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双碳”目标宏观背景下,本文以中部六省为研究对象,在甄别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基础上,搭建STIRPAT模型对中部六省的碳排放量进行拟合,并设定不同情景参数对碳排放的达峰时间和峰值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低碳模式是所有情景模式中最早达峰(2025年)且峰值最低(115844.32万吨)的最佳发展模式;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且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可采用高质量发展模式;绿色模式、节能模式、基准模式的达峰时间分别为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117058.17万吨、117058.17万吨和129675.23万吨;粗放模式下,在2040年不能实现碳达峰。基于此,提出各省应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今后政策落实的侧重方向,早日完成中国整体实现碳达峰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王世进  蒯乐伊 《资源科学》2022,44(12):2415-2427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排放来源的主要部门之一,具有很大的减排潜力。本文首先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接着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分解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并设计3种情景(基准情景、技术进步情景和低碳目标情景),研究不同政策路径对2021—2030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动态影响及其达峰潜力。研究表明:①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规模,其次是人口规模;②促降因素为能源碳集约度、交通能源强度以及行业规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行业规模;③蒙特卡洛模拟的结果显示,与基准情景相比,技术进步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30.27%,低碳目标情景的减排力度最大可达51.32%。此外,3种情景中,只有在低碳目标情景下有可能实现2030年交通运输业的碳达峰目标,另外两种情景尚未出现达峰拐点。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为交通运输业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达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平稳增长模型测算2020—2050年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的经济最优增长率,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各省区碳达峰的时间和水平,并探讨减排情景对区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减排情景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进而促进实现碳达峰;②基准情景和自主减排情景下黄河流域相关省区未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提前达峰情景碳减排量最大;③减排情景能够提高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排放的公平性,且提前达峰情景的效果最佳,但碳排放的区域间不公平性问题仍然存在。为了尽早实现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达峰,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加强省区间合作,制定更加适宜的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居民生活部门成为中国第二大排放主体,居民生活碳排放问题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IPAT扩展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对中国整体、城镇、农村三个层面居民生活碳排放增长路径进行情景预测,探究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达峰时间及达峰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基准情景和高碳情景下,到2050年,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均难实现达峰;低碳情景下,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分别是2046年,2045年和2046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73亿t、56亿t和17亿t;强化情景下,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均在2040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63亿t、47亿t和16亿t。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峰值研究是中国能否实现减排目标的基础之一。基于此,提出中国居民生活部门专门性减排举措,如提高居民人口素质、提升居民绿色理念等有助于中国整体实现2030峰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郑玉华  贾艺伟 《资源科学》2022,44(9):1772-1784
客运交通在京津冀地区城市交通总量中占比高,其减排潜力是影响交通碳达峰的关键因素。本文建立了基于Agent建模与仿真方法的京津冀地区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模型,模拟了京津冀地区不同城市客运交通碳减排政策情景下消费者的交通出行行为,评估了各类碳减排政策的环境效益、经济成本及其对碳达峰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乘用车燃料效能提升政策是唯一可以在2030年京津冀三地同时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达峰的政策情景,且其碳减排的经济成本较低,其中天津市预计最先实现碳排放达峰,北京市次之,河北省最后;②公共交通推广政策的碳减排经济成本相对较高,尤其以河北省最为突出,虽然该政策可以在北京市和河北省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达峰,但无法实现天津市碳排放达峰目标;③交通拥堵收费政策在京津冀三地单独实施无法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需要与其他政策组合实施。基于此,京津冀三地实现客运交通碳排放达峰目标需要持续推进乘用车燃料效能的提升,此外还可以采取新能源汽车补贴、公共交通推广和交通拥堵收费等组合政策,以降低减排的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6.
