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月刊,是中国科学学研究会与天津市科委合办的学术性刊物。回顾其25年的发展,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与科技事业共发展,与改革开放同前行。  相似文献   

2.
“科学学是把科学技术的研究作为人类社会活动来研究的q研究科学技术活动的规律。它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关系。”基层科学学研究会的工作q首先要把自己的队伍组织好,组织学习,开展学术研讨,进行软科学研究和咨询、论证、献计、献策等工作  相似文献   

3.
2002年11月23~24日,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了“科学学在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暨研究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龚育之、冯之浚、吴明瑜、罗伟,研究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田夫等老领导、老同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部长马阳等出席大会。参加大会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学界同仁近100人。大会开幕式由研究会副理事长张碧晖同志主持。十六大代表,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方新同志首先向大家传达了十六大精神。研究会理事长邹祖烨同志做了重要讲话。他回顾了研…  相似文献   

4.
--编者注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与会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已经顺利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闭幕了。现在,我受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的委托,对本次会议做一个简要小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讲几点初步意见,请大家共商。 (一) 这次会议是本会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罗伟同志的报告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学的研究事业和研究会的发展历史作了简要的回顾,对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作了认真的总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及领导成员,并对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若干重点研究课题作了通报。出席会议的老领导、老专家发表了重要意见,他们的讲话语重心长、感情深厚、饱含哲理、富蕴经验,给了我们许多教益和启示。许多理事和代表对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对冯之浚理事长在第三届理事会工作实现创新与突破上的领导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吴明瑜同志曾经说过,第三届理事会在冯之浚理事长的领导下出现了四个重要变化:第一、研究会有了学术上的生气,表现在理论创新、领域开拓,成果丰硕。过去几年,我们理事会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并出版了一批论著,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宽,研究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第二、重视提携、举荐新生力量,逐步解决了队伍“老化”问题。在本届理事会的领导成员中,有了一批中青年骨干,其中不乏博导级领军人才,为研究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强大后劲;三是加强了各方向的团结,上下左右的团结、与中央各部门和省市县级的合作,扩大了研究会的活动舞台和影响;四是经费有所宽裕支持了研究活动的开展。这些变化为研究会今后的工作在办会方针、学术研究、组织建设与活动条件上都打下了良好的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于2000年12月23~24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理事和特邀代表共百余人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是本会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召开的一次盛会,也是研究会领导班子走向年轻化的一次标志性会议。会议自始至终充满了团结、紧张、热情洋溢的气氛,圆满完成了预期的任务。   一、会议审议了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听取了老同志和各课题组的报告。罗伟同志代表第三届理事会向大会做了工作报告。他首先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学的研究事业和研究会的发展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对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作了认真的总结,并对新的理事会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张永谦同志作了研究会章程的补充说明,公布了研究会增补理事等若干补充规定。   冯之浚、吴明瑜、田夫等老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冯之浚同志语重心长地对新理事会的工作提出了8条意见:一要新老合作,开拓前进;二要把握大局、服务大局、服从大局、适应大局;三要有鲜明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四要走向社会;五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六要让科学学走进大学、建立学位点;七要大力开展国际交流;八要团结合作。   吴明瑜同志说,第三届理事会在冯之浚理事长的领导下出现了四个重要变化;第一、研究会在学术上有了生气,表现在理论创新、领域开拓广泛、成果丰硕。过去几年,理事会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级重点研究课题,并出版了一批论著,研究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第二、重视提携、举荐新生力量,逐步解决了队伍“老化”问题。在本届理事会的领导成员中,有了一批中青年骨干,为研究会的持续发展增强了活力和后劲;三是加强了与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省市的联系合作,扩大了影响;四是经费有所增长,支持了研究活动的开展。这些变化为今后进一步贯彻办会方针、开展学术研究、搞好组织建设与改善活动条件等打下了良好基础。   会上,研究会各课题组对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国实施技术跨越战略的道路选择与具体措施研究》、《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状况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影响和对策》、《科学学概论》、《21世纪中国非义务教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战略研究》、《软科学概论》等重点课题进行了汇报。   与会代表对第三届理事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特别对冯之浚理事长在第三届理事会工作实现创新与突破上的领导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会议选举产生了第四届常务理事会,还对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进行了调整,任命了柳卸林等18位同志分别担任18个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主任。柳卸林同志任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俞世琛同志任组织工作委员会主任;金碧辉同志任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光同志任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春法同志任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刘鸿海同志任传播与公关工作委员会主任;李琬同志任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则渊同志任理论科学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曾国屏同志任科学与社会专业委员会主任;齐建国同志任科学与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穆荣平同志任科技政策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新男同志任科技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蒋国华同志任科学计量学和情报计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于欣荣同志任学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薛澜同志任知识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连燕华同志任科技评价专业委员会主任;孟鸿伟同志任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彭树堂同志任民营企业创新专业委员会主任。聘任龚育之等一批老同志为学术指导委员。   三、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邹祖烨同志代表常务理事会作了《把研究会建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智库型组织》的报告。他指出,第四届理事会是研究会在新世纪的第一届理事会,今后四年的任期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因此对本届理事会的工作应当有一个全面的思考和大体的安排。   1.把握时势大局,抓住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我们将肩负起三大任务(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进人类共同发展),实施“新三步”战略(以2010年,建党100周年,建国100周年为里程碑),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2001年起,我国将执行“十五”计划,并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这个时势大局,对我们研究会这样的团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也提供了建设与发展的良好机遇。   2.确立一个目标,拓展三大领域,形成两个特色。根据研究会的宗旨和多年发展积累的资源,以及新世纪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我们要对研究会迄今的工作加以概括提炼,给研究会设计一个发展目标,就是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把研究会建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智库型组织,并且在科学学的学术研究、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和知识传播与咨询服务三个领域进一步拓展,在探求和把握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为促进经济、科技与社会协调发展立论、传知、建言、献策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我们研究会既是一个致力于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的学术团体,又是一个具有决策咨询功能的智力服务组织。根据上述战略构想,我们要努力实现“三进、三结合、登上三座大山”的目标,即进大学,与科教界结合,登上高等教育的讲台;进政府,与公务员结合,在辅助决策上有更大作为;进市场,与企业家结合,在推动咨询产业的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研究会的凝聚力、生命力归根到底在于对各类决策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要求我们有深厚的科学研究功底,有丰富的政策与决策实践经验的积累,有沟通和影响决策者的渠道和能力。   3.创造五个条件,发挥整体优势。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积极创造五个重要条件,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重大研究课题库、通达决策者的管道网络、有影响力的传播手段和充裕的研究资金。  相似文献   

