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莱芙和温格提出的"学习是实践共同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为基点,分析了实践共同体与工匠精神存在的共性,即参与性、情境性、身份认同,继而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注重构建师徒关系、搭建情境化实训场所、联通校企文化达成身份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工匠的身份认同包括了工匠对其身份的确认与表达,以及社会对工匠身份的确认与表达。工匠伦理建构中认同工匠至少包括生产力、交往及社会认同三种维度。从工匠的自我认同来说,工匠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但是,社会对工匠的认同,还存在认同度不够高的现象。认同工匠使普通的工匠得到普遍关注,为工匠精神向工匠伦理的转换创造条件,会提升工匠的内在驱动力,促进劳动生产率,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具伦理规范性。如此,认同工匠会培育出适合工匠伦理生长的环境系统。  相似文献   

3.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是培养当代"中国工匠"的题中之义。美国职业教育孕育并塑造了美国特有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对职业的高度认同,不断激发"工匠"的创新求精动力,同时,行业协会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等,对重塑我国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极倡导建立并完善"工匠"职业认同体系,建立健全灵活的教育培养体系,并由行业、企业、学校联合打造,共同促进中国"工匠精神"的回归,使其成为一种长期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质造大国"的升级,以及文化强国的双重背景驱动下,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声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需要弘扬工匠精神。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考量工匠精神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即乐生、精工、尚巧。按照此内涵标准对思政课教师进行严格要求,朝着"精品"的方向进行"打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作为思政课教师的关键素养,如精神信念、理论功底、话语逻辑等,从而直接或间接为他们的教育话语赋能,使其构建的教育话语更具实效性。在具体践行过程中,要注重相应文化体系的建设,以支撑和推动工匠精神的践行,具体来说,应完善制度文化促成工匠精神的习惯养成,强化对工匠精神认同的价值文化激励敬业精神的养成,落实管理文化为"工匠型"教师的个人利益护航。  相似文献   

5.
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呼唤,是现代职业素养的新要求,而当前高职人才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与工匠精神相差甚远。现代学徒制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新举措,其不仅延续了工匠培养的形式,而且传承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现代学徒制下培养高职人才的"工匠精神"需政府出台各项政策提高工匠职业地位及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加大产品质量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营造质量为重的社会氛围;需高职院校革新课程设计、标准化授课内容、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培养学生质量意识和匠心精神;需企业弘扬工匠文化、树立"工匠大师"榜样、设立激励机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学徒质量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的社会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的工匠文化认同,对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劳动能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劳动教育和工匠文化都以现实劳动为依托,二者在价值取向、育人目标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职业院校在积极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工匠精神”培育切实融入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在劳动教育中强化工匠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增强学生对工匠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洪艳荣 《教育探索》2021,(10):67-72
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不仅关系到自身道德生命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挺拔、价值理性的稳健,还关系到知识理性的建构、家国使命的担当、社会责任的澄明.大学生身份认同需要经由"我"与自我的伦理自反、自我与他者的伦理承认、自我与普遍性规范的伦理内化而生成反身性身份认同、社会性身份认同、普遍性身份认同.当前,大学生身份认同中的伦理文化、伦理精神、伦理抱负与伦理气质匮乏,存在一定程度的伦理隐忧与道德风险.以伦理文化自信为价值线索与哲学依据,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伦理元素嵌入、大学课堂教学的伦理向度自觉、大学实践活动的伦理设置、大学实体的伦理文化建设等维度培育大学生身份认同的伦理底色,是必要且紧迫的教育行动.  相似文献   

8.
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关系到乡村师资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而身份认同的构建需要真正触及人的精神文化层面,故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教师的身份认同问题。文化学的视角下,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是自我认同、社会认同与价值认同三重属性的统一。而在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基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矛盾,乡村教师身份认同会遭遇城乡二元的文化区隔,相应体现在物质文化抵牾下自我认同空心、制度文化失序下职业认同模糊以及多元文化冲突下价值认同迷失。本文以为,突破此困境的路径有三个层面:在以文化自觉作为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文化导引下,以物质文化的交融来实现自我认同的内洽,以制度文化的归正来解蔽教师职业认同,以精神文化的协调共生来激发价值认同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9.
工匠精神: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8):146-149
在探讨工匠精神的哲学思想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内涵与价值应体现的精神传授、精神特质、精神境界3个层次,指出要以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灵魂,树立学生成长的精神标杆。通过转变就业观念,提升教育的价值认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探索工匠精神"广谱式"培育保障机制,将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助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工匠精神是大学生职业认同的思想基础,职业认同则是大学生工匠精神的行为彰显,二者在目标、内容与功能上的契合性使得工匠精神培育与大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融合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就高校而言,通过构建大学生职业认同协同教育体系、建设大学生职业认同校园文化、开展大学生职业认同发展指导服务有助于实现工匠精神与大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具体融合。  相似文献   

