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好乡村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和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三农"问题仍是事关我国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全面发展的重大问题,建设美好乡村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一项新举措。在建设美好乡村的实践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是生态宜居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灵魂;二是兴业富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核心;三是民主法制乡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活力所在和根本保障。建设美好乡村唯有站在这一理论高度,才能真正实现城乡同步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全面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乡村建设作为国人有意识地改造乡村的实践活动,自20世纪初至今,已走过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历程。从最初的主要以部分知识分子团体为代表,试图通过以教育为主的乡村建设达成国家自救之目的的实验活动,到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包括政权建设、土地革命、社会改造等在内的局部的乡村建设,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乡村范围内开展的社会主义改造与现代化建设,乡村建设始终伴随着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变迁。回顾与梳理百年来乡村建设发展及研究历程,对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明晰乡村建设发展的规律及现实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历,使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每一堂课都是一段生命历程,是我与学生们共同分享的生命语文的幸福历程.从"文本细读"到"海量阅读",从"幸福理念"到"自主教育"……一路走来,我和同伴们对生命语文的追寻,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厚重而真切,平和又自然.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的乡村教育实验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教育和乡村建设遗产。乡村教育实验充分发挥民间办教的积极性,提高办学实效;以全体农民为教育对象,关注成年农民的"失学"问题;采取科学务实的改革方法,基于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全面了解农民和农村发展需要。乡村教育实验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身处城市的你为上什么好学校而焦虑时,那些乡野间"一个人的小学校"是否会触动你的神经?今天,我国仍有111420所学生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在教育部召开的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全面振兴乡村教育,要抓均衡、夯基础、补短板。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两类学校建设底部攻坚,力争2019年秋季开学前办学条件达到省定标准,让乡村小规模学校小而优、小而美。五十年来,我国乡村教育经历了从"村村办学"到"撤点并校"再到推行"小班小校"的历程。如何办好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一个值得大家深入思考的问题。本刊编辑梳理以下相关信息和观点,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三农"工作的重点,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任务.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实施的进程中,地方中职学校要发挥生力军作用,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及智力支撑,展现更积极的作为.以此为研究背景,具体阐述了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议题,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涉农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现实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争取民主及民族独立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从发展的视阈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可以分阶段称之为民主独立发展论、改革开放发展论、"三个代表"发展论、科学和谐发展论。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乡村教师作为"新乡贤"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精神对乡村文明建设具有重大价值.乡村教师公共精神经历了明清时期的逐渐彰显、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减弱到复苏、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升温、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再次回温的历程.当前,由于乡村城镇化、教师专业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逐渐疏离、乡村教师公共角色逐渐退场成为其公共精神面临的主要现实挑战.乡村教师要在育人实践中提升自身公共精神,在乡村社会中萃取公共精神的养料,秉持"走出去、引进来"理念培植公共精神,从而为打造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新乡贤"力量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9.
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和赖以生存发展的动力.二十多年来,我们用着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去构建教师队伍建设,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在观念上实现了由"管"到"治"的转变;在实施中实现了由"要求"到"激励"再到"自我实现"的跨越.文章就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作法与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0.
农村学校改进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充分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农村学校改进历经了从"乡村建设运动"到"美丽乡村计划"再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村教育战略转型,从空间嵌入到文化悬浮再到本体回归的实践样态变迁,从制度建设到资源保障再到人文关怀的制度变革.在深刻的战略转型、实践样态变迁以及制度变革的历...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从"文字不下乡"到"文字下乡"再到"文字上移"三个阶段。依据韦伯"理想类型"的概念工具以及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本文提出我国乡村教育总体上经历了从"嵌入"到"悬浮"的历史变迁。根据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将乡村教育"嵌入"分为清末民初前的"内生型嵌入"与清末民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行政型嵌入"两种类型。与此相应,乡村教育的"悬浮"则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教育变迁的总体趋势。根据不同地区乡村教育"悬浮"的不同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乡村教育的"悬浮"趋势可以分为政府外力驱动下引起的"外驱型悬浮"与乡土社会从"乡土中国"向"离土中国"变迁而引发的"内驱型悬浮"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解句方法的研究是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内容。20世纪,我国解句方法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开创阶段、发展阶段、逐渐完善阶段,走过了一段从萌芽到完善、从粗略到缜密、从芜杂到科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提升,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同时期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将会得到更多重视。本文主要就生态型整治技术的"美丽乡村"村庄规划进行研究,从研究思路到具体实施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今,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建设经历了起步探索、曲折发展、恢复发展和科学发展四个阶段,呈现出三个鲜明的时代发展特征:从简单模仿内地语文教学模式到基本建成科学的第二语言课程体系,从重视汉语文知识传授到重视汉语应用能力培养,从单一的语言教学科目到综合性的学科教学语言。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建设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有着深刻的教训。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回顾和审视,为推动我国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 本门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邓小平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的发展历程,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本成果,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  相似文献   

16.
1976年"文革"结束以来,中国教育学事实上所走过的是一个教育人学的历程。从政治"神学"到科学的转换;从"人学"的呼唤到复苏;继而再到教育学作为科学-人学的大发展,中国教育学的人学历程渐次明析。21世纪,中国教育学的人学特色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三个面向"为指针的前提下,将会走向更加综合化、跨学科化的丰富多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新基础教育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人生的一段重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成长的重组成部分。教学过程是否提高师生生命存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有"标准科学工具"的内容,本文尝试从让儿童亲历标准科学工具产生历程的角度开展教学,并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情感、社会技术这四个方面来探寻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关于"乡村中心 "的思想是 1930年 1月提出的.而在此前后周恩来也提出了"乡村中心 "思想,用词还更明确.从 1927年底到 1930年八九月间,周恩来从提出"农民割据 "是中国革命的"特殊方式 ",到提出"农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 ",到明确提出"现在中心是在苏维埃区域,不仅党是 [有 ]政权的党,而且有红军、赤卫队,而且是要发展及于全国 ".同时他倡议成立"中共苏区中央局 ",统一领导红军和农村根据地的斗争,并主动提出自己愿意到中央局工作,从而完成了他从思想到实践、由"城市中心 "到"乡村中心 "的思想转变历程.而且他从党中央领导的角度开始党的工作中心转变,因此更具有全党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视频就被用作记录教学过程与传播教育理念的媒介,经年累积的视频如"车辙马迹"般记录着教学实践样态变迁的历程。通过视频图像阐释法分析1988-2018年D小学的语文课文教学视频,从中归纳出该校30年来小学语文课文教学的嬗变与坚持。通过对视频时间维度、图像维度、语言维度进行分析,发现30多年来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发生了如下变化:时间上,教学时间轴从依据篇章结构到按教学组织形式切分成段;图像上,学生身体从紧张严肃到相对放松;语言上,课堂话语结构从"靶向问答"向"打排球式问答"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