吴青龙  王建明  郭丕斌 《资源科学》2018,40(5):1051-1062
区域经济间的分工合作及相互依赖,对区域碳排放峰值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能源生产区域山西省为例,从山西和全国两个层面选择驱动因素构建开放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山西省2016—2040年碳排放峰值。结果显示,全国层面选择节能或低碳情景,可实现山西碳排放量在2035年达峰;而同时山西以节能或低碳情景相配合,可实现2030年之前达峰;在当前全国碳排放控制趋于严格的背景下,山西碳排放量2030年达峰是可以实现的;山西碳排放峰值大小主要受全国层面情景选择影响,受山西情景选择影响较小;山西碳排放峰值的可控性较差,自身减排努力对碳排放峰值时间及大小的影响相对较小;与开放视角相比,封闭STIRPAT模型会推迟山西碳峰值年份,在预测时段无峰值,并高估其排放量。因此,山西应该从开放视角,关注全国层面的节能发展状况,将其作为山西碳峰值政策的重要约束因素,制定灵活的碳排放达峰方案。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间的分工合作及相互依赖,对区域碳排放峰值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能源生产区域山西省为例,从山西和全国两个层面选择驱动因素构建开放STIRPAT模型,并运用情景分析方法预测山西省2016—2040年碳排放峰值。结果显示,全国层面选择节能或低碳情景,可实现山西碳排放量在2035年达峰;而同时山西以节能或低碳情景相配合,可实现2030年之前达峰;在当前全国碳排放控制趋于严格的背景下,山西碳排放量2030年达峰是可以实现的;山西碳排放峰值大小主要受全国层面情景选择影响,受山西情景选择影响较小;山西碳排放峰值的可控性较差,自身减排努力对碳排放峰值时间及大小的影响相对较小;与开放视角相比,封闭STIRPAT模型会推迟山西碳峰值年份,在预测时段无峰值,并高估其排放量。因此,山西应该从开放视角,关注全国层面的节能发展状况,将其作为山西碳峰值政策的重要约束因素,制定灵活的碳排放达峰方案。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0-2015年中国电力行业数据,利用递阶LMDI法分解出电力碳排放的九个影响因素,得出人均GDP贡献度为正向最大,对碳排放的增长起促进作用,生产结构贡献度为负向最大,起抑制作用。根据影响效应的大小,利用情景分析法设置出九种不同的情景模式,借助STIRPAT模型进行建模,对不同情景下电力碳峰值进行预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基准模式(中增长中减排)下,碳排放量在2030年达峰,峰值为494058万吨,但高于2030年的目标排放量;如果火力发电占比一直处于65%以上,仅靠经济增长速率的降低,无法出现峰值,电力碳排放处于持续上升状态;优化电力生产结构,降低火电占比,有效开发利用新能源,完善CCS等减排技术,能够在不降低经济发展速率的情况下实现2030年达峰的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9.
多情景视角下的中国碳达峰路径模拟——基于RICE-LEAP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CO2排放峰值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本文通过耦合自上而下式模型和自下而上式模型,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中国终端部门的新型综合评估模型——RICE-LEAP模型,并通过设置参考情景、碳排放约束情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动态模拟了2020—2050年的中国碳达峰路径及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碳排放轨迹在3个动态情景中均呈“倒U型”曲线,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下,中国碳排放峰值水平最低,并将于2029年最早达峰;②中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终端部门,其碳排放贡献可达80.00%,并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考察期内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终端部门的碳强度下降幅度相对较小;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下,能源消费结构将迈入中高级形态。该情景下的所有终端部门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均有所提高,商业及服务业部门和城镇居民部门等终端部门将形成以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因此,为实现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应强化政策导向,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的互进共驱。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呈现新常态并且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需要发挥市场化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并完成达峰目标。本文通过构建扩展的投入产出模型,模拟评价各部门因碳价格引入所承受的短期影响,并量化评估为缓解能源密集型和贸易暴露度型部门的竞争力影响所采取的补偿减缓措施的效应。分析表明,短期内引入与发达国家相同水平碳价格会对我国产业竞争力产生严重损害,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高的部门承担了所有工业部门中的主要成本负担。能源密集型且高碳排放的行业,碳价格额外成本导致的价格水平上涨幅度和产出下降幅度更大,贸易暴露型部门如大部分制造业的出口下降幅度也较大。缓解措施模拟情景下,对关键部门的减缓效应达到原竞争力损失的70%左右,降低了对价格、产出和出口的负面影响,但产生的节能减排效果会有所削弱。因此,应结合不同部门的成本承受能力、需求价格弹性及对不同碳价格水平的反映程度进行调整,制定合适的碳价格策略或采取相应的缓解和补偿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加剧在全球引发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使得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中国提出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运用科技创新用全球最短的时间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碳达峰碳中和不仅仅与能源有关,更是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减排潜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国涓  刘长信  孙平 《资源科学》2011,33(9):1630-1640
