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法对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运用协调度模型对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了度量.结果表明:(1)近五年两系统间协调度平稳,无显著变化;协调度大于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度呈下降趋势,整体协同效应有待加强;(2)沿海地区省际协调发展度差异明显,多数为海洋科技滞...  相似文献   

2.
构建我国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的函数模型,测算2014年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度多处在拮抗时期,发展特点表现为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承载力变小;(2)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度基础处于勉强协调状态;(3)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突出因素。  相似文献   

3.
文章构建了我国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然后引入耦合协调发展的函数模型,测算了2014年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最后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度多处在拮抗时期,发展特点表现为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承载力变小;(2)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度基础处于勉强协调状态;(3)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是影响耦合协调度的突出因素。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交互胁迫关系验证及其协调度测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乐华  高强 《资源科学》2012,34(1):173-184
随着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状况愈加恶劣。以我国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基本演变规律为出发点,综合生态足迹法、承载力模型和可持续发展度量法,在构建系统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沿海11省市2000年-2009年海洋生态、经济、社会三个子系统发展状态的时空动态关系曲线进行拟合,基于交互胁迫论和非线性回归模型,证实了构成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的交互胁迫关系,并应用耦合模型对三个子系统的时空协调度进行测算,判别出沿海11省市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大多处于"S"型发展机制的拮抗或磨合阶段,且由于海洋生态子系统的恶化,部分省市协调类型为生态脆弱型,可持续发展态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5.
环境规制增加了环保成本投入,改变了生产要素结构,势必影响海洋产业效率。利用DEA-BCC模型对2001—2016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海洋产业效率进行测度,构建面板模型分析环境规制与海洋产业效率的关系,探讨科技创新与FDI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考察科技创新和FDI联合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会降低海洋产业效率;科技创新和FDI对环境规制与海洋产业效率的负向关系产生影响,且二者的调节作用可以互相补充。在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时,FDI仍可缓解环境规制对海洋产业效率的负向影响,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各沿海省市应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并不断吸引优质FDI,缓解环境规制的约束,以达到环境保护与海洋产业效率的双赢,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系统论方法建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分量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建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间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以广东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引入波特“钻石模型”构建中国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评估并解读两者复杂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耦合作用强;区域高等教育超前、同步与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共同存在;区域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程度不佳、整体水平偏低、区域差异显著,仅广东和江苏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尚未有区域达到优质协调发展类。最后,提出政府加强教育与科技资源统筹协调、促进企业与高校互动式发展等方面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新时期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基于2007年—2017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全要素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科技创新和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自我增强机制;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双向促进关系,相互促进效果较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大于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洋全要素生产率,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通过发挥自我增强机制的提升作用,提高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相互促进效应,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质量,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9.
海洋生态文明与海洋科技创新之间协同发展能够有效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在阐述二者协同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复合系统有序度和协同度模型分析2006-2016年中国海洋生态文明系统与海洋科技创新系统协同状态的时空演变和原因.结果 显示:(1)两系统有序度均呈持续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2%和24%,海洋生态文明系统有序度整体高于海洋科技创新系统;(2)二者协同度总体呈持续攀升状态,但目前仍处于一般协同状态,且协同过程存在波动性;(3)中国沿海各地区根据协同状态和进化速度的不同可划分为七大类型,分别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盖美  周荔 《资源科学》2011,33(2):356-363
辽宁省是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海是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辽宁省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结果显示从1996年-2007年辽宁省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度是由失调向初步协调发展;同时横向比较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与其它沿海省份的差异,结果说明辽宁省与其它沿海省还有一定的差距,并分析其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表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用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经济促进科技进步,科技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两者的协调度在区域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论文以泗阳县为例,在建立协调度评判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实证表明,泗阳县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度逐年提高,科技发展逐渐超越该县经济发展,虽然2009年泗阳县科技与经济首次处于良好协调发展水平,但相对于科技而言,泗阳县的经济发展水平仍显滞后.  相似文献   

