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语译注》一书是杨伯峻先生研究《论语》的经典之作,对于文中的词语,前贤已做了大量的考释工作,但白玉微瑕,仍然有部分词语的考释值得商榷。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撮其三篇,《八佾篇》"郁郁乎文哉"、《里仁篇》"观过,斯知仁矣"与《公冶长篇》"夫子之文章"、"不可得而闻也",等进行辩证考释,以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10-17
牟宗三将朱子的"心"理解为只是经验实然的"形下之气",非"道德本心",然而朱子曾说:"心比性微有迹,比气自然又灵""吾以心与理为一,彼(佛)以心与理为二耳。"此一"气之灵"的"本心"和"理"关系,虽不像陆王"心即理"那样近,但也可能不像牟宗三所说的那样远。唐君毅对此提供了不同看法,他对朱子"心"的诠释有前后期的变化,前期认为心属气,后期更重视心具理,从而提出朱子亦有"本心"涵义,并对"心为气之灵"说再诠释。  相似文献   

3.
《抢在春天播种——教师百题演讲集》首发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总结师德建设新成果,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举行了《抢在春天播——教师百题演讲集》首发式。该演讲集由在"树立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新校园"教师主题演讲活动中涌现出的一百余篇优秀演讲作品组成分为"和谐发展篇"、"教书育人篇"、"星星火炬篇"、"文化建设篇"、"奥运福娃篇"五大篇章。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以及陶先生关于亲知、闻知和说知的论述,深深地影响着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这篇文章围绕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第19课《夹竹桃》、第21课《孔子游春》两篇课文,谈谈我的教学心得和体会。  相似文献   

5.
"德性之知"是张载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实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张载试图用德性之知来论证儒家伦理的合理性。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分别用格物致知和涵养本心的修养工夫来实现德性之知。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程朱与陆王的工夫论,可知其内在机制与宗教信仰相似。它通过强化人们对天理的信念,最终达到对天人合一境界的体悟。德性之知具有如下认知特点:首先,它是一种为理学思想服务的认知,其次,其内在机制与宗教心理相类似,最后,它的实现需要体和悟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二十七例;其余《正论》篇有一例、《礼论》篇有五例、《正名》篇有两例。这种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伪",先秦秦汉文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荀子》书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质之一。以此来看,如果《性恶》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伪"有理性"人为"义,那就得将《正论》《礼论》《正名》篇也排除出去。只要我们承认《正论》《礼论》《正名》篇为荀子所作,也得承认《性恶》篇属于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那些以"莫须有"证据,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7.
《论语·泰伯》中的"民可"二句,历代学者的解释分歧很大,争议的重点在于孔子是否具有"愚民"的思想。以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为政思想和教育观念来进行考证,从政治和教育的角度来剖析"民可"二句,能够得出孔子并无"愚民"思想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沈思远 《当代学生》2014,(12):51-53
正《我的写意江南》《我的读书梦》《我的赏月情结》《我的同窗》,同学们以"我的"视角,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写出了各自深有体会的文章。点评的同学也从"我的"视角,品读同时代人的文章。这一篇篇点评,拓展了原文本身的美,亮点颇多。——编者我印象中,曾经跟随家中长辈去老家绍兴扫墓,去过一个美丽祥和、如世外桃源的地方。那时,我年纪尚小,那儿的景致究竟如何,早已记不清了,只觉得惊鸿一  相似文献   

9.
心有猛虎     
装大雷 《大学生》2013,(21):46-47
正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写过一首名为《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诗,诗中有一句流传甚广:"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着蔷薇。(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诗人最初想表达的是什么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在这充满隐喻气质的诗句中,暴躁的"老虎"和柔美的"蔷薇"和谐共处的画面给予很多人以心灵的平静。随着李安导演《少年派的  相似文献   