本文首先采用修正的Laspeyres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1994年-2007年中国工业及分工业部门CO2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解析了差异原因。然后,基于退耦理论深入研究了工业部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状态和减排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最后,对各分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①工业产出是中国工业部门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正向影响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主要的负向影响因素,它们对碳排放的影响分别为357.20%和-248.67%;食品工业、纺织工业、机械工业和其它工业的碳排放呈现出递减的趋势,而石油、电力工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增加最多;②1994年-2007年和2000年-2007年工业部门碳排放的退耦指数分别为0.63和0.56,说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弱退耦状态,减排政策的执行还缺乏一定的有效性;③深度挖掘石油、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及冶金工业部门的减排潜力将是工业部门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对BP神经网络、LSTM网络和PSO-LSTM模型在碳排放预测方面进行对比选优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好的PSO-LSTM模型在低碳、基准、高碳3种情景下,分别对建筑碳排放峰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低碳、基准、高碳3种情景的建筑碳排放峰值分别为226 774.56万吨、239 738.11万吨和253 379.47万吨;达峰时间分别为2029年、2032年和2033年。可见,在当前社会发展状况下,仍难在2030年前实现建筑领域的碳达峰,还需采取相应的低碳措施来推进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为尽早推动城市层级的碳中和路径规划工作并作出相应行动,须重点关注城市电力、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的能源政策目标制定,因此,以广州市为对象,通过构建能源政策模拟模型,设置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广州市到2050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分析其重点部门的减排潜力,并评估碳中和情景下各项政策措施的减排贡献。结果显示:在碳中和情景下,广州市能源消费将于2030年达峰,碳排放量将于2026年达峰,到2050年全市碳排放将降至848万t,其中有611万t来自交通领域;电力部门的脱碳将是广州市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碳减排潜力由大到小的其他部门依次为交通、工业、制氢业和建筑;累计碳减排贡献最大的5项政策依次为电力系统零碳化、建筑能效标准提升、交通领域生物燃料替代、工业能效标准提升和氢燃料交通工具销售占比提升。  相似文献   

15.
交通业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必需的基础产业之一,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高能耗、高污染一直都是交通业的问题,有效控制交通业碳排放量,对于实现中国的碳排放达峰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东北三省为研究区,对公路、铁路、航空、水路和管道5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碳排放进行了细分研究。首先,使用广义迪氏指数(GDIM)模型分别考察了2005—2016年5种交通运输方式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使用蒙特卡洛模拟对2017—2030年的五大交通运输方式碳排放的年平均变化率进行动态情景分析。结果显示:投资规模是影响铁路、公路、航空及管道运输碳排放量的首要因素,运输规模是影响水路运输的碳排放量的首要因素;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影响因素对不同类型运输方式碳排放的作用并非完全相同;不同时间段内,同一影响因素对碳排放的促增效应与促降效应也不同;除基准情景外,2017—2030年5种运输方式的碳排放量均逐渐下降;技术突破情景下,5种运输方式碳排放量预期下降幅度最大。研发使用清洁能源的运输设备、提高其使用性能并进行大力推广等应当作为未来交通业节能减排的主要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屈秋实  王礼茂  王博  向宁 《资源科学》2021,43(4):756-763
有色金属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部门,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的重点行业之一。本文以有色金属产业链内各环节为研究重点,用CO2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中国省域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通过求解目标函数最优值,测算出中国各省(区、市)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潜在的碳减排规模。研究表明:①从产业链内部看,2006—2016年,有色金属采选业和冶炼及加工业CO2排放量均处于增加状态,碳排放强度整体稳中有降。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点部门,共有约7143万t的减排潜力,占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总规模的90%以上。②从区域来看,在有色金属采选环节,四川省CO2排放量较高,2016年约有97万t碳排放量的减排潜力,是有色金属采选业碳减排的重点省份。