12.
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框架模型,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16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和响应子系统耦合协调性进行探讨,并利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协调发展度各因素影响的显著性和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从各省市看,耦合度除上海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耦合类型主要处于磨合阶段和高度耦合阶段;协调发展度除上海和云南出现下降外,其余省市也都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协调发展等级主要集中在中度协调类。(2)从各区域看,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中部区域大于东部区域大于西部区域”的空间特征。(3)从区域整体看,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都波动上升;协调发展主要制约因素为生态环境响应和压力。论文研究不仅丰富了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也拓展了研究对象,主要结论对于生态环境子系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沿海地区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沿海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加快地区经济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我国由海洋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的转变。通过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耦合协调模型,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7—2012年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区、市)的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耦合度,除海南之外,都在磨合型耦合与高水平型耦合之间交替出现。广东海陆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最高,逐渐由中级协调向良好协调发展水平改善;河北的耦合协调程度最低,处于严重失调衰退水平;其它地区居中,大致在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之间反复和倒退。  相似文献   

14.
在"科技强国"的背景下,基于2007-2016年中国沿海11省市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模型考察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门槛效应,分别以对外开放和金融发展为门槛变量,研究表明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双重门槛效应,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2006—2015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洋经济增长对海洋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影响;从短期来看海洋经济增长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效应不明显,从长期来看海洋经济增长能够促进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增长的正效应逐渐减弱,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是海洋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海洋经济增长是海洋科技创新的格兰杰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泽宇  张震  韩增林  孙才志  林迎瑞 《资源科学》2016,38(10):1832-1845
区域海洋经济作为沿海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测度其实现其对国家海洋战略响应程度的高低。本文梳理了中国各个时期海洋发展战略的演变趋势,运用以综合赋权法为基础的模糊识别模型、VAR模型及GIS空间技术对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海洋经济与国家海洋战略之间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1996-2013年中国海洋经济低值地区发展速度提升较快,高值地区发展有减缓趋势,区域差距逐渐缩小,整体发展水平呈现波动性上升态势;②山东、浙江、江苏对国家海洋战略响应程度一直保持高水平,海洋经济向好的方向发展趋势明显;辽宁、天津、河北早期响应程度较高,2006年以后趋于弱递减平稳状态;上海、广西对战略响应程度保持较高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小,海洋经济发展较为稳定;广东、福建、海南海洋经济发展受国家海洋战略影响不断提升,但存在一定滞后期。因而,未来应因地制宜地分类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以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7—2017年我国11个沿海省份的有关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分析海洋科技创新、海洋全要素生产率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自我增强机制和双向促进关系,但相互促进效果较小;长期来看,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大于对海洋科技创新的影响,而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通过发挥自我增强机制的提升作用提高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全要素生产率的相互促进效应,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经济质量,促进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8.
鄱阳湖地区城市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宜庆  翁异静 《资源科学》2012,34(3):502-509
在鄱阳湖地区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凸显。本文基于这种背景,构建了鄱阳湖地区城市资源环境质量及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赋权法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2007年,2008年,2009年这3年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抚州)的资源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给出资源环境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并划分出协调发展类型,对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资源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协调性存在较大差别,南昌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资源滞后型,新余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资源滞后型,景德镇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九江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鹰潭和抚州都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经济受损型。  相似文献   

19.
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知识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通过对科技金融内涵的界定和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互动耦合关系分析,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并运用我国省级区域统计数据,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大部分省市科技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显著。据此给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技创新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研究热点,但鲜有研究探讨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3—2017年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科技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水平,以及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序和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各地区创新发展水平保持平稳,但地区差异非常显著,北京远超其他省份;(2)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特色明显,制约因素突出;(3)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关联性最强;(4)创新发展体系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初步实现协调发展,除北京外,耦合协调度结果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逆向相关"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