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绝大部分哲学教科书、工具书,包括对高学历人才影响很大的考研辅导资料郝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作为人的本质的定义,并将这一定义简化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本意的误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人的实践类本质在现实社会层面上的表现。而马克思论述过的实践本质才应成为社会主义人的本质观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2.
王丽莎 《大观周刊》2012,(50):13-14
从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马恩事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思想和观点得到不断深化并发展,由观念的人变成现实的人。研究这个转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龙龙 《大观周刊》2012,(38):17-1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中道明了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观点,从感性的人的活动出发,从实践出发,对外界事物进行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范亚楠 《大观周刊》2012,(9):141-142
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都提出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关于人的本质及其全面发展的一门科学理论体系,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对人学理论的相关阐述,其次将对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分别探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人的本质理论、人的需要理论、人的价值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这四个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苏桂宏 《大观周刊》2011,(30):69-7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认识论和社会生活,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虽然《提纲》没有专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但其中关于实践的观点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深入研究《提纲》所蕴含的实践观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杨光兰 《大观周刊》2011,(44):44-44,4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丰富论断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但是由于马克思当时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上还没有完全脱离出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的影响,因此《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入门老师”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等经典名文,指引我党从无到有、改天换地、日新月异。  相似文献   

8.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这个运动着的世界上,人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事物从来就是联系着的。语言、文字、信号、图形……这些人类所共有的交际、传递信息的工具,都是在劳动中产生、又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 久远的年代里,平时有驿站、信鸽,战时有烽火台、鸡毛信。到了近代,新的、效率更高的电报、电话、图文传真……出现了,人类之间的联系手段也进步了。 运用这些手段,兴办起以报道新闻,向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有关机构提供消息、经济新闻为已任的通讯社,是在人类发展大背景下出现,并不断发展的。 通讯社是现代社会联系纽带上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衷宜燕 《大观周刊》2012,(41):21-22
费尔巴哈人本质观与马克思人本质观的分水岭是能否以实践的视角去观察人、理解人。费尔巴哈人本质观描绘抽象的人,因为不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而马克思人本质观将劳动实践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人与人、人与意识、人与社会三大关系之中,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质观,诠释的是完整的人、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一、档案的文化价值 价值,简单的说就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它是主体用来衡量、评价客体的尺度,是存在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将二者紧密联系起来。它产生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价值来源于实践,本质上是客体的属性与主体的评价尺度之间的统一。因此有学者将价值定义为“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接近的性质和程度”…。虽然价值具有客观性,但是价值的大小最终还是取决于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意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就批判了只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世界的这种旧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人们都承认马克思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的,但又认为,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不是转向旧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转向新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即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这就是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两阶段一转变”说。从实际情况来看,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影响下并不是立即转向了新唯物主义。而是有一个崇拜、信仰、迷信费尔巴哈的时期,然后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在他的创始人那里经过两次转变才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经济问题探讨》今年第一期发表张鸿文的文章提出,切莫把《反杜林论》中的“社会主义”误解为社会主义社会。文章说,有人说恩格斯在《反社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中,全面地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按: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史》第十章第四节中一段论述),并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的“标准模式”。尽管人们就此著书立说,但是,只要我们把《反杜林论》重新认真地读,细心地想,并把恩格斯的论述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所确定的科学论断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讲的社会主义及特征,实际上是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3.
媒体消费的后现代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庹继光 《新闻界》2003,(4):13-14
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的重大影响之一就是:大众文化在整体社会文化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当代大众文化具有彰显消费的后现代性,而媒体传播在其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一、媒体消费对文化的挑战马克思曾谈到过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在信息市场上流通的;便士报出现后,马克思又多次在《资本论》手稿中写道:报纸开始同面包、牛奶、肉、啤酒一起,成为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马克思的时代当然还不能说已经是全民的“媒体消费”时代,但今天重温马克思的话,似乎让人有新的 理解。当今消费时代,商品化的逻辑浸渍着人们的思维,文化也未能幸免,…  相似文献   

14.
李晓林 《今传媒》2010,(8):162-164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坚持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相似文献   

15.
(一) 我们讨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时,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党性?什么是人民性? 关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人民性,大家意见比较一致。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马克思曾经指出: “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相似文献   

16.
所谓民生新闻,即指“以城市居民为传播对象,以频道主要覆盖城市为报道范围,以市民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新闻题材.从本质上仍属于社会新闻的范畴”①。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推出,被公认为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开端。自此以后,各地媒体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大量涌现,诸如《某某零距离》或《直播某某》层出不穷。民生新闻的勃兴是“以人为本”理念和三贴近原则的最优体现,是践行和肩负社会主义新闻责任的上乘之道。  相似文献   

17.
陈力丹  王海 《新闻界》2014,(3):49-50
<正>"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是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一个基本观点,于1844年上半年在他写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首先提出。詹姆斯·穆勒是1859年《论自由》一书作者斯图亚特·穆勒(又译"密尔")的父亲,英国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詹姆斯·穆勒1811年发表的《论出版自由》一文,最早奠定了新闻出版自由的法治基础,其中文版2011年由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了小册子。马克思看到他的经济学论著《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部分"论交换"时,做了较多的摘录,其中"媒介"一节的6-8小节全文抄录。穆  相似文献   

18.
该文认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就一直处于持续的上升过程中,在分类综述当时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环境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整个七十年代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点,论述了1976—1980年间《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出台的社会背景,在肯定《提纲》的时代意义和对我国图书馆事业推动价值的前提下,对《提纲》自身内容上的不足和其时代性缺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异化劳动”的概念自马克思提出以来,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后续研究者从各自领域做出了不同的阐释。新技术不断涌现,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新的“异化”问题。在数字时代,“异化”概念非但没有丧失其理论价值,反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本文结合动画电影《天赐灵机》,运用马克思和卢卡奇的异化理论,对“数字异化”现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论链接     
质疑新闻的“整体真实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发表孟志军的文章《质疑新闻的“整体真实论”》。文章说,“整体真实论”的提法是在新闻“本质真实论”遭到质疑后提出的关于新闻真实的一种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前者是对后者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