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古代美学以自然为美,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中,铸造了独具一格的自然审美观。究起根源,源于庄子的自然主义。本文从庄子所推崇的山川美、天性美、无限美,探究其传统美学精神与庄子所提倡的自然美学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吴昌硕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然而,相对于书、画、印的盛名,其诗歌成就似乎甚少有人问津.实际上,在吴昌硕的诗中,我们亦能清楚地看到其金石书画的影子,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子,才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本文主要从金石气、以丑为美等方面探讨了吴昌硕诗歌的美学特色,从而试图找到其诗歌与金石书画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李白诗歌独步天下,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主张。夸张的文笔、浪漫的情怀、耐寻的韵味、清丽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以及风骨兼备、结构圆融是本诗所展示的主要美学元素。在此基础上所构筑的这首诗歌,亦成为了千古不朽、万人仰止的杰出作品,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个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乐园。  相似文献   

4.
古典的以及现代分析美学的诗美构成要素论、音节化与情感诗化的理论以及唯美主义理论,是新月三美论中音乐的美理论的深层次核心理念,也是新月诗人现代诗歌美学建构的基本理论。新月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等对现代汉语诗歌的音乐的美的建构所做的示范性的探索与实践,依赖于这些文学美学的基本理论。后期,新月诗人的纯正、纯粹的诗歌美学追求倾向,则从关注诗歌的外在形式美向内在主体精神的美学品格转化。《奇迹》的音乐美与散文美交织的内在矛盾正是这种美学追求的呈现。认识清楚这些,对于深入认识现代诗歌的流变进程与现代诗歌的美学建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诗歌 2 0多年的历程 ,也是传统诗歌升降浮现的过程 ,新时期伊始 ,传统诗歌最先冲破束缚闯入禁区 ,写下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 ;80年代 ,传统诗歌遭遇了强大挑战 ,尽管朦胧诗与传统诗保持着深层的精神联系 ,但其美学追求和美学风格却大相径庭 ,90年代不是诗的年代  相似文献   

6.
王维诗歌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从诗的特质上去进行审视,从美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王维诗歌的艺术成就并非“诗中有画”这一论断所能概括了的,它“诗中有画”而诗又胜于画,具有色彩美、构图美、动态美和音乐美等多方面的审美特征。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考察整个唐代文化的美学特征显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运用接受美学基本原理,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性进行审美分析,提出了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模糊美应遵循审美对等的原则,并通过运用词汇转义、语域对等、最佳协调的策略,对汉诗英译过程中更为理想地再现原文的美学要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审美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核心概念。诗歌中的意象组合含义深远,简洁干练,在提供无尽信息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心里体验。而独特的语言组合加强了这一印象。《秋思》与《在巴黎地铁站》两首诗歌具有独特的语言组合所产生的唯美的意象,中文诗歌意象的递相沿袭性和英诗的直觉性给予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刘永之作为元末明初江右诗派的代表人物,创作大量交游唱和诗歌,歌咏隐居之乐和交游之趣,展现出清丽古雅的诗歌风格。刘永之诗歌思想受江右经学浸润,历经元末明初的社会变革,又得元代诗坛“宗唐得古”风气的影响,诗歌创作具有“师古”倾向。刘永之对前代文人诗歌进行创新性发展,是元代文学风气的延续,亦是明代文学风气的先声。  相似文献   

10.
在形式主义文风盛行的齐、梁时代,何逊诗歌清新淡雅,表现出写景清丽、抒情清淳、意境清空和语言清淡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的"慎独"语境中,中国武术的发轫与提撕无疑使"慎独"思想更具独特韵味。其中,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武术之"练"因受到"慎独"的引申而开拓出了广阔的论域空间。就其主导倾向而言,武术之"练"由简单的"内练"与"外练"之别演变为"招熟-懂劲-神明"的逻辑架构。由此,我们认为,对"招熟"之"精"与"通"的追问需要武术人具有"自省自明"的体认之知;对"懂劲"之"辩"与"证"的追问需要具有"慎之又慎"的度己之知;对"神明"之"敬"与"养"的追问需要具有"诚之又诚"的戒惧之知。三维度之间须臾不可分离,共同建构起了武术之"练"与"慎独"的内在逻辑。从实践智慧来看,武术人唯有做到直觉之知的默会体认与向道而思的逆觉体证,才能真正掌握武术"练"之"道枢",从而达致"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孙钦善先生的《论语本解》作为诠释《论语》的注本,学术价值极高,但某些注解似乎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吾与女,弗如也"之"与"字应释为连词"和";"乐则韶舞"之"舞"字应释为通"武",指《韶》乐和《武》乐;"义以为质"之"义"字应释为"正义","质"指本质;"小知"应指掌管小事,"大受"应指受以大任;"吾老矣,不能用也"的主语是齐景公,而非孔子.  相似文献   

