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闻作品的长与短问题在新闻界可以算得上是老生常谈了,究竟是长是短,孰优孰劣,很难说清。笔者把武术中长拳短打的术语,引入传媒,试图取得深入浅出之功效。长与短,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形式如何更好地为内容服务的问题,根据内容的需要,宜长则长,该短则短,且长短结合,相得益彰。长拳出击打出优势  相似文献   

2.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3.
“短”是新闻的“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新闻学会等单位发起短新闻比赛,我应《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之约,在“报人评报”专栏就短新闻的话题理论几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是指媒体所传播新闻信息的全部,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新闻摄影、新闻漫画等所有新闻体裁。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本文讨论的短新闻即指消息。消息是新闻的主力军,是媒体运用最广泛、最快捷的新闻发布样式。就某一新闻事件的传播而言,消息不仅起着打响“第一枪”的重要作用,而且是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中各个重要关节点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5.
新闻立台,消息是骨干.而短新闻则以新鲜的信息、丰富的内容、快捷的节奏,更加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当然,短消息的长处和短处都在一个"短"字上,做得不好,是没有水的无味的"豆腐干";做好了,自然会融汇丰富的信息,体现原本的内容,协调整个新闻节目的节奏,问题还是在"开掘",同样的短消息完全可以做足"大文章".  相似文献   

6.
1989年10月,中宣部召开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研究解决报上长文章多、会议报道多的问题,徐惟成副部长提出搞一次现场短新闻评比,与会同志都表示赞同。于是,这一年开始了首届现场短新闻评选。  相似文献   

7.
现场短新闻的最佳报道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洋洋洒洒的长篇通讯和面面俱到的综合新闻相比,现场短新闻更像一把匕首,出手迅捷而且一针见血。说它像匕首,是就其突出的战斗性而言。它在新闻实践中凭借灵活的形式将新闻的某些特性发挥到极致,从而更鲜明地体现出新闻的真谛。除了与其他新闻写作体裁同样需要的新闻价值和真实性原则外,现场短新闻还具备了有别于他类的鲜明特点,即现场感强、篇幅短小和内容集中。但现场短新闻也面临着不断发展、完善、成熟的问题,如何寻觅现场短新闻的最佳报道角度,正是其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现场短新闻报道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报道范围涉及政治…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新闻编辑形式,"短新闻"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更快捷地播报新闻,是提升新闻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因而"短新闻"已经成为很多新闻媒体的竞争优势。尽管"短新闻"的内容相对较少,但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因而"短新闻"同样能够翻译"大能量"。这就需要各级各类新闻媒体以及广大新闻工作者,要对"短新闻"有新的更高的认识,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其时效性、社会性、思想性的诸多特点,使"短新闻"切实成为新闻媒体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一) 新闻写作,实质上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工劳动。说来说去,总跳不过五个W、写作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与情感、方法与技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资深记者、老牌编辑或是熟练的“稿手”,可像工厂里的熟练操作工一样。手到“轻”拿,倚马可待。而同样的报道素材,如果让一位刚入道的新手去写。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容易出现枯燥无味、涩滞呆板等毛病。原因何在呢? 笔者以为,每一篇新闻作品都是由诸多构成新闻的零星“元件”组合而成的。写作高手像熟能生巧的烹饪大师,可将酸甜苦辣咸诸种构成新闻作品的“元素”加以巧妙地组合,形成一篇构架完美、内容丰  相似文献   