6.
2017年是我国科学学理论家、中国科学计量学奠基人赵红州(1941-1997)逝世20周年。在2016年重庆的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会上,刘则渊代表张碧晖、蒋国华,三人联名提议:2017年召开"赵红州科学学思想学术研讨会——纪念中国科学学家赵红州逝世20周年",由研究会主办,由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业委员会筹备承办。穆荣平理事长立即提请理事会全体理事热烈鼓掌通过。现在经过近一年筹备,在同行支持下,组织和征集的文章包括三个部分:(1)回忆赵红州先生学术生涯与事迹的文章或视频;(2)研究赵红州先生科学学及科学计量学的贡献与影响的论文;(3)追寻赵红州足迹探讨中国科学学的国际影响与未来展望的文章。在第十三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暨研究会理事会在福州召开之际,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分会场举行了"赵红州科学学思想学术研讨会",以纪念中国科学学家赵红州逝世20周年,缅怀他对我国科学学事业的卓越贡献。在本次研讨会上,研究会方新名誉理事长致词、穆荣平理事长做了总结讲话,研究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张碧晖教授,研究会原副理事长、赵红州生前的亲密学术搭档蒋国华教授,赵红州生前的合作者、科学计量学家梁立明教授,来自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上海科学学研究所、天津科学学研究所的负责人或代表等参加会议并发言。研究会原副理事长、中国社科院王兴成和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战略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武夷山还通过视频的形式向研讨会做了发言。大连理工大学的胡志刚、侯海燕、陈悦和广西大学的严建新等分别作了发言。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以及其他科学学、科学计量学研究领域的同行和专家一起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研究会原副理事长、原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专委会主任刘则渊教授主持。下面为本次研讨会主要发言内容的摘编。由于蒋国华、梁立明、胡志刚和严建新的文章同时单独发表,侯海燕和陈悦等分别探讨中国科学学的国际影响与未来展望的论文也将另行发表,故不在摘编内。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学科学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科学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对我国科学学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回顾了我国大学科学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历程,通过调查研究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阐明了当前科学学在大学的学位点设置、教师队伍建设、著作与教材编撰、教学及人才培养成果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并且对科学学未来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樊春良 《科学学研究》2009,27(2):319-320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国的科学学也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它诞生于科学的春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而成长和发展.在近30年里,科学学的思想广泛传播,研究队伍蓬勃壮大,研究工作深入开展,为我国科技体制的改革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献计建言,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新时期国家的发展赋予了科学学更高的要求,面对国家发展的新需求,回顾过去的历程,是走向新的发展的必要一步.<科学学在中国>一书的出版适逢其时,它为我们认识和总结科学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建设科技强国。这就需要科学学界能够为国家科技政策制定和重大科技决策部署提供更多理论支撑和决策咨询。经过近40年的发展,当前我国科学学研究正在重新走向繁荣,但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危机和困难。本研究在回顾我国科学学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科学学理论拓展、科学计量学深化以及科技政策学兴起三个方面分析总结国外科学学系统化、融合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针对科学学研究越来越多“卷入”与社会、公众及政府关联的这一现实,进一步就我国科学学作为独立学科发展和应当把握的重点领域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学学在我国大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80年代初,科学学在我国大学兴起,并在近30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大学科学学的成长历程分为三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科学学进入中国大学课堂, 20世纪90年代大学科学学在调整中成长, 21世纪新时期大学科学学发展的新局面,并分别对这三个阶段做了论述。在回顾科学学在大学发展的历史的基础上,指出其将来的发展走势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逻辑分析法和归纳法,论述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funding and the quantity and nature of biomedical publications is reported for 120 U.S. medical school complexes. A correlation of 0.95 was found between the amount of NIH funds received and the number of biomedical publications from the medical schools. Medical school ranks based on bibliometric measures were found to correlate at the 0.80-0.90 level with ranks based on peer assessments of the schoo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edical school papers varied with the type of school. The average citation influence per paper increased with the publication size of the schools. This was true even when factors such as public versus private control, geographic region, average research level (from basic to clinical), and subject emphasis were controlled.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of papers from a school and its citation influence holds within individual research levels and within subfields.  相似文献   

14.
论体育新学科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了体育新学科形成的主动力、基本模式以及耦合性、系统性、多重性、创造性和脆弱性等特征 ,旨在加速体育新学科的创建  相似文献   

15.
16.
17.
战后美国科学技术的大发展美国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是从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渐建立的。战后不久,为加强原子能的研究开发,1946年美国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成为国内最大的科学实体。1950年筹建国家科学基金会,作为联邦政府专门资助基础研究的机构。1957年前苏...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