别字及其产生的原因。写别字的原因非常复杂,这里我们只能就大致情况,作粗线条的分类:形近致误;音近致误;义近致误;音形义相近致误。  相似文献   

18.
通假字,《辞海》解释:通假也叫"通借",用同音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严格说,与本无其字的假借不同,但习惯上也称假借。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说得俗一点就是古代文人写别字。通假字是今人的雅说。在初中七至九年级语文课本中有51个通假字,有的与字典或  相似文献   

19.
1899年在敦煌千佛洞出土了一批俗讲材料,俗称"敦煌变文".在这些变文中保存了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大量的别字、异文,这些别字、异文对于考察唐五代时期的语音现象弥足珍贵.邵荣芬先生利用这些材料写了<敦煌俗文学中的别字异文和唐五代的西北方音>一文②,对于研究唐五代方音的人来说,是一篇颇具参考和指导价值的文章.本文受此文启发,乃对<庐山远公话>这一篇变文中的别字、异文作了详尽研讨,从语音角度加以分析,从而利用分析结果对唐五代时期的部分语音现象作了一个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20.
学习汉字必须做到书写正确,不写错字、别字。考试主要是从别字的方面进行考查的,所以,这里我们重点谈谈纠正别字的问题。写别字虽然表现在字的形体上,但原因却大多和字义的掌握有关。形近义近,音近义近,音同义近,这样的字出错率往往很高。所以,要正确地书写汉字,纠正别字,既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