在冶炼及加工环节,广西省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较高;山东省和河南省碳减排潜力较大,二省共占这一环节全国整体碳减排量的31%,潜在减排规模为1121万t和1122万t。③综合来看,内蒙古、河南和山东是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需重点关注的地区,这三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的碳排放是整体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量化评估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和不同区域的碳减排潜力,不仅可为有色金属产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各省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中国温室气体峰值排放变化及其对全球减排的促进关系,本文通过从行业终端出发的温室气体排放模型,利用联合国相关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等机构的数据,结合中国能源战略规划目标设置了由弱到强的三种减排政策支持力度,分析了当前至2060年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达峰时间和累积排放量变化,以及中国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主要结论有:(1)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既有能源政策支持下,将于2030年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144.28±7.48)亿t CO_2eq,2020—2060年累计排放量将比无减缓政策情景减少约2243.82亿t CO_2eq;(2)加快能源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尽早达峰,如中国在2025年达成2030年能源规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时间将提前到2027年,其峰值(133.88±6.03)亿t CO_2eq,2020—2060年累计排放量较2030年达峰的情景减少约517.46亿t CO_2eq,尽早达峰可使排放总量显著下降;(3)在各国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s)承诺顺利实现的情况下,如果中国达峰时间从2030年提前至2027年,不太可能改变全球排放达峰的时间(2031年),但可使全球排放峰值从534.89亿t CO_2eq下降为523.54亿t CO_2eq左右,2031—2060年的全球排放量下降速率从4.26亿t CO_2eq/a提高到4.38亿t CO_2eq/a。  相似文献   

18.
邱纪翔  罗钰星  王克  梅应丹 《资源科学》2022,44(10):2038-2047
为确保中国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对中国碳减排目标进行省域分解至关重要。本文遵循公平性、效率性和可行性3项原则,选取人均CO2排放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和人均GDP水平5项分解标准,构建中国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省域分解模型,对不同GDP增速情景(2020—2025年情景以及2025—2030年期间高、低和基准GDP增速3种情景)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①经济发展状况与历史碳排放量是影响碳减排目标省域分解的重要因素,排名较前和较后省份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稳定,而排名居中省份的碳强度下降目标则同时受公平性、效率性和可行性原则的影响,部分省份呈现不同情景偏好下目标分组不同的特点。②中国碳达峰趋势稳定,外部冲击对于GDP增速的影响,并没有造成各省份碳减排目标的分组结果变化,因此国家目标省域分解结果整体稳定。本文结论有助于各省份灵活制定减排目标,以保证国家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9.
佘群芝  吴肖丽  潘安 《资源科学》2020,42(6):1015-1026
在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倡导和投入全球气候治理行动的背景下,准确考察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对推动发达国家持续援助、布局2020年后的气候行动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AidData、OECD-DAC CRS和WDI数据库得到了1980—2014年77个受援国的国家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及动态面板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了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的影响,并检验了收入水平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①从总体上来看,气候资金对受援国碳排放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应,同时受援国收入水平对气候资金的碳排放效应产生了显著的“调节效应”;②随受援国收入水平提升,气候资金的碳排放效应呈现出了“由显著减排转不显著增排”的非线性特征,其中实现减排的受援国主要为非洲国家;③评估气候资金最终能否实现碳减排,需综合考虑气候资金与受援国生产及投资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结果。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在积极敦促发达国家履行相关气候资金承诺、推动受援国低碳经济增长以及中国利用双重身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等方面得到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减排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本文采用2006-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Tapio脱钩弹性指数及追赶脱钩模型考察黄河流域碳排放特征及脱钩状态.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碳排放总量与人均量增速放缓,两项指标的年均增速分别由2006-2010年期间的6.5%和5.4%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