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2.
古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也是划分方言区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县方言(碧口话除外)属于中原官话,特点是古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阴平,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碧口话属于西南官话,特点是古入声字今全读阳平。从古入声字在文县汉语方言中的分派比例可以看到文县方言的过渡特征。调查的方言有:城关话、玉垒话、范坝话、碧口话以及中庙话。  相似文献   

3.
中古宕江摄开口入声字在除江淮官话以外的官话方言中的表现可以分为两大类:A类主要并入果摄,B类则白读并入效摄,文读并入果摄.其中并入果摄的情况多不符合中古开口字演变的一般规律.这些入声字在两类官话里有不同演变途径,而B类文白读系统则是受明代南京官话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沈红宇 《武陵学刊》2024,(1):127-135
常德各县市区官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常澧片。以武陵为代表的常德市区方言是区域优势方言,只有4个声调,没有入声,发展最快;周边各县市方言向市区方言靠拢,以汉寿、临澧最为活跃,古声调的归类相对来说规律性不强,临澧、常德市区、汉寿构成一个“西北—东南”的活跃发展带;石门、澧县、津市、安乡、桃源相对保守,还保留入声,古声调归类规律性较强,发展较慢,构成一个主要依澧水而形成的方言声调带。古全浊入和清去是各方言声调变化最快的类。周边各县市方言古清去、全浊入声字由原来的阳平、去声读法产生与武陵去声调值近似的阴去或入声的异读,或改读为阴去、入声,是向区域优势方言靠拢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寿县方言属中厚官话,但古入声字在今寿县方言的归类并不与中原官话的分派规律一致,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文章列出了寺县方言的声韵调系统,指出了入声字的特殊分派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6.
江淮官话按照通摄入声字读音的分化结果可以分为扬州型、合肥型和黄冈型。通摄入声大体上经过了高化和后显裂化两段,一部分方言在此基础上又发生了前显裂化、丢失了合口介音等音变。  相似文献   

7.
《现代语文》2007,(2):114-114
一、山东方言的归属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等主编)的最新汉语方言分区结果,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今天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1935年调查的《湖南方言调查报告》为蓝本,分析了七十年前湖南方言中入声的情况,入声字在当时有喉塞尾短促调、独立舒声调和分派入其他声调三种形态,其中全浊声母入声字最先变化,变化后的归向与相邻强势方言模式一致。  相似文献   

9.
要览     
凤台方言古入声字今读探析 通过在凤台李冲乡魏郢村与新集镇郭郢村两地对古入声字今读音的实地考察,发现凤台方言不像一般的官话方言那样完全没有入声与入声韵,也不像一般的南方方言那样完整地保留了古代的入声与入声韵体系。  相似文献   

10.
王福堂 《中国语文》2012,(2):186-190
一近日得见钱曾怡(2010)主编的《汉语官话方言研究》一书,读后深感振奋。感觉到这是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第一部以完整的官话方言作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本书的官话方言有1883个方言点,覆盖了中国26个省、市、自治区,使用人口达八亿二千万。对这样一个大方言全面进  相似文献   

11.
衡水方言中表达可能内容的补语,有两种形式分别对应普通话的表达。衡水方言中正反问的句子,有两点与普通话的表达不同。衡水方言中"们"的使用范围要比普通话大得多,不管是有生命的事物还是没生命的事物,后面都可以加上"们"表示复数。不论某些词语是否具有专用量词,衡水方言都可以用"个"去指称。衡水市的东部、东北部流行着"知不道"和"才刚"的说法。  相似文献   

12.
潮汕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系统存在较大差别,这给潮汕人学习普通话带来很大的困难。从历年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情况看,在语音方面,潮汕地区的应试者存在不少问题,反映出较明显的潮汕方言色彩。文章通过对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和儿化等几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纠正潮汕方音的方法,以帮助潮汕人克服根深蒂固的方音,达到发好普通话标准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过渡语是由方音向普通话音转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言语应用现象。方言区人在说普通话时对自己原方言进行改造,形成既有所属方言的地方音特征又有普通话音的过渡语。普通话教学应该针对方言区人的过渡语进行正音训练,帮助他们在说普通话时减少方言音而向纯正普通话音靠近。  相似文献   

14.
常熟话与普通话差异较大。本文分析了常熟话基础音系,并找出了常熟话与普通话声韵调对应关系和主要差异。  相似文献   

15.
泸溪县处于湘语和西南官话之间的过渡地带,对于泸溪方言的归属,学术界分歧很大。文章从声、韵、调三方面入手,把泸溪方言与西南官话及湘语进行比较,最终得出结论:泸溪方言是一种带有浓郁西南官话特色的湘方言。  相似文献   

16.
湘方言区的人们无论是广播还是主持电视节目,有的普通话说得不很准确。普通话中有很多字的发音,在湘方言中是没有的,这使得湘方言区的人们在发这些音时很困难、发不准或发不出。本文就这些毛病及纠正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广西资源话与湖南南部湘语关系密切。通过把资源话与相关方言比较发现,资源话具有南部湘语的典型特征,如古全浊声母的今读等;但资源话又受到桂林话的影响发生了演变,如调类和调值都与桂林话非常接近。资源话是具有明显西南官话特征的湘语。  相似文献   

18.
紫阳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既有共性,又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语音学的角度出发,以声母、韵母、声调为研究点,对紫阳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系统进行分析比较,揭示两者语音系统的联系与区别,试图对拓展汉语方言研究领域,探索紫阳方言规律,促进该地区的普通话教学与测试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运用匹配变口音技术,选取51名广西瑶族小学生(年龄8~10岁)作为研究被试,采用"匹配伪装实验"分别考察他们对普通话、桂柳话以及瑶语的语言印象.结果表明:1.汉语方言--桂柳话的讲话者在家乡体裁上获得了更多的显著性好评,它被认为比普通话、瑶语更好听、更流畅,表达能力更强,而且更无私更合群;在城市体裁方面,普通话被评价为最流畅、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语言;2.在加强普通话的宣传和推广的同时,也应肯定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地位,普通话教学与保护民族语言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20.
陕西人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声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最新举措,是一项国家考试,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探讨了在普通话水平测试实践中陕西方言区在声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的对策,以期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