13.
西安方言中的几个程度副词"太"、"扎"、"蛮"、"很"、"冷"在用法上各有特点,与普通语的程度副词相比也有多方面的差异。"太"除了作状语之外还可以作补语,并以重叠形式表示程度的加深。"扎"只作补语,不作状语,并能在部分动词后作补语。"蛮"只作状语,用在形容词前带有"适中、满意"的感情色彩;"蛮"还常用在动词前作状语。"很"只作补语,并有重叠形式。"冷"只作状语,用在动词前时表示动作的力度大或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跆拳道后横踢4种战术动作的击打速度效果及对运动训练的启示。方法:以跆拳道后横踢"进攻""迎击""反击""近身"4种战术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Motion-Analysis红外光点高速运动捕捉测试系统,研究在"空击"状态下部分关节转动幅度,人体重心位移变化,膝关节和踝关节的速度、加速度;并运用电子护具采集后横踢4种战术动作的击打力量。结果:进攻、反击战术动作在骨盆、髋关节旋转上与迎击、近身战术动作有差异(P<0.05),而在躯干、膝和踝关节旋转上没有差异(P>0.05)。进攻、迎击、近身战术动作的提膝向心加速和踝关节离心加速好于"反击"(P<0.05)。进攻、迎击、近身战术动作的提膝速度、击打速度均高于"反击"(P<0.05),击打力量也高于"反击",尤其是"进攻"(P<0.05)。"进攻"和"反击"重心移动速度高于"迎击"和"近身"(P<0.01),向心加速度也高于"迎击"和"近身",尤其是"进攻"(P<0.05),但"反击"移动方向与击打方向相反。结论:跆拳道后横踢4种战术中,"进攻"与"反击","迎击"与"近身"动作结构类似;"进攻""迎击""近身"在整个过程中各环节动作肌肉收缩用力、动量传递、击打力量方面均优于"反击",特别是"进攻"显著优于"反击"。在运动训练中,要以比赛规则为导向,了解战术运用现状,科学提高击打速度,提升击打效果策略,更新运动训练思路。  相似文献   

15.
依循“知识—学习—运动技术”的逻辑关联,对隐性运动技术知识的“独占性质”、“难言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此种知识可转化为运动员整体技术能力中的“核心能力”且是形成运动员独特技术风格的又一原因;“内隐学习”、“难言知识”的研究成果,将对深入揭示运动员的专门化运动知觉如“球感”、“水感”、“器械感”等的形成机理提供认识工具;建构主义学说中的“随机通达教学”对运动技术学习理论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哲学的高度解读"以物为本"和"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催生各种"拜物教",导致道德滑坡;官商勾结;"以物为本"的"拜物教唯物主义"的经济增长战略,是我国生态破坏的哲学思想根源."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以物为本"的发展观的纠偏,践行这一发展观就是把人当作目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把人的"精神力量"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并把人的"实践力量"视为人的"外在本质".  相似文献   

17.
"自由"与"自律"是竞技体育秩序中的两大问题,是影响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依据社会学原理、通过案例分析,试图对竞技体育秩序中"自由"和"自律"的关系进行哲学解读,审视二者产生的冲突原因,最终基于 "自由"意志与"自律"精神为竞技体育秩序提供协调路径.  相似文献   

18.
李金发的"异域写作"与当时国内的"本土批评"之间始终存在着某种错位,这是李金发诗歌评价中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异域写作"意味着李金发所参照的是他所身处的当时的"异化状态的欧洲现实",而作为"共时性"展开的"本土批评"尚处在"呼唤人道"、寻求个性解放的"启蒙时期";以"肯定人的价值存在"的立场去批评"对于生命欲揶揄的神秘"的诗,这本身就导致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尴尬。  相似文献   

19.
80年代出现的所谓“思想进步,艺术退步”是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带有“偏至”性的“普遍化現象”的批评,是一种“偏至”批评。对被指责的所谓“老舍现象”、“茅盾现象”有其片面性。对被重点指责的所谓“郭沫若现象”,作者认为应根据广义的“诗学”原则认识郭沫若创作发展,他不仅在初期以诗歌《女神》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而且在中后期又以历史剧显示出文学“高峰”地位。对其中后期诗歌也应实事求是评价。  相似文献   

20.
以“自由个性”为理想的“人文主义”哲学观,反对“唯物唯心”二元对立,反对将“物质”视为哲学的出发点和基础,而是把“人”和“人的本质力量”视为哲学的出发点,把“人的意识”和“人的精神”及“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视为哲学的基础。主张“以人为本”,“精神文明第一,精神文明决定并创造物质文明”,使人类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充分显扬、无限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