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影的价值高低是靠观众的接受与否来体现的。一个观众的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已预先决定了他的观赏结果,决定着他对影视作品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的方向,因此,对电影观众接受及其反应这一课题的研究及探索,不但是电影观众的需要,而且是影片创作的必须。本文针对观众对不同的类型电影的特定期待,以期为更好的电影创作服务。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电影艺术的多种功能与价值为主要依据,把新时期的电影创作分为三种类型:一,给观众以教育、启迪的社会电影;二,给观众以娱乐的通俗电影;三,给观众以知识的文化电影。这三种类型电影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指其主要倾向与趋势而言。它们之间彼此并存,相互依托、影响、补充与渗透,构成了新时期电影创作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复杂化、精细化的特点。亦表现了不同层次的观众对电影艺术的审美心理与欣赏习惯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3.
季毅 《文教资料》2013,(27):41-43
音乐在英语电影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音乐能深入揭示和解释电影中的文化内涵、事件背景、人物特征等关键要素.另一方面,相关音乐要素还能与欣赏者产生心理上的联觉反应.因此,有必要通过对电影音乐发展历程和特征、电影音乐的分类和作用、电影音乐要素的赏析进行深入探讨,以此促进欣赏者正确地通过音乐进行跨文化的欣赏、学习、思考.  相似文献   

4.
曹禺创作《原野》的时期 ,正是文艺从文人化向大众化靠拢的时期 ,时代风尚即阶级意识帮助曹禺做了迎合“观众的趣味”的选择。本文以“观众的趣味”即观众的审美定势为切入点 ,指出《原野》是以牺牲自己的戏剧审美理想为前题的尴尬而又痛苦的尝试。它既不是表现主义剧作也不是佳构剧 ,而是对两者并不成功的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传播的电影的数量和质量都在飞速发展。这不仅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传播方式,而且带来了电影审美接受领域的重大变革,更引发了电影美学理论和观念方面的再思索。而观众欣赏品位的变化,又会促进电影创作和电影制作的进步与发展。研究电影技术对于观众欣赏和审美体验方式的影响,对电影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诗美是诗得以存在的本质原因。诗美是在诗创作与欣赏等多级审美运动中产生的 ,是客观的现实美通过有机体发生裂变的结果。诗美的构建过程即由物 (世界 )到人 (诗人 ) ,由人 (诗人 )到物 (文本和世界 ) ,再由物 (文本和世界 )到人 (欣赏者 ) ,由人 (欣赏者 )到物 (文本和世界 )的信息传递加工过程。本文从实践和理论上对诗美的构建进行了定性化和定量化的科学性思考 ,认为创作和欣赏诗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和重建诗美  相似文献   

7.
文学欣赏是一个对原有文学作品及文学活动进行解读、剖析、认识和再创造的过程,是一种以文学形象为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审美活动。文学欣赏的效果如何,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情感体验、知识储备、文化素养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培养审美趣味,提高文化素养是欣赏者进行文学欣赏活动前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理论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片名好比影片的门楣,好的译名能够使影片锦上添花,使观众欣欣然想先睹为快。而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观众是一个能动的主体,观众对译名的阅读和接受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行为。文章从语言、文化的差异及观众效应,即观众的期待视野、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等角度,阐释了电影片名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已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大调整,经济上的改革影响了文化时尚和人们的审美趣味,打开了人们情感的闸门。冯小刚电影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迎合了广大市民观众的审美趣味,异军突起,其电影的商业理念给国内电影界树立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范例,制造了市民电影成功的不可复制的记录。以"冯小刚贺岁片中叙事的价值判断"为题,从其电影的思辨模式、意识形态色彩和影片展示的传统叙事意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即将登临WTO的平台,电影业的总体形势比起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更是挑战与机遇参半,希望与失望并存。如何繁荣中国电影事业,摆脱本土电影的危机,已成为广大电影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剧本是电影艺术创作的基础,作为电影剧作家不仅应该积极深入生活、努力反映现实,而且必须深入研究市场、研究观众的审美趣味,同时还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电影创作的成功经验,从而为创造真正的精品艺术提供必要的前提保证。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9,(1):42-45
电影的碎片化审美,在数字技术作用下日益凸显,来源于市场力量的影响尤其深刻。市场化要求电影制作兼顾受众的类型和照顾受众的心灵碎片,并以年轻化观众的审美趣味为主导,电影合拍和发行跨界的市场运作,市场意识与国家意识的融合,电影的泛化,以及市场催发技术和技术影响电影叙事,都是市场影响电影碎片化审美的具体表现。电影碎片化审美既解放了大众的创造性,给市场注入活力,又削弱了电影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冯小刚以自觉的商业叙事意识进行影片创作,凭借着对观众审美心理的准确把握,走平民化与游戏化的路子。在影像人物、造型语言、审美趋向、价值判断上都呈现出鲜明的平民取向,并通过对游戏的驾轻就熟地运用,以极具个人特色的幽默贯穿其中,发展丰富了中国喜剧电影的形态。在中国电影持续低迷的现状下,创造了骄人的票房成绩,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了成功的个案,启发了其他电影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教材的编写、文章的节选要忠实原著;将阅读和欣赏与培养创新意识、个性发展、审美趣味紧密联系起来,使欣赏者能潜移默化地具备较强的适应力、免疫力和审美力;打破陈规绝非不分好坏一概欣赏。  相似文献   