10.
晚报新闻一般要求短小精悍,可卖性强,及时准确地报道身边的新闻事实.但是同时,也不能一味地认为晚报所有的新闻都是短小精悍的,根据新闻事实的特点、新闻市场的需要等,晚报也可以有长新闻,这两者之间应该是辩证统一、各有所长,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1.
写出好的报道,抓到鲜活的新闻是记者之所求。做好这些,就需要在文章中见人见事见精神,就需要记者与基层"零距离",深入群众,深入现场,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体会新闻现场的震撼和感动,写出更好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2.
学是通过语言形象的艺术,它可以使读感同身受,其实,新闻作品也需要形象地描绘现实,新闻写作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尤其是速写,特写和现场短新闻等体裁更应如此,介是,有不少编辑记只重视抽象枯燥的途述,不重视绘声绘色地描写,有的记在新闻中偶到有一段形象描绘,编辑常以“新闻要简炼”为名而将其删除了,看部分获奖新闻作品,甚至获大奖的新闻作,我是因为题材新颖和分量较重,其字表达则是不敢恭维的,作品虽然语句通畅,事实叙述清楚,但字干巴,可读性较差,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13.
俞杏莲 《新闻窗》2011,(2):43-4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画人首先必须先画人的眼睛,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头发画得很逼真,那么这幅画是不成功的。导语就是新闻作品的眼睛。新闻由头是使“旧闻”成为新闻的桥梁,有时,新闻的由头就是消息的导语;有时,新闻的由头只是消息导语的部分内容。借用“顺藤摸瓜”的俗语来说明新闻由头与新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郭增彬 《新闻三昧》2004,(12):34-35
让新闻短下来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了,现在还有这样的呼声。换句话说,“该短下来的新闻有的没短下来”这个事实,过去有,现在还有。而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但新闻媒体内部有,广大读更有这样的要求。短新闻能否反映出重大新闻事实?短新闻能否出好作品?短新闻能否反映出记、通讯员的高水平?……就这样一些问题,笔从新华社70多年的新闻实践中找出10件短新闻作品予以研读,找到了肯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使用,基于移动端的视频内容聚集了大量的注意力,“新闻+短视频”的传播模式成为新闻媒体在移动端进行内容生产的着力点。如今的大数据技术为新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赋能,尤其是新闻评论,不断与技术融合,呈现影像化、视听化、便捷化的特点,开辟了新闻评论的新形式,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与挑战,需要从内容、用户和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本文以深圳《晶报》观点类短视频“晶报说”为例,探究传统媒体短视频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浓缩的短     
缩的短,当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上面列举的那5篇新闻,分别为消息、通讯、言论、读者来信,主要的新闻门类占全了。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短:少则200多字,多则400多字。 古人云:“凡文笔老则简,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味淡则简,气蕴则简,品尝则简,神远而藏不尽则简。故简为文章尽境”。今人也说,短是新闻的生命。新闻越长则越短(只看标题,没耐心看下文),新闻越短则越长(从头至尾仔细看,一遍不过瘾,两遍,反复咀嚼)。难道不是么? 孝感日报的短,不是无味道的短,而是浓缩的短。短因于浓缩。浓缩就是用最凝…  相似文献   

17.
《华西都市报》从1995年元旦创刊至今,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在中国都市报报坛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笔者以特别报道进行分析。特别报道作为都市报新闻版块大家族中新兴的生力军,值得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讨。近几年,为适应市场的发展,满足读者的口味,《华西都市报》突破“短、快、广、软”的传统风格,建立了“可短必短,当长则长”的新理念,开辟“特别报道”,受到读者欢迎。希望通过对《华西都市报》特别报道的分析,对各大报刊的版面策划和新闻运作提供一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闻图片说明十几个、几十个,多至上百个字,似乎很好写,其实不然。写图片说明往往比写文稿费劲。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它短。在百字左右的文字里,要把新闻事件或新闻故事发生的原因、人物、时间、地点、过程和结果交待清楚、准确、生动,实非易事。长文章好写,短文章难撰,文章长,有个把不当的文字不易被人发现,  相似文献   

19.
短视频是近几年来中国网络视听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新闻媒体都在强化“移动优先”战略,短视频创作也非常活跃。与传统媒体的短消息相比,短视频往往更“短”,有时“5W”新闻要素不全,不妨碍其成为“10万+”爆款。在新媒体语境下,无论是唱响主旋律的重大新闻,还是突发民生新闻事件,短视频能快速触动受众的情绪,引起基于“爱”和“恐惧”为核心的各种情绪反应,从而赢得点赞、评论和转发,是其成为“爆款”的制胜秘诀之一。笔者试图以媒体的具体新闻实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短视频创作是否有这种为迎合用户心理需求从“新闻作品”到“新闻产品”转换的趋势,辨析“产品化”带来的快速便利、传播有效等诸多优点,以及它带来的新闻失真、反转及新闻操纵等隐忧。  相似文献   

20.
广电现场短新闻已经受到听众的普遍欢迎和赞誉,成为广电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作料"和"绿叶"。其"短、快、活"的特点和优势被业内人士广泛赞赏和推崇。如何采制好现场短新闻,使其真正地"短、快、活"?一、删繁就简,提炼主题,使现场短新闻真正"短"起来要让现场短新闻真正短下来,需要有过硬的文字功夫,要有准确提炼新闻主题,选取典型音响的能力。对此,采编人员平日里必须多实践多积累,在闻知新闻事件后,应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以灵敏的嗅觉,捕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