10.
老子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全面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身与心三大和谐。对老子关于人的身与心的和谐问题,论者较少。本文仅从"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少私寡欲"、"知足"、"知止"……;"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三个维度,进行初步探讨,弘场老子有关这方面的智慧,以帮助我们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当下,为构建身心和谐获得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师应该构建和谐生态的课堂,倡导"我学习,我快乐,我收获"的幸福体验.今天我就以《母亲的恩情》课堂鲜活的实例,来阐释我是如何构建和谐生态课堂的.《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表达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课文语言朴实,意境纯美,不管是"文"还是"诗",处处都洋溢着母爱的光辉和游子的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梁惠王》篇章中记载的衅钟祭品的选择来展开讨论,"不忍"之心的萌发需要触"景"生情,也就是亲眼见到觳觫的牛而产生恻隐之心而不忍杀之,齐宣王"以羊易牛"从而解决这一问题。"不忍"之心进而扩充成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四心",成为实行"仁政"的理论依据。为了涵养本心孟子还提出了"求放心"来保存本然的"善端"。  相似文献   

13.
传统美学的自然观基于宇宙与生命、艺术的浑然同一,不存在对象化的"自然界"概念。道家以无为释自然,儒家以天命释自然,佛学以本心释自然。儒道交融于魏晋玄学的性情观,并进而与佛学激荡生发出禅宗的空灵观。《文心雕龙》将自然这一哲学范畴进一步美学化,使"贵自然"成为中国艺术独特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4.
心性被解释为"自性清净心",说此心"本觉",乃印度如来藏系经论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佛学对此义进行发挥,成为华化佛学诸宗的理论基础,并有具体指本觉之"觉"为"灵寂之知"的说法.本觉及灵寂之知说乃佛学界长期争议不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对印度及中国自性清净心及本觉说的原义作了整理,并略作评议.  相似文献   

15.
原先《秦始皇兵马俑》在我眼里只是一篇普通课文,研究军阵也罢,描摹兵俑也好,并没有发现课文有什么感动自己的地方。直到自己要在市属上这篇课文,我才对这篇课文有了新的认识,也从亲身实践中悟出孩子需要的是一种"扎实有效、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孙膑“为将之道”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孙膑在《篡卒》、《八阵》、《兵情》等篇中提出的有关将帅的素质及其在战争中所起作用的论述,概括出孙膑"为将之道"的两个重要思想:"知道",即智、勇、数战、得民心、知敌情、通战术是孙膑选将的最高标准,是为将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并且只有从理论到实践真正掌握了战争的规律,具备驾驭战争全局的能力,才能成为"王者之将";"兵之道",即以"人和"思想为前提,揭示了士卒、将帅、君主三者在治军作战中的内在关系,强调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才能克敌制胜。这些思想对于当今军队建设,尤其是建设复合型高中级指挥人才队伍、建立纯洁和谐的内部关系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正>一、案例《慈母情深》一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略读课文,我正满怀激情地讲解着……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很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书价一元多钱,但因家境贫寒,"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孙子兵法》亦称《孙子》、《吴孙子兵法》、《孙武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为春秋末孙武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孙子兵法》82篇,图9卷。今存本13篇,历来被称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受到国内外的推崇。是书为宋代"武经七书"之一。《孙膑兵法》亦称《齐孙子》,为战国时期齐国孙膑所作,共89篇,图4卷。隋以前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重新发现其残简。《吴子兵法》亦称《吴子》、《吴起》,相传为战国初期吴起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起》兵书篇,书  相似文献   

19.
《大学》"絜矩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并逐渐丰富:由最初的推己度人的己人关系到我之上位者、我之下位者和我三者的关系,再到以"己"为中心点的矩形方正的立体关系。"絜矩之道"的丰富内涵对当今的教育启示颇多:"絜矩之道"乃为人之道,为人重在修身养性,立己达人;"絜矩之道"乃处事之要,处事须恕己接物,尽心竭力;"絜矩之道"乃和谐之源,和谐讲求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0.
1974年,17岁的铁凝正在保定读高中。这年秋天,她写了一篇7000字的大作文,名字叫《会飞的镰刀》,内容是写中学生下乡支援农业生产的。老师连连夸奖她这篇作文写得好。于是,她试着把这篇作文投给了河北省唯一的一家文学刊物《河北文艺》,并附了一封极虔诚的信。信的开头说:"编辑叔叔:再过一个月,我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民了……"那时,铁凝已经拿定主意,要到农村去插队,做一名社会主义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