11.
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需要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精神是制造业文化的软实力,包含了文化基因、创新基因和价值基因。新工科引领工匠文化,打造大国工匠的摇篮。通过树立大工程观、推进产教融合、加强师资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开展双创教育等多渠道并举的途径,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新工科建设各个环节,打造新工科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特色。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3月5日,"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生存密切相关,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更离不开高职教育。本文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梳理了工匠精神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关系,提出高职院校应从专业文化的培养、榜样文化的引领、校园文化的渗透、企业文化的实践等方面,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3.
从行业工匠精神现状认知、价值认同、影响要素分析和对行业职业院校涵育工匠精神建议四个维度对某建筑类高职近千名校友开展调研发现,工匠精神对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行业企业竞争力及从业者个体职业生涯进阶意义重大,从业者个体内在工匠精神与外在职业能力互为依托、相融共生。建筑业工匠精神现状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完全匹配,行业职业院校工匠精神氛围不浓,对师生个体工匠精神养成的促进作用不容乐观。应对之策是从景观建设和活动开展两方面涵养校园鲁班文化,构建“岗育复合体”,打造工匠之师队伍,大力改革专业群学生课程实践体系和师生竞赛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何谓"工匠精神"?"工匠"是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等,"工匠精神"即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职业无贵贱,除了身份不同,其内核是一样的:你我都是"匠人"。就教育而言,"工匠精神"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因材施教"的精神理念,即通过改造客观对象来体现自身价值。若"匠气"多于"匠心",教学就会机械、重复、固执和守旧,会成"教书匠";"匠心"多于"匠气",意味着执着、专注、完美和情怀。显然,后者是教育所需要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阐述了中职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然后提出了中职德育工作中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包括确定中职生"工匠精神"的理念;挖掘院校特色职业文化,营造"工匠精神";深入开展"工匠精神"实践教育;推进课程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新和改进学生考核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6.
工匠精神与新时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与新挑战。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是:院校重视支持程度不够,教师引领带动作用不明显,学生主体责任意识不强,社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等等。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认同和践行工匠精神,应营造校园良好氛围,夯实工匠精神培育土壤;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打造工匠精神传承梯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工匠精神认同内化;纠正社会价值导向,搭建工匠精神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7.
程欣  王欢  关晶 《职教论坛》2018,(10):137-146
上海工匠作为各个行业的杰出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是工匠精神的综合体现。对75名上海工匠眼中的"工匠精神"及其养成方式的问卷调查显示,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集中于"求",表现为"精益求精""耐心专注""勇于创新",不同工匠眼中的"工匠精神"基本一致。在工匠精神养成的影响因素上,工匠较为认可个人和企业维度的影响因素,其中以个人特质、企业文化最为突出,而对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的认可度较低。在工匠精神的养成方式上,工匠较为认可自我磨练/修养、技术难题攻关、日常工作实践、师傅或同事言传身教等养成方式,而认可学校课程学习、工匠精神宣传的较少。在工匠精神养成的时间段上,工匠较为认可入职以后工匠精神养成的时间段,而对学生时期的认可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张宇  邓宏宝 《成人教育》2022,42(6):88-93
工匠精神是德国制造业的灵魂,也是其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工匠组织自我约束、企业家文化传统、新教伦理“天职观”和古典哲学思想启蒙促进了德国工匠精神的发端。德国工匠精神的现代意蕴主要体现为认真踏实、质量至上、精益求精和匠心独运,其传承与弘扬得益于政府在提高工匠社会认同和经济待遇、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与生产标准、深化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建设、重视企业实训中规范处事习惯的培养等多方面的作为,我国可借鉴相关理念与举措,推动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当前,以速成、短期、流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思潮和现象愈演愈烈,这种新的文化样式即我们所说的"快餐文化"。伴随着快餐文化的泛滥,秉承追求卓越、持之以恒、攻坚克难的传统工匠精神不断受到冲击,日渐陷入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正确解读快餐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内涵,探寻工匠精神的价值传承,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工匠精神是教育界大力宣传和弘扬的一种主流价值观,语文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职责。本文针对"工匠精神"培育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进行了思考,尝试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途径,促进"工匠精神"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