14.
围绕着“电影与受众”这一课题,以30-40年代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高潮期丰富的电 影创作实践为据,对当时的电影创作和理论发展进行探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不可背离时代而 违背广大观众的审美旨趣;第二,不可背离社会而脱离广大观众的心理体认;第三,不可背离生活 而与广大观众的生命感情相左;第四,不能背离艺术而违反广大观众的审美追求。总之,只有以 观众为本,才有创作的无尽源泉。  相似文献   

15.
电影片名,犹如电影的品牌商标,有极强的“导视”作用。电影片名翻译应以影片观众的感受为重点,以观众是否理解接受乃至喜欢为主要衡量标准。而英语片名的汉译则应以中国电影观众的审美期待和文化心理为出发点,依据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结合英语电影片名的特点,英语电影片名汉译有音译、直译、意译、创译等方法。译者应尽可能遵循简洁、适度、创新的翻译原则,以期吸引观众注意,获得票房成功。  相似文献   

16.
从世界电影范围来看,故事片是所有电影种类(歌舞、科幻、音乐、美术、动画片等)中生产量最大的一种。电影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门类,它的地位是靠故事片来奠定的,故事片是电影艺术的根本。著名的电影剧作理论家悉德·菲尔德给电影和电影剧本下定义说:“一部电影剧本就是由一个个画面讲出来的故事。一个故事片是一个视觉媒介,它是把一条基本的故事线加以戏剧化。”另一位电影理论家麦茨则坚定地认为:“没有戏剧性,没有虚构,没有故事,也没有影片。”(《现代电影与叙事性》)中国电影本来很重视故事情节的表现,但近十年来的电影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淡化故事”。淡化故事不仅没能带来所谓“纯电影”的形成或“电影语言的革新”,而且其后果是令人震惊的,因满足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而失去大量观众。“淡化故事”这一趋向一旦走向极端,必将引致所谓西方现代派  相似文献   

17.
富有"陌生化"的电影作品可以更为有力地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激发观众的审美想像,使他们获得更加隽永的审美体验和更加独特的审美认识.因此,在电影接受中,观众对影片能否形成强烈的关注心理,与编导是否善于利用情节发展、语言运用、题材选择和技术手段中的变异因素、反常因素对于帮助观众产生陌生感或新奇感大有关系.各种艺术(包括电影)都会在漫长和复杂的心理演变中形成自身特殊的惯例形式,没有人会以一种不受惯例经验影响的态度接受艺术."陌生"固然可以引起注意,但是要把注意持续下去,还得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以及逻辑思考能力.考虑到电影接受的问题,编导应巧妙地把握陌生度与理解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作为梆子戏鼻祖的蒲剧,曲牌音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蒲剧音乐创作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秉持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的创作理念,才能创作出适应时代要求、观众喜闻乐见的蒲剧音乐,对蒲剧艺术的传承、振兴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一、音乐欣赏教学的特点 音乐欣赏教学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以欣赏者--学生的聆听为主要手段,以分析乐曲的有关音乐资料及认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为辅助手段,进而达到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实现音乐审美目标的一种审美实践活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门阀制度趋于成熟的过程中,不占主体地位的南朝寒士诗人的创作形成了奇险、明快、清丽等与自身经历相关的独特风格,对诗歌创作乃至诗学发展影响深远。钟嵘以士大夫为尊的心态以及狭隘的尊雅审美趣味影响了他的审美标准,导致后人对他为某些作家的定品颇觉不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